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故元後裔的移居耽羅及生活痕跡
韓國慶尚大學人文學研究所裴淑姬
導論
Ⅰ.元末明初的雲南情勢
Ⅱ.故元後裔的移居耽羅
Ⅲ.在濟州島留下來的故元痕跡
結束語
導論雲南地區在元朝的時候是蒙古宗王出鎮過的地區之一,後來用雲南王和梁王來稱呼這些鎮守雲南的蒙古宗王。雲南行省的統治以及蒙古宗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元朝後期宗王們的作用變得更加明顯了。明朝征服元朝的時候抵抗最為激烈的雲南地區,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終被平定。之前使用的北元年號宣光被廢除而公元1253年蒙古帝國征服雲南開始,128年間的蒙古帝國對雲南的統治就此宣告結束。明朝征服雲南地區以後,對於抵抗激烈的最後一個蒙古宗王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及其家屬和官員還有當地的土著勢力段氏進行有差別的對待。主要的人物送到南京,另一部份抵抗激烈的梁王家屬和被攻陷大都後投靠明朝的一些人,以及去雲南誘降梁王的伯伯太子等一起移居耽羅。表面上看好像是對故元後裔的優待,其實與流放沒有太大的區別。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原以後,故元的後裔大致分為雲南蒙古宗王的子孫和北元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將他們一部遷移到耽羅。這會對耽羅社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呢?本文首先研究出鎮雲南的蒙古宗王系統,通過這系統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元朝統治雲南的特徵,還可以看出以後移居耽羅的蒙古宗王子孫以及伯伯太子等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物。接著我們來看故元後裔如何移居耽羅以及如何適應耽羅,元末明初的轉換期對耽羅地區到底有這麼樣的作用。最後來看故元後裔遷移對耽羅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很多姓氏的出現,就是以‘大元’和‘雲南’為本貫的姓氏出現。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仔細研究,我們就能知道濟州島和蒙古間的關係,以往的研究雖然經常提及到這些關係,但是有很多不實的地方以及很多糊塗的的地方可以進行糾正。Ⅰ.元末明初的雲南情勢蒙古族雲南移居與蒙元帝國對雲南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點筆者已經研究過了。[1]蒙元時期雲南的政治制度相當複雜[2],元末雲南行省的統治力變弱,蒙古宗王和土著勢力段氏鬥爭死灰複。出鎮雲南的蒙古宗王一般稱為“雲南王”,“梁王”。至元四年忽哥赤被封為雲南王,後約20年甘喇嘛被封為梁王。雖然不知道給甘喇嘛這個新的封號的理由,但是從雲南王進封梁王,最後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是自立的。被封為雲南王的蒙古宗王有忽哥赤,也先帖木兒,老的,王禪,帖木兒不花,阿魯,孛羅。開始被封為雲南王後又進封為梁王的蒙古宗王有松山,王禪,孛羅。[3]出征雲南的蒙古宗王按照時代的順序,在雲南任職的年代以及和忽必烈的關係請看下面的《表一》。《表1》(出鎮雲南的蒙古宗王中‘雲南王’,‘梁王’的系譜)[4]宗王名祖先封號出任時期在位期間參考忽哥赤忽必烈的第五子雲南王至元四年(1267)-至元七年(1270)3被寶合丁等人毒殺駐在大理。也先帖木兒忽哥赤的兒子雲南王至元十七年(1280)-至元二十七(1290)10至大元年進封為營王。甘麻刺皇太子真金的長子梁王至元二十七(1290)-至元二十九(1292)2至元29年進封為晉王離開滇。