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百家论坛










当前文章: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蒙古族长调艺术
    郭伟平格根莎娜(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长调,作为蒙古族的艺术瑰宝,表现了其源于生活的自然美,颇具特色的技巧的美,以及情感的细腻,善良多忧的内在的情爱之美。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生动、详尽的论述了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美学特质,为领略蒙古族长调艺术的魅力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引导。
    关键词:长调音乐美学自然技巧情爱
    长调--"乌日图道",在产生以来的上千年历史中,以其美妙的音韵记载着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感情和神奇的生活。
    长调,作为蒙古族上千年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它完备的体系、成熟的手法和所蕴含的民族气质是一座挖掘不尽的美学宝藏,从美学角度的分析将为我们展开一个多彩民族的灿烂画卷。
    一、源于自然与生活之美
    长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到以牧为主的转变以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是"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是"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
    长调是牧民与牲灵的交流方式。音乐是情感语言的传播,它比人类语言更易被动物界所接受,美好和谐的音乐对某种动物有"感化"作用。在草原上牲畜繁殖的季节,当到被遗弃的羊羔、驼羔时,富有经验的牧民就请来草原上著名的民歌手(女性)、马头琴手,对着母羊、母驼唱起充满感情的"陶艾歌"(劝奶歌),母羊、母驼被理解感化后有的甚至落泪,终于接收了自己的骨肉。这种奇特的音乐信息传播形态,沟通了人与动物间的情感交流,构成了草原音乐传播的独特形态。这种陶艾歌,就是长调的一种。
    马是长调的灵魂之源。蒙古文化的发展,与马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长调的第一段唱词一般都是在形容马的步态。蒙古族长调演唱的节奏--朝贺拉嘎,主要来源于马和驼的各种步态。马的步态有慢行、轻颠、狂奔等数十种,每一种步态细微区别,造成了节奏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长调大师哈扎布曾说:"不管在哪里演唱长调歌曲,只要在情感意识中出现稳坐马背,眼睛和胸膛里看到和想到草原无限神奇的风光,那么,节奏、情绪、色彩等等全部都会调配得当,演唱也就会取得成功!"
    二、技巧之美
    蒙古族长调艺术有着极其细腻复杂的技巧结构,内在、复杂且多变的朝贺拉嘎是其已达要素。朝贺拉嘎,单从字面上理解是节奏,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节奏。长调的朝贺拉嘎是长调歌曲生命韵律的基础,生活的积累赋予了朝贺拉嘎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演唱者是根据生活积累和情感意识来度量和掌握的。
    在蒙古族长调牧歌的演唱中最有其艺术特色的技巧就是"诺古拉(nokla)"的运用。"诺古拉"汉译为波折音,意思是:"折、打弯",通常是指在长调牧歌旋律拖腔演唱中的装饰性颤音唱法技巧。在蒙古族长调牧歌中的"诺古拉"的发声歌唱当中,旋律呈现的多是在一个长段乐句中以同度--级进后向上方构成三度或四度--再接音阶式的二度级进三连音再加同度的或为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颤音表现手法,演唱者的演唱节奏多是呈散板、自由式的发挥。"诺古拉"可以说是艺术地表现蒙古民族性格和内心情感的独特手法。
    三、内在的情爱之美
    蒙古族民间有许多这样的谚语:"牙齿掉了咽到肚里,胳膊断了藏在袖里。"这种内倾性格体现在蒙古族民歌乃至整个艺术审美观念上。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蒙古族的外在性格,那善良多忧则是内在性格。这种内在蕴含深厚感情的性格更多的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中,长调歌种的内在抒情性表达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蒙古人信奉"长生天",认为自然之神至高无上,高山峻岭、树木河川等均有神灵在左右。在这种将大自然神化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慰籍,寄托着无限的爱,这种爱带有与生俱来的特性。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
    四、总结
    蒙古族民歌的美感,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表现在音乐形象上,也表现在风格上,更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中。这种美奠定了蒙古族民歌艺术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独特的地位,放射着迷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