《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百家论坛










当前文章:草原 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学


    
      草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学
    宝力格
    [论文摘要]
    据统计,当今世界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国家与民族约有40多个,人口约占人类总数的20%,所居住地域约占世界总面积的65%。在我国,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民族约有15个,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居住地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草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显然,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国家与民族,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现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进而,草原文化不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游牧社会),还是作为人类文明的显赫的文化积淀要素(如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草原、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学是不同的概念,其中,草原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从源渊上讲,草原文化源于草原地理环境,这是没有疑义的。构建草原文化学要依托草原学,草原学的学科与学理构建应是构建草原文化学的重要的逻辑起点。草原文化学应依据草原与非草原的区别,界定本学科的学科属性;依据草地分类,区别不同草原文化的区域特色;依据草地变迁描述草原文化的变迁;依据草地生态确定草原文化的类型等等。显然,草原学与文化学是构建草原文化学的基础学科。如何从系统与发展的观点将二个不同学科有关的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在避免"横看成岭侧看峰"的非理性化倾向的同时,也要避免"形而上"的程式化倾向,在科学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将草原文化学的基础夯实、平台拓宽。
    构建草原文化学,要运用文化学的理念与方法,例如,文化的区分不同于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类型是根据文化结构、特征、规律与功能等因素,对文化事物或现象进行的一种划分,是属于不完全归纳或一般性的排列总结,被划分后的某一类中包括着许多近似的型。关于文化的区分,"文化模式论"的观点,即所谓全局性模式、总体性模式、类型性模式的观点,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文化的全局性模式指的是文化特征之间的基本关系,它具有确定的连贯结构,执行着有效的功能,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将这种作用持续保留下来。文化的类型性模式指的是文化自身具有的特质表现,诸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类型性模式就不同,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伦理性特征,那么,草原文化则具有生态性特征。如伦理型文化主要强调社会道德修养,讲究"人法道德纲常"。生态型文化则主张尊重天地万物,讲究"人法天地自然"。
    在文化学与草原学的理论基础上,从考古、人类发展、社会变迁等不同人文学科角度以及草地生态、分类、气象、变迁等不同自然学科角度揭示与论证草原文化的基本范畴、内涵与外延,确立草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而,对草原文化的类型、特点、构成要素、发展规律及其前景等进行科学描述,是草原文化学科研究的构建方向与主要任务。
    草原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应包括基本范畴的界定、研究角度的选择、研究思路和研究体系。草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我们在分析研究其自身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时,应把握三个关系,即草原文化学理论研究与一般草原文化研究的关系;在基本范畴、基本观点与基本理论的层面上,要处理好文化学与草原学的关系;再就是处理好草原文化的自生机制与草原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