松山甘麻刺的長子由雲南王改封梁王至元三十(1293)-至大二年(1309)17泰定帝即位後由雲南王晉升為梁王,後來因風病北返。松山的女兒和高麗的瀋王結婚。老的忽必烈的第七子奧魯赤的兒子雲南王至大二年(1309)-延佑二年(1315)61315年返回大都。王禪松山的兒子由雲南王改封梁王延佑七年(1320)-泰定元年(1324)41324被泰定帝進封為梁王.天歷元年戰死。帖木兒不花王禪的兒子雲南王泰定元年(1324)-泰定四年(1328)4天歷2年改封為宣襄王。阿魯也先帖木兒的兒子雲南王元統二年(1334)-至正元年(1341)7蒙古名Aruq孛羅阿魯的兒子雲南王由雲南王改封梁王至真元年(1341)-明洪武五年(1372)31蒙古名Bolod,和高麗有關係。把匝刺瓦爾密孛羅的兒子梁王明洪武五年(1372)-洪武十四年(1381)9元朝丟失中原,雲南最後梁王的子孫移居耽羅。從上面的《表1》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所有的雲南王和梁王都和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和他的兒子,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的兒子,或者是忽必烈的第七子奧魯赤的兒子。本文中移居到耽羅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子孫,在下一章要考察,所以通過這系譜可以看出從忽哥赤—》也先帖木兒—》阿魯—》孛羅—》把匝刺瓦爾密。甘麻刺,松山,王禪等也被封為梁王,所以他們的子孫也可以稱為梁王的後代。但是甘麻刺從至元二十七年封為梁王,到了至元二十九年被改封晉王后離開滇,至元三十年他的兒子松山被封為梁王由風疾病北返。王禪雖然于天歷元年戰死,但是他的子孫在雲南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不管怎麼說,把匝刺瓦爾密系統的概率最大。元朝在至正15年把雲南王悖羅改封為梁王,之後兒子(Bazalawarmi,把匝刺瓦爾密)在至正二十七年自立為梁王。改元宣光除受官職,這一年中斷的科舉重新恢復[5],任命臨安廉訪使支渭興主管考試。上面的《表1》中,從雲南王進封為梁王可以看出梁王地位更高,是一等王。元順帝至正16年後,雲南行省的官府和官員和之前一樣的存在。但是梁王的“便宜行事”對雲南的統治更有利。[6]另外,洪武元年(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在上都建立政權。這時候雲南的梁王還是不承認明朝的政權堅守雲南,每年派使臣到塞外向元順帝表示忠心。明太祖爲了收復雲南地區使用了各種辦法,洪武六年(1373年)冬12月派使者王褘,結果被殺。[7]洪武七年(1374年)秋8月派故元威順王寬徹普化[8]的兒子伯伯齎(伯伯太子)[9]去誘降[10]。仔細考察一下爲什麽會派伯伯太子去擔任這麼重要的任務呢?伯伯太子的父親威順王寬徹普化是忽必烈第九子鎭南王脫歡的後裔。[11]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進攻大都的時候被俘虜的宣讓王,鎭南王,威順王的6位諸王子中的一位就是伯伯太子。伯伯太子後來投降了明朝,明太祖的雲南招降以夷制夷策,就是讓梁王的親族去勸降,但是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來到雲南的伯伯太子之後沒有返回大都,他在明朝征服雲南後被送回京師,然後又被遣送到了耽羅。另一方面,雲南的梁王繼續固守雲南,並和北元來往。[12]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送湖廣行省參政吳雲去雲南的時候正好遇到梁王派往漠北的鐵知院等20多名使臣,徐達將他們抓為俘虜押往京師。明太祖將他們全部釋放,並和吳雲一起前往雲南。但是途中吳雲被鐵之院殺害,[13]而且梁王收容明朝逃亡的軍民和罪犯,招誘明朝守邊將領。