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喀尔喀蒙古史话


    
      喀尔喀蒙古史话
      撰文/班布尔汗
      现在的蒙古国,清代称外蒙古,其领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漠北草原,那里的蒙古人是蒙古民族的哪一支?与内蒙古的蒙古人的关系如何?这要从元朝灭亡时开始讲起。
      公元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惠宗率皇后、皇妃、皇子及朝臣百余人北走上都,元王朝灭亡,北元朝廷随之建立。
      北元在惠宗、昭宗时期,虽屡遭明军打击,但仍能保持住相当的实力,成为号令蒙古高原的中心。1378年,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病逝,其弟(也有说法是儿子,至今没有定论)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是为益宗。益宗再没有了其兄力图恢复的志向,只想偏安求生,将汗廷迁至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但明太祖朱元璋却从没有忘怀北元朝廷的存在。1388年,在相继吞并辽东、云南之后,派大将蓝玉率15万大军直驱捕鱼儿海,一举摧毁了北元汗廷的武装,北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与太子一起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杀。从此,稳定的北元朝廷不复存在,蒙古高原可汗更迭频繁,群雄逐鹿的乱世开始了。
      也速迭儿杀害益宗后,篡夺了北元的汗位,但因为其崛起是靠着卫拉特蒙古的支持,从此以后的近百年中,北元的可汗几乎都是傀儡,掌握实权的是由卫拉特首领担任的“太师”。到脱欢、也先父子时代更是登峰造极,也先甚至无视数百年“非黄金家族不得称汗”的传统,自立为“大元天圣可汗”。
      也先称汗后倒行逆施,仅一年便被部下知院阿剌所杀,从此卫拉特内部的统一不复存在,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大部落。离开了蒙古中心,迁徙至杭爱山以西,现在新疆北部和外蒙古西部地区,从此与蒙古本部脱离,自成一体。
      而相对的,在经过漫长的混乱、杀戮之后,北元的皇族,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却终于迎来了自己复兴。1479年,巾帼英雄满都海皇后立忽必烈家族最后一位男性后裔巴图孟克为北元可汗,汗号达延汗,并下嫁于他。这对夫妻先后用了三十七年时间,重新统一了除卫拉特之外的蒙古各部,实现了北元的“中兴”。元室北迁以来,蒙古人恢复了祖先的游牧传统,行政区划也回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实现中兴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兀良哈万户、喀尔喀万户;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蒙郭勒津万户、永邵布万户,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其中,喀尔喀万户的左翼分封给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右翼则分封给第九子格埒森扎。
      十六世纪中叶,喀尔喀左翼随达延汗后的第三任大汗达赉逊汗南下大兴安岭驻牧,号称“山阳喀尔喀”,又称“内喀尔喀五部”,从此脱离喀尔喀万户独立。这支部落在1624年满清征服蒙古各部的战争中被击败溃灭,余部或设立扎萨克旗或编入蒙古八旗,不再以“喀尔喀”为名号。而喀尔喀右翼则在格埒森扎的领导下从喀尔喀河向西发展,参与了从1524年到1538年蒙古大汗博迪汗(达延汗后第二任大汗)所主导的对兀良哈万户的拆分战争,分得了杭爱山的原兀良哈万户牧场和属民,并经过多年努力,势力囊括整个漠北草原,后世所说的喀尔喀蒙古,便是这一支。
      格埒森扎是喀尔喀蒙古的始祖,也是喀尔喀雄霸漠北的奠基者。在他去世后,七个儿子拆分了遗产,也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分为三部,分别为第三子诺诺和伟征诺颜、第四子阿敏都剌勒、第五子达来;右翼分为四部,分别为长子阿什海达尔罕珲台吉、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第六子德勒登昆都仑和第七子撒姆鄂特欢。
      因为喀尔喀蒙古的牧地在囊括漠北,必然与卫拉特蒙古发生摩擦,再加上正统派对卫拉特的敌视,双方的战争持续了数代。
      喀尔喀左翼的首脑,是诺诺和伟征诺颜,当他在1554年去世后,其子阿巴岱继承其位。这位阿巴岱勇武绝伦,从十四岁起便频频率兵攻打卫拉特,到27岁时终于粉碎了卫拉特人的反抗,将他们纳入自己统治之下,派自己的儿子锡部古泰作为卫拉特人的监制官。因为他的卓越战功,1580年喀尔喀各部首领尊奉其为“赛因汗”,成为漠北蒙古中第一个拥有汗号的首领。到1587年,阿巴岱到西藏觐见达赖喇嘛,受封“佛法大瓦齐赉汗”,其统治权不但为喀尔喀各部所承认,还受到了黄教教廷的认可。
