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春节


    
      春节
      撰文/郭雨桥1戏说祭灶
      灶神爷是女的。她的娘家在天上,就是玉皇大帝。
      既是女的,称“爷”就不适合。蒙语叫“嘎赖罕额赫”,就是灶王奶奶。说奶奶,也不老,千百年来就那么年轻。她一年三百六十天都生活在牧民家,只有腊月二十三四回娘家走一趟,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主人家为了让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拿最好吃的东西为她饯行,这就有了祭灶。
      灶王奶奶最爱吃什么?牧区的蒙古人给走娘家的姑娘吃胸茬,所以也给灶王奶奶吃这玩意儿。这种胸茬,冬天大小雪中间卧(杀)羊时就准备好了,上面专门留了一块皮未剥,表示奉献的仍是一只全羊。不过灶王奶奶吃不了一只羊,甚至也不吃胸茬上的肉,只闻闻烧胸骨的味就够了。只是她爱挑剔,你剥肉时必须用毛巾(当时尚无口罩)捂住口鼻,不能把热气呼到胸骨上,否则她就不吃了。除了胸骨跟一大堆附带物以外,还有一菜一汤一饭:煮胸茬时连肥肠、大肋、长骨也煮进去,捞出来连胸茬上剥下的肉都放在召福斗里,是为一菜。剩下的肉汤,把上面的油撇出去,盛在木碗里,称为“哈利木”,是为一汤。撇过油的汤,再倒进大米、糜米、酪蛋、葡萄、红枣、黑糖,尽汤多少煮一大锅粥,称为“灶饭”,是为一饭。
      祭灶的一切事务必须在白天准备就绪,晚上星星出来后正式开始,把蒙古包打扫得干干净净,满地铺上白毡和栽绒。全家老小要穿上新衣,妇女们戴上亮闪闪的首饰和帽子。火撑的四个角上,点上四盏酥油灯①。男主人先用火镰击燃火种,把它递给女主人。女主人用它把火撑里早已架好的柴薪点燃,等火势起来以后,唱诗般地吟起《祭灶词》:“灶王奶奶您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里人丁满,浩特牲畜满。不要有灾灾病病,不要有三长两短,老少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念到相应的内容上,男主人便站起来,将胸骨头朝北,凹朝上投进火中。其余成员,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菜、饭、汤等等各取少许,洒在火上。然后互换贡品,再取再洒,使每人能把所有贡品祭洒一遍,气氛显得忙忙乱乱、热热闹闹的。有的还把灶饭抹在火撑腿上,因为灶王奶奶喜欢多嘴多舌,给她嘴上抹画抹画,她就报喜不报忧了。这当儿女主人早就腾出手来,用那把大勺子挖上酥油,一勺一勺地往火上祭洒。灶火见了油,立刻噼噼啪啪燃烧起来,火苗窜出天窗老高,往往数十里可见。火光映着酥油灯,包里一片明亮。一股燃烧骨、肉、油、奶的氤氲之气,把大家笼罩在半人半仙的境地。一家人对着大火三拜九叩,而后退回桌边,序齿落座。每人盛一碗灶饭,先不吃,由男主人带头举起召福斗(别人手里也各有所执),带头念道:“生长的五谷的福气,奔跑的五畜的福气,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的福气,奶好的乳牛的福气,呼瑞呼瑞……”他一边念,一边用双手举着召福斗,在头上顺时针旋转。别人也群起仿效,旋转手中之物,接着他的尾音念“呼瑞呼瑞”,最后把召福斗放到神龛前面,这才开始吃灶饭——享受灶王奶奶的口福。
      灶王奶奶二十三四上天以后,除夕晚上才回来,这段时间人间没人管理,牧民称为“无主的七天”。前清时代在王府任职的大小官吏,这天都放了官假,回家过年。一直到今天牧区乡苏木一级的干部,一过腊月二十三四也就很难找了。如果谁要回不去,那口福就会给他留到大年三十,就是死去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份。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饭,含有接续这一家族香火的意义。虽然它的实际代表不过是四条腿、三道箍的铁火撑,但蒙古人把它看得很神圣,认为它上面的火是“自古不熄的香烟,祖先热烈的呼吸。