[14]此後,明太祖放棄了招降決定用武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北元天元三年)秋9月,明太祖任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和沐英為左右副將軍,帶領30萬大軍討伐雲南。明太祖採用離間大理段氏與梁王關係的策略,明朝出兵的時候大理也積極出兵援助。[15]情況非常不利的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走出晉寧忽納砦後用火燒了自身的龍衣,讓妻兒投滇池自殺。自己和左丞達的,右丞驢兒一起到草屋裏上吊自殺。洪武十五年(1382年)潤2月,明軍進攻大理活捉段氏,最終平定雲南。之前使用的北元昭宗的年號宣光停止使用,改用明朝的年號,明朝真正的統治了雲南。[16]1253年以後約128年間蒙元帝國對雲南的統治宣告結束。之後包含蒙古官員在內,宗王貴族等大部分留在雲南即被送到了南京。明朝征服雲南地區以後,對於抵抗激烈的最後蒙古宗王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及其家屬和官員,還有當地的土著勢力段氏進行差別的對待.主要的人物送到南京,另一部份抵抗激烈的梁王家屬和在大都被攻陷之後投靠明朝後曾經去雲南誘降的伯伯太子一起移居耽羅。這表面上看好像是對故元後裔的優待,其實與流放沒有太大的區別。具體的過程如下,梁王的家屬和伯伯太子等2116名被送往京師[17],次月被安置到韓半島的耽羅。[18]這是上一節講到的雲南最後樑王留下的後代,另外就是威順王寬徹普化的兒子伯伯太子和他的兒子(六十奴)。伯伯太子在元大都明軍攻陷時投降,後來明太祖又讓他去擔任招降的重任,所以和激烈抵抗的梁王的後代相比待遇當然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另外,沒有被送往京師的梁王後裔一部分繼續留在雲南改姓為‘太’。這個會在第3章進行仔細的介紹。被送往京師的觀音保,車裏不花授予新的官職,段世和段保的兩個孫子苴仁,苴義被赦免賜給歸仁,歸義的新名字,並授予官職[19]。表面上看是厚待他們。其實是想減少段氏在雲南的影響力。元末明初段氏或是被流放,大部分是被殺害。[20]這樣一來,在雲南梁王的後孫以及段氏一族再起的可能性就不大。Ⅱ.故元後裔移居耽羅當時中國的國際形勢變化對高麗的影響很大,當聽到明朝平定雲南的消息,高麗派柳藩前去祝賀;[21]明朝平定雲南,使得還在觀望態度的高麗更傾向于明朝。李穡也呈上“子安來議賀平雲南表”表示祝賀,[22]朝鮮初期的士大夫們也呈上了‘祝雲南平定梁王家屬移居耽羅’的賀書。[23]雲南雖然遠在西南地區,但是雲南王和梁王與高麗之間有一定的關係。高麗的沈王王暠和梁王松山的女兒聯姻。[24]『高麗史』中記載著王暠和梁王松山的女兒納倫聯姻的事。[25]松山前一章也提到過他是甘麻刺的長子,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收到出鎮雲南的詔書。但是大德九年成宗下詔“梁王不可干預雲南行省的事情。”[26]至大二年(1309年)因為風疾被雲南王老的代替。松山在雲南任職了17年,他的女兒什麼時候和王氏結婚具體內容無法考證。另外,雲南的孛刺太子也是和高麗有關聯的人物。孛刺太子[27]也叫“甫刺”,“孛羅”,蒙古語“Bolod"的漢字音。孛刺太子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8月參加南坡謀反,在泰定帝即位後被流放到(大靑島)[28],于忠肅王十六年(1329年)3月13日被送還。之後他父親阿魯任雲南王的時候是否雲南不知道,但是其父親死後當了30年的雲南王。在『高麗史』中忠定王二年(至正十年,1350年)3月乙丑11日雲南王派遣使者前來,這個時候的雲南王就是孛刺,恭湣王二年(至正十三年,1353年)2月正卯29日雲南王甫刺太子派使者來為王和公主安排的宴會。[29]孛刺被流放到高麗後擔任了雲南王,之後還繼續與高麗保持具體交流的內容雖然無法考證,但是保持關係這一點是一定的。
那麼,明太祖為何一定要把故元的後裔移居到耽羅地區呢?
