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百家论坛










当前文章:元代蒙古族进入中原与民族融合


    
      元代蒙古族进入中原与民族融合--(内容提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崇岳
    蒙古族是元代的统治名族,他们进入中原有几种情况:一是戌守。元代疆域广袤,需要戌守之地甚多,中原地区因位于天下腹心之地而备受关注。元朝统治者以蒙古军镇戌中原地区,使得大批蒙古人迁入并定居中原,这些蒙古人即营以家,常戌一地,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原人。二是通过屯田留居中原者。金朝灭亡后,河南成为蒙古军攻取荆襄和两淮的前线,蒙古统治者"以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屯种",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又令蒙古军屯田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世祖末年,元朝统治者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社"的组织,命令各地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他们被编入社后,虽仍是军户,但以逐渐向"名户"转化,于是便定居中原了。三是在中原居官的蒙古族官员。他们致仕后,喜爱这里林壑优美,便人居于此,颐养天年。四是在元末农民战争中被击溃而无家可归的士兵。他们中有一部分混迹于汉人之中,后来融入了汉族,另有一部分则辗转流徙,成了今日河南蒙古族的一部分。
     蒙古人入住中原,与汉人错杂而居,草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便很自然地有了交流融合,久而久之蒙汉两个民族也有了融合。
     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首先是在语言文字上。元代统治者鼓励蒙古人和汉人互相学习。至元九年,世祖忽必烈下诏:"自今凡诏令并以蒙古字行,仍遣百官子弟入学",这就意味着汉族官员如果不懂蒙古族语言,文字,就无法读懂诏书。至元二十九年,世祖又下诏以"蒙古语谕河南,汉语谕福建"。这就是说,在河南行省范围内所下的诏书,均是用蒙古字写的,汉人官员必须认识也一些常用的蒙古字,才能应付日常的行政事务。到了元朝末年,汉人大臣中能够读懂蒙古文的已大有人在,蒙古文成了蒙汉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文字。元顺帝时"禁汉人、南人勿学蒙古、畏吾儿字书,[许]有壬皆争止之"。由此可知,在元代平民百姓中懂蒙古文者不普遍,但汉人大臣中懂蒙语的已经很多了。这种现象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有元一代诸君,惟知以蒙古文字为重,直欲令天下臣民皆习蒙古语,通蒙文,然后便于奏对,故人多学之。既学之,则即以为名尔"。其次是通婚。中原地区位于全国中心,交通便利,有很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之间往来既多,通婚便不可避免。蒙古族统治者对于蒙汉之间的通婚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于是通婚者越来越多。中原地区汉人的伦理道德也为蒙古人所效法,元代蒙古人中有收继母、叔婶,兄嫂的陋习,到元末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蒙古人中的有识之士已经自觉地向儒家封建礼教看起了。
    再次是岁时节令的认同。元代的岁时节令大体是依照汉族传统而定的,其中也有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世祖中统五年颁布的圣旨规定:"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天;立春,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这些基本上是承袭了宋代的风俗。
    此外,在饮食、服饰、娱乐等方面也有蒙汉双方互相仿效的地方。
    草原文化与中原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是有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