一年四季不让熄灭,游牧途中带在身边”。灶王奶奶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幸福,还用她温暖的怀抱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养育成人。外族嫁过来的姑娘,只要给灶王奶奶一磕头,就得把姑娘辫梳成媳妇头,成了家族的一员,再不能上娘家的坟了。元朝皇帝奖励牛过千头的牧民,不用金银财宝、长袍马褂,而是一个精致的钢火撑,取其家族兴旺寿长福永之意。灶王奶奶还有个脾气,“一肚生下七八个,偏偏爱把小的亲”。蒙古族的家产继承习惯,从成吉思汗传位给幼子托雷开始,就是传给“老疙瘩”的,所以蒙古人又把香火称为“敖特根嘎勒”——老儿子的香火。2春节的流变
      长城内外,漠南漠北,凡有蒙古人的地方,一律管正月叫白月,春节叫白节。白,就是“查干”,一种很单纯的颜色,在阳光下能幻化出七彩虹霓。白节白月在历史和地域的背景下,也折射过一些五光十色的内涵。其解一:白月是乳月
      有人考证,查干就是“查嘎”(酸奶),白月就是乳月。那是元朝以前,不是现在。那会儿在草熟畜肥的九月过春节。“蒙古新历,曾把秋九月作为岁首。因为这月酸奶丰富,就把它唤作白月。”②夏历九月牧草成熟,牲畜上膘,奶水质量最佳。冬春产的牛犊羊羔已经长大,认了一岁。牧业生产正好完成一个周期。《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这是按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说的。谷熟既然是念,畜肥也可以算年了。大集体的时候,是把阳历六月三十作为牧业年度的。一直到目前,牧区仍然是在这天统计一年的牲畜增减的。卡尔梅克人把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作为新年伊始。到了这天,每家都要和面捏个小小的盘子,再在草棍上缠上棉花,作为灯芯插进盘子里,里面注满黄油点燃,进行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家里有几口人,就插几个灯蕊,点几盏灯,好像生日蜡烛似的,到了这天人人都得长一岁。即使头天生的婴儿,过了这天也就算两岁了。这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流传的风俗。说明白节不是死的,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变动。到意大利人马克·波罗东游大元帝国的时候,才发现“鞑靼人”把西历二月,即夏历正月作为春节。这时已经度过了严冬,牲畜开始大量产仔,人们初次尝到了鲜奶。还是一个乳月,只不过理解不一样罢了。其解二:白月是始月
      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蒙语是由“比图”变化来的。凡是盖了口的,没有孔的,封闭了的都叫比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转了一圈,回到原来的地方,封闭了就成了比图。比图一打破,就是元旦,新年开始。白色,色之首也,白月,岁之首也,所以在白月过春节。还有的说蒙古人以前用颜色观年景,“蓝主兴,黄主亡,白主始,黑主收”。正月为始,所以是白月。
      除夕晚上,家家要煮一颗羊头。平常的日子里,只有半截上盖子,没有下巴壳儿,好稳稳放在全羊的脊背上面。除夕的羊头,一定要煺了毛整煮——比图。天明新旧交替的时分,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户主把整羊头搬过来说:“旧的一年快过了,卸开羊头迎新年吧!”就把羊头的上下两半扳开,嘴里填进个饼子,额头涂上黄油,摆到神龛前面(有的地方供奉在院里禄马神台上),说明新年之门已经打开。全家人就出去,在院里燃起旺火,用圣饼、奶酪、黄油、香柏、白酒等进行“烟祭”。