“其耽羅之岛昔元世祖牧马之場。今元子孙來歸甚衆,朕必不絕元嗣措.諸王於岛上戍兵數萬以衛之,江浙發粮以贍之存元後嗣使元子孫复優遊於海中豈不然乎。”[30]
文章中指出耽羅從元世祖開始就已經是適合蒙古人居住的地方。上面的文章提到來濟州島的不僅僅是雲南的蒙古帝王的後孫,還有從中國東南地區運過來糧食以撫養他們的事。雖然實際上從江浙地區運糧到耽羅的記錄查不到,但是可以找到從江浙地區運糧過來的例子。筆者認為,在元代從中國東南地區的慶元港出發利用海流和季節風在最短的時間到達耽羅是非常有可能的。[31]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順帝從開平北歸的第二年在濟州島派遣工匠前往營造避難宮殿但是最後計畫失敗。[32]元順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死於應昌,太子愛猷識理達即位。明和北元斷斷續續打了約30年的仗,最後明獲勝,歸順的達達親王等故元的後裔被送到耽羅。辛祐十四年(1388年)12月,明太祖派前元院使高麗人喜山,大卿金麗普化等到高麗求馬及閹人。喜山等又傳聖旨雲;“征北歸順來的達達親王等80餘戶都要教他耽羅住去,您去高麗說知,教那裡淨便去處打落了房兒,一同回報。”[33]高麗派典理判書李希椿前往濟州。“修葺新舊可居房舍85所”。[34]從85間房屋就可以看出當時去的人比較多。明太祖征服雲南和北元後讓他們移居耽羅,就是考慮到蒙古人的生活特點。“因俗而俗”就是說蒙古人在水草旺盛的地方過著遊牧生活,在元代的時候就有相當一部分蒙古人遷移到這裏,因為這裏有很好的牧場。表面上看是優待故元的後裔,實際上和流放沒有區別。雲南的故元後裔移居到耽羅後的生活可以從『朝鮮王祖實錄』或『明太祖實錄』看出不僅僅在經濟上給予援助,而且還讓他們可以自由進出中國。第一,物質方面提供給伯伯太子米和豆4百斛,紵布,麻布30匹,給梁王的子孫米和豆1百斛,紵布,麻布10匹,和伯伯太子相比差非常大。[35]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秋7月伯伯太子的兒子六十奴和火者蔔尼不知何故經過高麗前往中國。[36]這時他們已經在濟州島生活幾年後,對這裏有了很深的理解。從濟州出發經高麗前往明朝的時候,高麗為了伯伯太子的兒子六十奴舉辦了宴會。六十奴說出了在耽羅雖然出產好馬,但是帶不過來馬的理由。[37]六十奴就這樣去了中國,明皇帝賜給他銀50兩,鈔50錠,賜給蔔尼銀20兩,鈔10錠,衣各一袋。[38]六十奴當年10月從京師返回濟州島一年後去世。故元的後裔在異國的土地耽羅上生活,物質上朝鮮朝廷提供支援,明太祖詔伯伯太子的兒子去京師很有可能是探問故元後裔在那裏生活的情況。伯伯太子在耽羅是否起到代表故元後裔的作用?對於政治上的敏感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明太祖驚慌的說道:
“…赍王发表耽羅事宜,朕甚惑焉,因小隙而成大祸者,智士君子之所慎。夫耽羅居海之東,密邇高麗,朕即位之初,遣使止通王國,未達耽羅.…移胡人于异方,恐其不可。盖人皆樂土,積有年矣。元運幾終,耽羅雖有胡人部落,已聽命于高麗,又別無相誘之國,何疑忌之深也。”[39]
這可能伯伯太子代表故元後裔向明朝表明了立場。在明初的時候胡人部落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明太祖讓故元後裔移居耽羅,大體上看是讓他們在遠島上舒舒服服的生活,以防止他們惹事,但是移居的伯伯太子以首長的身份對敏感政治問題干預有可能會引起一些矛盾。明太祖恭讓王三年(1391年)再次將故元梁王子孫愛顔帖木兒等通過高麗送到了耽羅,[40]他們實際上得得到元朝皇帝的意願,[41]被賜予旅費鈔50錠。[42]高麗史中清楚的記載了前元梁王子孫愛顔帖木兒等4名於耽羅使與伯伯太子等完聚居住的事。像這樣明朝持續的把故元後裔送到耽羅,伯伯太子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向明朝派出宦者貢上馬3匹和金塊。[43]明永樂2年伯伯太子在濟州去世[44],他的夫人繼續在濟州生活,朝鮮兵曹因考慮伯伯太子夫人的年紀很大,生活艱苦每年給她的衣糧和惠養,特別是讓其外甥林鬱別負擔軍役,專門贍養伯伯太子的夫人。[45]到此為止,我們瞭解到明太祖洪武時期約10年間,明朝將最後抵抗的雲南蒙古宗王梁王的後代降服後,將他們遷移到耽羅的過程。