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在元上都遗址新发现的重要金石文物王大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论文提要
2011年6月至8月,我在元上都遗址所在地正蓝旗参与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看到了在元上都遗址新发现的一些重要的金石文物,这些金石文物对于研究忽必烈等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历史价值很高。其中,内蒙古文物考古人员在元上都遗址新发现的元代“魏王”残碑,是首次发现的元代蒙古诸王的碑刻。此方残碑,大约刻于海山在上都即位之后,是记述武宗褒奖其弟魏王的一块碑刻。日本明治大学樱井智美教授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发现的收录在该书中的蒙哥汗六年(1256年)《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是皇太弟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为了纪念开平府的建立而立之碑。碑文不仅记载了1256年建立开平府初期的情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与忽必烈继位前后有密切关系的政治问题。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
内蒙古考古人员在元上都遗址新发现的元代“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泰定二年铸铁云版,是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弥陀白莲寺所用的铸铁云版,为了解上都地区在英宗遇弑前后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了解上都路开平府建有“弥陀白莲寺”等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一、元上都遗址发现的“魏王”残碑研究
元上都遗址新发现的元代魏王残碑,现藏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博物馆,是一件元代蒙古诸王碑刻。该碑由汉白玉精细雕刻,碑首上雕刻蟠龙,在碑首上刻有“魏王”两个玉箸篆字尚清晰可辨。碑残高约50、宽约30厘米。
元代以“一字王”最为尊贵。例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被封为“燕王”;而太子真金的孙子阿木哥,则被封为“魏王”。元代“一字王”还可以佩戴“金印兽钮”。
查《元史》卷180《诸王表》知悉:魏王名阿木哥,是裕宗真金之孙。又据《元史》卷115《顺宗传》:顺宗达喇麻八剌“子三人,长曰阿木哥,封魏王,郭出也;妃所生者曰海山,是为武宗;曰爱育黎拔力八达,是为仁宗”由此可见:魏王阿木哥在元代蒙古诸王中的地位极为尊贵,他的祖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太子裕宗真金;父亲是顺宗达喇麻八剌;叔叔是元成宗铁穆耳;大弟是元武宗海山;二弟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春正月,元成宗铁穆耳驾崩于元大都。因其子德寿早亡,其侄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参与皇位竞争;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在元上都大安阁召开的由远近宗王贵族参加的忽里台大会上即皇帝位,是为武宗。
据多桑《蒙古史》:“海山于星者指定之日时,举行即位典礼,宗王七人坐海山于白毡上,二王扶其臂,四王举白毡奉于宝座上。一王献盏,诸萨满为新帝祝寿”。按照蒙古旧俗,魏王阿木哥在此刻应当担任各位宗王之首,来参与为海山主持即皇位之典礼。六月一日,海山“诏立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受金宝”。
元上都遗址出土的魏王残碑,估计可能是元武宗为褒奖其同父异母之兄魏王阿木哥,拥立其即皇位之功勋而建在元上都的一块碑。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春正月庚辰,元武宗海山驾崩于元大都;三月庚寅,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位于元大都大明殿,受诸王朝贺。
据《元史》卷24《仁宗纪》载:六月“己巳,魏王阿木哥入见,帝谕省臣曰:‘朕与阿木哥同父而异母,朕不抚育,彼将谁赖。其赐钞二万锭,他勿援例’”。由此可见:魏王阿木哥与其弟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有着密切关系。二、《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及忽必烈初建开平府前后诸事
日本明治大学樱井智美教授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中,发现了收录在该书中时间为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对此项重要发现的有关情况,樱井智美教授在《元史论丛·第十辑·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予以发表。此碑是皇太弟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为了纪念开平府的建立而立之碑。碑文不仅记载了1256年建立开平府初期的情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与忽必烈继位前后有密切关系的政治问题。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石刻资料。《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记载了蒙哥汗六年(1256年),奉蒙哥之命皇太弟忽必烈在滦水之阳(即今正蓝旗滦河之北),使用版筑泥土建城墙的方式兴建了“皇太弟府”,并命名为开平府。此事与《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的记载一致。即:1256年3月,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选地建开平府并营建宫室。在碑文中对蒙哥汗的称谓是“皇帝"或“帝",碑中忽必烈被称为“皇太弟”和“王”。因此,撰写碑文的时间肯定是属于蒙哥时代的,就是说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前。据碑文说,忽必烈按照蒙哥的命令而开府建成开平府。忽必烈在建成开平府后很快命人并按照唐、宋旧礼,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祗”。此碑是忽必烈派员来到山东的清源王庙(即济渎神庙)祭告岳镇海渎神时所立。