大人娃娃每人给自己放一个炮,还要给公羊放一个炮,公马放一个炮……阿拉善是我国的驼乡,还要把公驼牵来,顺着太阳运转的方向(顺时针),绕烟祭的台子走三遍,往身上洒点儿酒,脖子上拴一条白哈达,把它放回群里,祝它在新的一年多多繁育仔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牧民很看重这周而复始的一天,认为这天好了一年好,主张一切从头开始,新年有个新面貌。烟祭结束以后,要把旺火上的火烬挖回家,点燃火撑上的新柴,火撑上的旧火要挖出去倒掉。这就一里一外需要两个人。包里那个人先问:“新火莅临了吗?”门外就答:“莅临了,旧火启程了吗?”“启程了,现在举新火吧!”然后让长辈坐在上位,孩子们向他们一一叩头献哈达。长辈们也摸着孩子的头,一一祝福他们,送些新年礼物,之后开始吃饭。羊头也是其中一项,这就是所谓过新年。牧区有句俗语:无病算福,无债即富。以前的拖欠,必须在除夕之前结清,不能拖到新年以后,这也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其解三:白月是吉月
      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祥瑞、圣洁、喜庆,甚至正直、坦诚种种褒义。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九斿白纛”。他祭祀长生天的时候,用的是九九八十一匹白马之乳。从前王公把自己称为“白骨族”,把祖先的陵寝称为“白宫”,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马可·波罗在忽必烈大汗帐下过春节的时候,看到朝廷里的人穿的都是白衣,互赠白色礼物。即使进贡其他礼物,也要配上白布。“按他们的观念,这是吉祥的象征。”
      到了春节这天,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都要给蒙古包盖上白顶,包里铺上白毡,吊上白帘,甚至奶筒、酒具之类,都要涂上白色,或者挂个白布条儿。真是张灯结“白”、喜气盈门。初一拜年的时候,要穿白袍,骑白马,怀揣鼻烟壶,腰掖白哈达。见人先问好,入包尝鲜奶。天随人意,这时的蒙古高原也常常冰天雪地,皑皑一片。如果再加上心灵的透澈晶莹,不就是一首纯洁的诗吗?除夕晚上,巴尔虎部落要在自家门前的西南高地,堆一座洁白的雪敖包,拜天祭神就在雪敖包上进行。回家时要带上三团净雪,放在蒙古包门头上。老年人讲,除夕晚上佛祖要下人间视察,一黑夜要绕赡部洲三圈,他的马渴得很厉害,要吃这三团雪止渴。也有的说,这雪是给佛祖进家时辟邪除垢用的。
      春节这一段有许多良好的风俗,都与讲究吉利有关系。比如家里家外要打扫干净,连水井、羊路都不留一点污垢。不能生气吵架,不能打骂孩子,不能酩酊大醉,不能让客人空手出门,连猫狗都要喂好,不要无端吠叫。上蒙古有个乡俗,除夕不强调守岁,大人娃娃一定要吃饱。据说熟睡以后,天神要下来称每个人的体重。如果吃得少了,体重不够,天神就可能一把将你抓走。所以这里有个规矩,大家吃饱蒙古包子以后,不解腰带,囫囵身子睡觉。这样天神来称你体重的时候,把钩子秤往腰带上一挂就行了。话是这么说,可是谁也没见过天神,也没有被抓走过,这大概也是为图吉利——“除夕吃饱,一年有福”吧!3初一踩“福路”
      大年初一开始,每家牧民的桌子上,都要摆上四个盘子:两盘是篦形馓子,叠垛七层,上放糖果,这是吃盘。两盘是模子脱的圆饼,也是七层,顶上放两或四枚红枣,这是看盘。看盘看盘,顾名思义,就是准看不准吃的。大年初一,蒙古人讲究出门,名曰“踩福路”,是指按某个吉利方向,到附近亲朋好友家骑马拜年,开启一年出门行走的祥端,蒙语称为“木日嘎日呼”,是一种含有吉祥意味的说法。
      踩福路的人,都争一个“早”字,往往天还没亮,就听见銮铃哗哗地响,有马蹄伴随颠碎的歌声由远而近,那就是踩福路的人来了。孩子们赶紧迎出来:“阿穆尔(祥和)?”深深行一个半跪礼,看狗、拴马、帮着背褡裢……
      客人进家,腿一打弯儿,先向端坐正面的老者问“新年好”,老者摊开右手:“好好,你们全家过年好?”客人如系晚辈,要向长者叩三头,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如系同辈,只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叩头就免了,之后上炕落座。一落座,这家媳妇就过来,给你尝奶、端茶。这就是尝新茶。里面撒几颗炒米、数粒奶酪,倒得也不满。客人接过茶碗,礼节性地喝几口放到桌上。媳妇就把看盘给你端来,你千万不能吃,只从顶上取枚红枣,抠下三小片,向天扔一片,向地扔一片,向自己嘴里扔一片。再把剩下的大半红枣放回原处,让她搁在桌上好了。