明初故元後裔移居異國雖然不僅僅只有耽羅,[46]但是郡體式的移居後產生的影響力非同凡響。元代已經在耽羅設立官府,有相當數量的人群居住和軍隊駐紮,建立畜牧業的基礎設施,明太祖初期經過幾次的遷移,最終完成了故元後裔移居耽羅的全過程。Ⅲ.在濟州留下來的故元痕跡元朝對耽羅的統治時期,以及元末明初朱元璋把故元後裔遷到耽羅對耽羅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很多姓氏。來自元朝的姓氏有趙,李,石,肖,姜,鄭,張,宋,江,周,秦等10個,來自雲南的姓氏有梁,安,姜,對等4個。[47]對元朝來的姓氏仔細考察,與雲南有關的姓氏如下:
①對氏:明初平定雲南將梁家王屬安置在濟州。[48]從雲南過來的蒙古宗王梁王的後裔姓對。元末明初沒有來到耽羅的梁王後裔在明建國後繼續躲在雲南改姓太。[49]他的後孫現在還住在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生活。對和太的發音相似,梁王別的後孫改姓對的可能性是有的。也有叫梁氏的可能性,以後還需要研究。
②張氏:結城張氏始祖甲是元朝伯子的戶長。[50]這意味著伯伯太子為張氏。
③姜氏,梁氏:始祖未考只有貫鄉雲南。還有安氏的貫鄉也雲南。在濟州島做『戶籍中草』的時候已經過一段時間,所以來自‘雲南’的有些姓氏混和在‘大元’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戶籍中草』裏已經不存在來自‘雲南’的姓氏。來到耽羅的故元後裔大部份在島上結束了生涯,留下了濟州島跟他們相關的很多故事。特別是河源里一帶的王子墓[51],王子洞[52],梁王子田等[53],還有法華寺。前面提到的發現『戶籍中草』的河源里一帶可以確認為故元後裔居住的地方。法華寺出土的瓦片上刻著“至元六年己巳始重剙十六年己卯畢”,說明這所寺廟和元朝有關。[54]還有元朝的良工製造彌陀三尊佛像也收藏於此寺廟。明永樂帝爲了先皇和先皇后的恩德舉行祭祀派出黃儼,韓帖木兒等使臣去求三尊佛像。朝鮮太宗認為,當時在周圍人的勸說之下,明朝以儼等會把佛像拿走為藉口來掌握耽羅政局的意圖,朝鮮派出金道生和樸謨前往濟州帶來法華寺的佛像後,傳給黃儼等,就儼等就把佛像帶回明朝去。[55]明太祖洪武時期,伯伯太子和他兒子六十奴在耽羅地區的時候,明朝對耽羅地區的政勢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把握的。他們死了之後,雖然還不太明白明永樂帝對耽羅的探問的意圖,但是拿走銅質佛像還是感到很滿意的。因為河源裏安置了元朝製造的佛像所以推定元後裔住在這附近,這寺廟對他們有特別的意義。蒙古統治耽羅時期蒙古族的移居,還有元末明初故元後裔移居到耽羅後,出現很多以‘大元’和‘雲南’為貫鄉的姓氏。通過在濟州島上留下的元朝的遺跡可以斷定在西歸浦河源裏為中心的臨近地區是他們主要生活的地區。
結束語元朝通過雲南王和梁王的出鎮來輔佐雲南行省進行統治。明太祖朱元璋征服中原後,雲南仍在梁王控制下臣屬北元。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攻陷大都後,威順王的兒子伯伯太子歸依明後,明太祖派遣去雲南招降梁王,但是結果以失敗告終,留在雲南。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征服雲南後,雲南的宗王和土著勢力段氏一族等相當一部分被送到南京;一部分被送到韓半島的耽羅。表面上看是優待,但是其實和流放沒有兩樣。耽羅地區之前已經被元朝設置了官府,派遣官員,駐屯軍,流放人,牧馬人。[56]所以,某種程度上這裏已經構成了蒙古人生活的環境。伯伯太子被明太祖派遣去雲南誘降梁王,所以到了耽羅後得到了和梁王後代不同的待遇。從某種角度看,他其實擔任了一個管理梁王的後裔在內的蒙古人的角色。那麼在『東國輿地勝覽』中為什麼要區分從‘大元’來的姓氏和從‘雲南’來的姓氏?筆者覺得這一部分有相當的意味。如前面所講的一樣,這就是元末明初雲南地區的特殊性表現。雲南地區在北元成立後,沒有劃入明朝的版圖而是獨立約10年的時間,並與北元保持聯繫。明太祖朱元璋統治雲南之後,將梁王的子孫以及威順王的兒子伯伯太子送往耽羅。但實際上濟州島的『戶籍中草』上做的年代已經經歷了很多年,即使是從‘雲南’來的姜氏也不以‘雲南’來的姓氏區分而要寫成‘大元’。關鍵字:元末明初,雲南,故元後裔,耽羅,戶籍中草。