      1588年,阿巴岱汗去世,其子额列克继位,号“墨尔根汗”,额列克去世后,其子衮布继位,号“土谢图汗”,待到衮布之子察珲多尔济即位时,专门于1674年拜谒五世达赖喇嘛,请求将其父亲的“土谢图汗”称号和其曾祖父“瓦齐赉汗”称号全部由自己继承,号为“信仰和力量具备的瓦齐赉土谢图汗”,五世达赖喇嘛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喀尔喀左翼的汗世代都以此为汗号,简称“土谢图汗”,这边是清朝蒙古史中的“土谢图汗部”。
      然而,被阿巴岱汗所征服的卫拉特人也绝非被打败后便认命的的羔羊,当阿巴岱汗去世后,他们便群起反叛,抓住了统治他们的“珲台吉”锡部古泰,恢复了独立。阿巴岱汗死后,喀尔喀左翼出现内乱,汗位传承出现问题,无力讨伐。于是,喀尔喀右翼之长,格埒森扎的长子阿什海达尔罕珲台吉的孙子素巴第填补了权力的真空,于1596年发起“塔剌尼河会盟”,召集喀尔喀各部首领与会,推举自己为“札萨克图汗”,让喀尔喀蒙古重新有了核心,恢复了对卫拉特的攻势,终于使得卫拉特于1606年被迫签署和约,承认是喀尔喀的属民。素巴第的堂叔硕垒乌巴什成为管理卫拉特人的“珲台吉”,其部称为托辉特部。
      素巴第便是喀尔喀右翼的第一位汗,其子孙世袭“札萨克图汗”号,这便是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的由来。
      了解清代蒙古史的人都知道,外蒙古有三汗部,三位汗。左翼有了土谢图汗,右翼有了札萨克图汗,按说不该再有“汗”出现,那为什么喀尔喀蒙古还会有第三位汗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漠南蒙古的变局。
      公元1604年,最后一任蒙古大汗林丹汗登上汗位,此时的北元蒙古各部落早已各自为政,大汗汗廷名不副实。而后金(满清)帝国的建立,对于蒙古却有着鲸吞的野心。为了拯救危亡,林丹汗从1615年开始发动对各部的统一战争,并与明朝结盟共同对付后金。林丹汗虽然踌躇满志,却在宗教信仰上犯了致命错误,改宗信封红教而抛弃了早已在蒙古人中深深扎根的黄教,这导致其部下多有叛离,林丹汗直属的察哈尔八大营中信奉黄教的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阿巴噶等部贵族纷纷率属民离开林丹汗,投奔了喀尔喀蒙古左翼的硕垒。
      硕垒是格埒森扎第四子阿敏都剌勒的孙子,继承了父祖的牧场属民,游牧于克鲁伦河,本来是没有称汗的合法性和实力的。但他和林丹汗既是连襟又是姻亲,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叛离林丹汗的各部为了避免林丹汗的追究纷纷投靠于他,使得他的势力迅速壮大,而又因为前来投奔的都是正统大汗的直属部落,又使他隐隐具有了称汗的合法性了。于是,在1629年到30年之间,硕垒在各部的推举下开始称汗,汗号为“共戴马哈撒嘛谛车臣汗”,其子孙世袭“车臣汗”,这便是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或“车臣汗国”的由来。
      然而,当喀尔喀三汗并立于世,将漠北草原三分的时候,后金(满清)帝国已经几乎将漠南蒙古收入囊中,1632年更是一举将名义上的蒙古大汗林丹汗赶出了漠南,使其两年后病死于甘肃大草滩。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大小领主齐聚盛京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这意味着,蒙古——元帝国的法统已经落入满清皇族手中。
      此时,有着黄金家族血统并拥有汗号的蒙古统治者,只剩下了漠北的喀尔喀三汗,他们不愿臣服于清朝,又感到自身实力不足,于是在1640年和宿敌卫拉特蒙古和好,于1640年9月,在塔尔巴哈台地方的乌兰伯勒奇尔召开了喀尔喀三部汗王和卫拉特各部首领的会盟大会,大会制定了一部既确定国与国关系,又确定人与人关系的《喀尔喀卫拉特法典》。《法典》明晰了贵族的权利和义务,调整了蒙古各部的关系,从新整合了力量,共同应对清朝的征服。在这次会盟之后,喀尔喀三汗策动了内蒙古的滕吉斯对于清朝的叛乱,并组织了五万联军南下支援。但在清朝的强力反击之下,滕吉斯被镇压,喀尔喀派出的援军也遭到惨败。随后喀尔喀诸汗王对于清朝表示了妥协和退让,称臣纳贡,但还保持着独立的状态,与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和平,清朝虽对喀尔喀有吞并之心,却一直没有机会。
      1686年,喀尔喀蒙古发生内讧,给了清朝可乘之机。
      原来,札萨克图汗素巴第死后,其子诺尔布毕席勒尔图继汗位,他死后,其二子旺楚克继位。这本是正常的汗位交接,然而,这却引起了托辉特部长罗布藏额璘沁的不满,其人是硕垒乌巴什之子鄂木布额尔德尼之子,认为札萨克图汗位应由长子继承。于是,在1662年,罗布藏额璘沁攻杀札萨克图汗旺楚克,扶植诺尔布毕席勒尔图长子绰墨尔根为新的札萨克图汗。