      这时客人下地,说声“盘子”,媳妇就取来一只盘子,里面多少放点儿奶食糖果之类,忌空盘。客人接过,按三、二、一的层次在里面放六个饼子,顶上放两枚红枣,让主人尝鲜奶,说声:“扎,新年的德额吉”,连盘子放在桌子上。主人把上面的枣尝一尝,交给媳妇收起来了。客人又从褡裢里取出六个饼子,放在另一个盘里,顶上放两块糖:“扎,孩子们的份儿!”这家最小的孩子便跑来,半跪行礼,接过盘子去了。
      这套礼路走过,客人二次上炕,稳稳坐了喝茶。媳妇把茶碗要过,倒出刚才的冷茶,放上炒米、酪蛋、酥油、饼子,满满一碗端给客人。客人不够,可以随意从吃盘里补充,但不能触动看盘。如此吃喝一顿,主人又敬上酒来,一次三杯,起码三次,又是新年三杯、进门三杯、新火三杯,名堂很多,都得你喝。客人就是再无酒量,那新年三杯也得喝下去。如此九杯过后,才操起乐器,放开歌喉,主客打成一片,欢歌畅饮。喝到酒酣兴浓,有人便夸起自己的马来。别人不服,就到外面草滩比赛一阵,是为插曲。酒宴进行到一定时候,客人就唱道:“银器是锻打的,永恒是虚假的。天降的雨总要停,登门的客也会散的。”主人便挽留道:“羽毛洁白的天鹅,落在苇淖里戏水漫游。远方的贵客登门,住上一两天玩够再走!”一面端来酸奶稀饭氽饺子,让客人吃得饱饱的。临走又往褡裢里装六个饼子,是为回礼,全家人再把客人送上马。
      大户人家,初一客人一天不断,吃盘子里的馓子没了添上,一天消耗许多。只有看盘里的饼子没人打动,顶多再添几枚红枣。如果主人不换,可以放一正月。4小年祭七星
      每年正月初七夜,蒙古族牧民要祭北斗七星。因其礼节规格较小,故俗谓过小年。如果说春节祭灶是序幕,除夕是高潮,那么初七便是尾声了。
      七星由于可用来辨别方向,游牧的蒙古民族素来对其感情甚笃,称为“七个老汉”,或将其拟人拟神为“七位佛爷”。这也有个故事,说是一位天使,骑着八蹄细腰白骏马,从天上来到人间游逛,看见一个人把大山当作毽子,一上一下踢着玩。使者问他:“您愿意跟我一块儿走吗?”那人说:“我有那个心意,没那个骑乘。”使者就用一根马尾毛变成一匹骏马,让他骑上一同出发了。他俩正走着,遇见一个撵黄羊的人,把黄羊捉捉放放撵着玩,他俩又和他做了朋友。继而他们又结识了一个偷拔喜鹊翎而不觉察的人,一个能听到天上、人间、地下人神鬼动静的人,一个吞吐海洋的人,一个吞吐火焰的人。一共七个人交成好朋友,参加可汗的那达慕大会。把山当作毽子踢的人拿了摔跤冠军,追赶黄羊的人拿了赛马冠军。可汗心里动了火,打算晚宴时把他们毒死,结果让那位耳听三界的人识破了机关,让那位拔喜鹊翎的人把毒酒换了位置,使可汗的心腹被毒死七人。可汗抬着七人的尸体退出会场,在宴厅四周架起火来,打算把他们烧死,却被那个吞吐火焰的人把火吞没了。可汗又带领精兵强将捉拿他们,被那个喝海的人一口水淹死了。他们七个人便乘着彩虹上了天,化成了北斗七星,俗称“七个老汉”或“七位佛爷”。到了初七星宿全了的时候,牧民便在神台前面,仿照七星的格局,在地上垒七个沙土堆,面朝土堆摆一张供桌,桌上放两个木盘,一盘放圣饼奶酪,一盘放羊头羊尾。旺火点燃以后,主人将火挖上,一一放在那些土堆顶部和禄马的神台上,将香柏粉和供桌上的物品撒散一些在火上。全家老少跪下,向七星和神台叩头时,要先将佛灯点燃,由家长将其捧在手中,然后将其插在碓臼的沙土中。这时要放一通鞭炮,吹一阵螺号。这号声常常与附近祭七星的螺号相呼应,在静夜中能传得很远。祭过七星,家长带头端起盛有五谷的木盘,别人也将供品和桌子搬上,围着七个土堆喊道:
      长着的五谷的福气,跑着的五畜的福气,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的福气,奶好的乳牛的福气,呼瑞呼瑞……
      年幼不会念的,单接大人们尾音念“呼瑞呼瑞”,自觉好玩有趣。碓臼里的珠拉,便任其燃尽自灭,次日辰时才移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