在中国,古代天子凡遇有重要大事时,会派员到“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祭告“天地神祗”。济渎河神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封为清源公,北宋仁宗康定元年诏封为清源王,金代仍唐、宋之旧礼仪封之为岳镇海渎神。但是,按照古礼“投金龙玉册"的祭祀办法只有皇帝才能做。忽必烈在1256年还没继皇位,至少从中国传统的礼法来看,忽必烈的行动是违反制度的行为。可以推测蒙哥汗很可能对忽必烈开府前后的行动起了疑心,就在第二年(1257)春,便对忽必烈所管辖的京兆和河南“大加钩考”。《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有:“岁丁巳春,宪宗命阿蓝答儿、刘太平会计京兆、河南财赋,大加钩考,其贫不能输者,帝为代偿之”。《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立碑的时间约在在1256或1257年之间。除了此碑之外,学界尚未发现其他资料中涉及到与蒙哥汗命忽必烈设立开平府的相关记载。因此,该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记载开平府(元上都的前身)的碑刻资料。在元上都大安阁以及宫城遗址中,出土有多件精美的汉白玉龙雕石刻,还发现在大安阁宫殿基址处钉有木桩的情况。对此,《马可波罗游记》关于元上都宫殿“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以及《史集》关于元大都宫殿“其中的柱和地面全是大理石的,它甚为华丽”之记载可作为证明。此外,《史集》中还有关于忽必烈在开平府附近建造宫殿的详细记载。拉施特写到:忽必烈“早先过夏经常是在上述的涿州城之境,而后,(合罕)以开平府城之境作了(夏营地),他在其东面为自己的一座名为凉亭的宫殿打下了基础。(合罕)在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便停止(修建)了,并与学者和营造师们商量他应在何处另盖一座宫殿。全体一致认为,最好的地点是开平府城旁草地中间的一个湖。人们便把它排干……建造了一座中国风格的宫殿……”(引自拉施特《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汗之子忽必烈合罕纪》)。由此可见,开平府和相关的宫殿是建在草原湿地之上的。在元代民间,还流传有忽必烈向龙王借地建城的传说。元人孔齐在《上都避暑》诗文记载说:“相传刘太保(秉忠)建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干涸,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矣。明日以土筑成基”。诗云:“圣祖初临建国城,风飞雷动蛰龙惊;月生沧海千山白,日出扶桑万国明”。在元上都遗址考古中,于多处宫殿基础之下发现钉有木桩,证明当时在草原湿地上夯筑木桩再建宫殿的情况。故上都城下有“木钉万枚”之说是有根据的。
三、“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泰定二年铸铁云版
2010年,锡林郭勒盟文物考古人员,征集到一件元代铸铁云版。其形制为:圆形,直径60厘米,厚3.6厘米,重55公斤。云版的上部为如意云头形,铸有圆孔用以悬挂,肩部云纹处留有宽约2厘米的间隔带,用于扩音,中部铸定音孔。
云版正反面铸有汉字。正面内容以定音孔为界,分为左右两部分。
定音孔右侧楷书6行:“维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三不剌居住礼佛信士李仲成……泰定二年十月”。
定音孔左侧铸楷书6行,“白莲弥陀寺谨施云版自许愿巳后承蒙三宝威力吉祥如意者泰定四年八月奉佛……”。
云版背面因锈蚀较重,铸文模糊,可辨认的仅有:“化缘者……”。
依据云板铸文内容笔者考证:这件铸铁云版为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弥陀白莲寺所用的法器,施主为三不剌居住的上都人李仲成,许愿时间为泰定二年(1325年),还愿时间为泰定四年八月(1327年)。
该云版上所铸“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字样,为元上都地区首次发现的重要文物。施主李仲成其人在《元文类》卷四十一有记载:英宗至治四年(1323年)“上都李仲成造靴车神风弩,射八百余步。”其所居住的三不剌在元代也称为甘不剌、三卜剌、三部落。
元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十九中,对“三不剌”有所记述:“其地有泉如悬帘,五色贯射,在昔世祖皇帝名之曰三不剌,以其国语志之也。”据蒙古历史地理学界考证,三不剌约在今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一带。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经常到这里游猎。上都人李仲成在英宗至治四年(1323年)造靴车神风弩,射八百余步,此人应为三不剌的能工巧匠。英宗在1320年三月即位,次年改元至治,其实际在位时间仅为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在上都南坡遇弑,年仅二十一岁。“南坡之变”震惊朝野,为了缅怀英年早逝的英宗,元人按照至治四年纪年以纪念英宗(1320-1323年)。
同年八月(1323年),晋王也孙贴木儿在龙居河(今克鲁伦河)即位,称泰定帝,逾年改元(但是,1328年七月泰定帝也突然逝世,年仅三十六岁)。泰定年间,元代民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特别是英宗的突然逝世,以及泰定帝追查参与“南坡之变”的宗王、大臣、宿卫等相关人员的巨大风波,在全国特别是在上都地区,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也会对“礼佛信士”,能造“靴车神风弩,射八百余步”巨大兵器的李仲成产生相当的影响。
故此,泰定二年(1325年)李仲成在上都路开平府弥陀白莲寺许愿祈福以求吉祥平安;泰定四年(1327年)又在弥陀白莲寺为吉祥平安还愿,并为白莲寺敬献铁铸法器云版祈福。此事正处在从“南坡之变”发生后到泰定帝去世前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阶段。
这件大元国上都路开平府弥陀白莲寺所用的铸铁云版,为了解生活在上都地区普通民众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下,许愿祈福以求吉祥平安的心态;了解当时在民间传播有净土宗佛教信仰;了解当时在上都路开平府建有“弥陀白莲寺”等一系列历史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我国元代符牌实物收藏的空白,对促进元代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讯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西路内蒙古文化大厦32号201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
010020
王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