      这一事件,导致札萨克图汗部大乱,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以及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僧格都以维护《法典》的名义出兵攻打罗布藏额璘沁,致使其战败逃亡,绰墨尔根也被废黜,成衮成为新的札萨克图汗。但经过动乱,大量札萨克图汗部的属民逃亡到土谢图汗部,察珲多尔济将之收归麾下,不顾成衮的多次要求,拒不交还,两部因此冲突不断。清朝的康熙皇帝和西藏的黄教教廷都派人进行调解,却未能缓和矛盾。1686年,成衮去世,其子沙剌继位,而两年后,察珲多尔济派兵袭杀了沙剌。
      沙剌为了对抗察珲多尔济,曾经和卫拉特的准噶尔汗国可汗噶尔丹结盟,察珲多尔济这次袭击,不但杀死了沙剌,还杀死了噶尔丹的胞弟多尔吉扎布。这直接导致了准噶尔汗国的入侵,喀尔喀各部抵挡不住准噶尔的进攻,纷纷南逃到内蒙古境内,寻求清朝保护。清朝康熙皇帝亲率大军迎战准噶尔军并击退之。借着这次胜利的余威,康熙皇帝在1691年于多伦诺尔与喀尔喀三汗部大小首领会盟,在保持三汗部汗号的前提下换来了喀尔喀三汗部的归附,这标志着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正式服从了清朝的统治。
      因为其归属并非如漠南蒙古各部一般是主动归附,因此清廷对三汗部也有着相当的戒心,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置了“库伦办事大臣”,驻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一般由满人出任,直接对中央负责,管理各部事务,将各部汗王的权力架空,处于绝对控制之下。
      另外,归附清朝后,喀尔喀蒙古中最显赫的也不再是三汗部的汗,而是赛音诺颜部的超勇亲王和哲布尊丹巴活佛。
      喀尔喀蒙古原本没有赛音诺颜部,这是清朝皇帝为了有效控制外蒙古的专门措施。赛音诺颜部的始祖是图门肯,其人是诺诺和伟征诺颜的第四子,阿巴岱汗的四弟,1616年接受五世达赖的封号,称为“赛音诺颜”,但其部只是从属于土谢图汗部的小部落。
      而到了图门肯的曾孙善巴时,因为先于三汗部汗王主动归附清朝,受到清朝重视,于1688被赐以“信顺额尔克戴青”封号,成为独立于三汗部之外的势力。到1696年,善巴因为与准噶尔汗国作战有功,被册封为和硕亲王,其地位已经超越了三汗部的汗。其从弟策凌更是为清朝战败准噶尔汗国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予“超勇襄亲王”爵位,1725年,清廷从土谢图汗部里划出十九旗别为一部,归策凌管辖,称赛音诺颜部,为喀尔喀中路,喀尔喀至此分为四部。赛音诺颜部不仅是亲王,并被任命为定边左副将军,全面负责喀尔喀军政事务,虽然策凌死后,其家族最终失去了定边左副将军的职权,但其家族仍很受恩遇,史称“外藩勋戚之盛……外蒙古推赛音诺颜部”。
      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则是外蒙古地区黄教的最高活佛,按藏传佛教的传说,哲布尊丹巴活佛最早降生在印度,为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佛徒之一,后转世在西藏觉囊派,传世十五世至多罗那他。1614年,多罗那他应喀尔喀蒙古的邀请前往库伦一带传经约20年,深得喀尔喀部诸领袖人物的信奉和支持,逐渐成为当地宗教领袖,被尊称哲布尊丹巴,藏语意为“尊胜”。1634年,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诸汗王认定于1635年诞生于土谢图汗衮布之子札那巴札尔为其转世,法号罗桑丹贝坚赞,这便是哲布尊丹巴一世。此后的二世哲布尊丹巴也转世于土谢图汗家族,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之子罗布丹彬多密。
      哲布尊丹巴因为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在喀尔喀蒙古中威望极高,因此备受清朝皇帝重视,哲布尊丹巴一世收到康熙皇帝的敬重和礼遇,到雍正皇帝时,更是将之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四佛并尊”,使之掌管外蒙古宗教事务。虽然,1758年初,哲布尊丹巴二世圆寂后,乾隆皇帝下诏,命哲布尊丹巴三世不准在土谢图汗家族中转世,应从西藏去寻找,断掉了哲布尊丹巴系统与土谢图汗家族的血缘联系,但以转世说而论,其仍是蒙古汗王转世,因此不仅有着宗教上的神圣性,还有着传统的权威。日后,当清朝灭亡,外蒙古出现独立风潮时,哲布尊丹巴八世便被推举为“博格达汗”。
      这便是喀尔喀蒙古的源流,其与内蒙古各部都是同宗同源。之所以在近代有了不同的归宿,只能归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地缘不同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