[1]裵淑姬,「蒙元帝國統治雲南和各宗族間的交流」,『東洋史學硏究』第114集,2011年。[2]方慧,『大理總管段氏世次年歷及其與蒙元政權關係研究』,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法]韓百詩著張國驥譯,『元史諸王表箋證』,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被封為第一等梁王受賜金印獸紐(甘麻刺,松山,王禪),被封為第四等雲南王受賜金鍍銀駝紐(忽哥赤,也先帖木兒,老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梁王的等級要比雲南王高.方國瑜,『雲南王梁王年表槪說』(9-13頁,280頁參考)[4]上面的表是出自于『新元史』里的宗室世表中世祖諸子世表和方國瑜所寫的「元梁王史迹」,也參考了『雲南王梁王年表槪說』,『滇雲歷年傳』,此外也參考了『元史』和『高麗史』的相關內容。[5](淸)倪蜕輯;李埏校点,『滇雲歷年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卷5,起太祖乾德三年盡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239頁。[6]參考李治安的『元代政治制度硏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第3章“投下與蒙古諸王制度”,505-507頁。[7]王紳,「滇南痛哭記」,『滇繫((典故系)』[8]什麽時候雖然不能確定但是確實賜了金印。(請參考了前面的『元史諸王表箋證』中的附錄,第348頁.)[9]在留下的記錄中伯伯太子被記錄成(伯伯太子,拍拍太子,伯伯䝴,巴拜䝴,巴拜)等名字。這是蒙古音譯成漢語的時候出現的現象。當時蒙古親王也稱呼太子。[10]『明太祖洪武實錄』卷92,洪武七年,“詔遣故元威順王子伯伯諭梁王,不從”。洪武八年戊戌條,“今特遣你親族威順王子往諭,如上順天命,下契人心,卽奉貢來庭,…”[11]『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2726頁。[12]屠寄撰,『蒙兀兒史記』(北京市中國書店,1984年)卷105,梁王把匝刺瓦爾密,666頁。“中國無蒙兀尺寸土而王守雲南自若.歲遣使經西蕃中,繞出塞外,達行在所,執臣節如故.。”[13]『明史紀事本末』(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卷12,太祖平滇,47頁。[14]張統,『雲南機務抄黃』(雲南史料叢刊第4卷)勅諭,561頁.,“皇帝詔曰?因雲南匿有罪,納逋逃,惑我邊守,命將潁川侯帥甲士三十萬,問罪梁王”。[15]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85,大理戰書,段世與傅友德書2。[16]
“重修陽派興寶寺續置常住記”是由唯止庵僧用源在元宣光6年(明洪武6年(1373))撰寫的也叫姚安路故名叫弄棟川.(張方玉主編,『楚雄歷代碑刻』,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25-26頁)[17]『滇雲歷年傳』卷6,起太祖洪武元年盡英宗正統五年,250頁.從雲南遷移到京師(當時的南京)的蒙古族的數量在資料中數量不統一。
『鴻猷錄』卷6,在明嘉靖44年有3千1百18名。,『明史紀事本末』卷12中說有318名.(50頁)[18]『高麗史』卷134,辛禑8年7月。.[19]『增訂南詔野史』段世傳。[20]王本『南詔野史』段明傳。[21]『高麗史』卷47,禑王8年7月。.[22]『牧隱詩稿』卷32(韓國文集總刊4冊),464頁。[23]『東文選』(朝鮮古書刊行會,大正3年)卷32,賀朝廷平定雲南發遣梁王家屬安置濟州表,144-5頁。[24]『蒙兀兒史記』卷151,公主傳,968頁,“.某國公主,梁王松山女滴瀋王王暠.。”[25]『高麗史』卷35,16年正月己未年。“瀋王公主訥倫之喪至自元。”[26]『元史』卷21,成宗紀4,大德9年3月庚戌。[27]方齡貴,『元明戱曲中的蒙古語』,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176頁。[28]『元史』卷29泰定帝本紀1,“至治三年十二月癸未,流諸王月魯鐵木兒于雲南,按梯不花于海島,曲呂不花與奴兒干,孛羅及兀魯思不花于海島,幷坐與鐵失等逆謀.。”[29]『高麗史』卷38,恭愍王3年2月.丁卯。[30]『高麗史』卷50,辛禑5,戊辰14年。[31]裵淑姬,「10-14世紀東亞海域的航路與耽羅地域的變化」(2011年4月中國文化大學發表)[32]“時王召元梓人元世于濟州,使營影殿.世等十一人挈家來。世言于宰輔曰:元皇帝好興土木,以失民心。自知不能卒保四海,乃詔吾輩營宮耽羅,欲爲避難之計;功未訖而元亡,吾輩失衣食.…”(『高麗史』卷41,恭愍王世家16年9月條)[33]『明史』(鼎文書局,1979年)卷3,太祖本紀3,洪武22年夏4月甲寅條,46頁。在洪武22年(1389)夏4月甲寅条,“故元諸王到耽羅居住并派出使者去耽羅建设廬舍。”[34]高麗史節要』辛禑14年12月。[35]『太祖實錄』4年5月庚子日(金奉玉编译,『朝鮮王朝實錄中耽羅錄』(济州文化放送,1986年)22页。[36]『明太祖實錄』卷202,第5册,3039頁。以下明實錄關聯的內容是參考了『明實錄朝鮮資料輯錄』(巴蜀書社,2005年)[37]『東國通鑑』恭讓王2年4月條。[38]『明太祖實錄』卷202,第5册,3039頁。以下明實錄關聯的內容是參考了『明實錄朝鮮資料輯錄』(巴蜀書社,2005年)[39]『明太祖實錄』卷75,第2冊,1385-1386頁。[40]『高麗史節要』第35卷,恭讓王4年3月。『皇明大政記』(明萬曆刻本)卷4。[41]『星湖僿說』第21卷,經史門,小事大。[42]『明太祖實錄』卷215,第5冊,3171頁。[43]『定宗實錄』定宗2年9月庚子日,(『朝鮮王朝實錄中耽羅錄』)25頁。[44]『太宗實錄』太宗4年10月壬申日,(『朝鮮王朝實錄中耽羅錄』)28頁。[45]『世宗實錄』世宗26年3月癸丑條.(『朝鮮王朝實錄中耽羅錄』)132頁。[46]『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卷327,外國八韃靼傳,8466頁,“旣有言玉私元主妃者,帝怒,妃慚懼自殺.地保奴口出怨言,帝居之琉球。”[47]『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第38卷,濟州牧,95頁,民族文化促進會,1981年。『東史綱目』地理考,“忠烈王的時候元朝流放了40名罪犯到耽羅所以濟州的元朝子孫很多今天的趙,李,石,肖,姜,鄭,張,宋,周,秦等姓氏都是元朝過來的。明初從雲南遷移過來的梁王的家屬為元,梁,安,姜,對等姓氏。”[48]尹昌鉉,『朝鮮姓氏統寶』(漢城圖書株式會社,大正13年)[49]林峰,『元末代梁王遺子被賜姓太』,『雲南蒙古文化通訊』第3期,2002年12月,73頁。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地區的大氏的子孫一代代的在這裡安葬先祖所以太家河,太家山,太家地這些地名到現在還在流傳。[50]『朝鮮姓氏統寶』[51]朴用厚,『南濟州郡誌』圖書出版상조사,1978年,96頁。[52]上面的书寫道河源洞21号一代统称为‘간장’吕氏所有的田叫吕家田。这块田的北侧是王子庙通过中国姓氏和王子庙的联系可以推测这就是伯伯太子的坟墓。庚戌國恥后被倭寇懷疑裏面藏寶而被破壞成為廢墟。墳頭前的將軍像脖子上端已經丟失只剩下身體抓著一把刀。三墓前的一個石像(現在濟州自然史博物館內展示)有堅固的白色岩石雕刻這會不會和梁王子或者是附近加內村的宮殿遺跡(傳說)有關,這個石材不是出自濟州島的山里.中文面河源里東北山邊有“王子洞”,這個名字是由王子墓而得來的。[53]上面的書寫道梁王子遺墟在和順里,地方故老們叫梁王子田,現在變成了大路。現在西歸浦市和順里GS25的位置。[54]參考濟州大學博物館,『法華寺地』(西歸浦市)調查報告第1集(1992),第71次發掘調查報告(1997).[55]『太宗實錄』卷11,太宗6年4月庚辰條.太宗6年7月己酉條。[56]裵淑姬,「元時仕宦,鎭戍,牧馬耽羅的蒙古人」,『韓中關係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韓國外國語大學,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