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成人演绎的童话--阿拉善蒙古族婚礼文化


    
      成人演绎的童话
      --阿拉善蒙古族婚礼文化
      撰文/额宝勒德
      魏然
      “男婚女嫁从何起?古老的习俗留下。在那开天辟地创世造人的时候,两位先父先母结成儿女亲家。人类的长河便从这里发源,人类的大树便从这里萌芽;包古拉吉是人类之父,布格勒吉是人类之母。从人类之父的右膝上,生出三百六十一名男娃。从人类之母的左膝上,育成三百六十一名女娃。男娃抚养成人,让他娶妻成家,接续套瑙上的香烟,使祖业兴旺发达。女娃培育成人,把她嫁到婆家,牵起拉不断的裙带,使合家富贵荣华……”
      这是蒙古族婚礼中的一段赞词,申明婚姻嫁娶是天地初开之时人类之父和人类之母定下来的规矩,男女婚配才有人类的繁衍和幸福。另外一篇祝词说道:“人之一生命运,皆由恩慈父母决定,才开创了男儿随父右膝,女儿紧绕母亲左膝之礼。”男孩随父右膝,女儿紧绕母亲左膝的说法与人类之父的右膝生出男孩,人类之母的左膝生出女孩的观念相同。祝词指出婚姻是人类起源之初就流传下来的制度,人类因为始祖父与始祖母的婚配才得以繁衍,要想继续繁衍下去必须进行婚配,这是祖先的遗命。并且说: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儿,生了孩儿并不一下高兴。儿女长大成人,背上弓箭娶亲,带上首饰出聘,支起火撑立户,扎起哈那顶门,炊烟象朝霞一样,从套瑙上袅袅升起的时候,父母望着才着实高兴了一阵。儿女成家立业是父母最高兴的事,是草原上最快乐的事。
      阿拉善蒙古族的婚礼更像是成人演绎的一场童话。童话的男女主人公不同,情节不同,但大的套路和方式是不会变的。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而不重财。礼是礼数,规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满了戏剧性,洋溢着诗意和浪漫气息。这样的婚礼可以说把生活艺术化了,就像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一样。在举行婚礼时又似乎回到古代,把这个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习俗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许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朴古俗,这个民族今天还完整保留着。蒙古族婚礼又是一个文化和礼俗的大聚会、大展示,萁丰富、独特、生动和巨大的包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阿拉善的婚礼大约有以下程序:1、媒妁——由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品及哈达前往女方家,征求女方家长意见。如同意,再由男方的父母亲自与女方父母商量结婚事宜。其实大都不会是包办婚姻,男女双方都已经在“敖包相会”的情形下,互相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结合的意向。相对来讲,蒙古民族是讲礼仪、讲民主的民族,一般不会强迫儿女的婚事。2、定亲——男方邀请4—8人,携带哈达、酒、礼品等到女方家,问安行礼后,说明来意,给女方敬酒,并给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礼物。双方各唱三支歌,娱乐片刻,由女方摆羊背子款待客人,待与婚礼有关的事宜商定后,定亲之人即返回。3、婚前准备——双方家长商定后,由男方家去庙上请喇嘛选一结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双方开始做婚前准备,为新人制作衣服、被褥、家具等;手持鼻烟壶或香烟,邀请客人,带着砖茶、哈达,敬请主婚人(阿哈拉其)、嫂子(胡日木音孛儿根)和厨师等。4、迎娶——男方以8—12人组成迎亲队伍(一般娶亲所去人为单数,娶回新娘成为双数,以图吉利)前去女方家接新娘,阿拉善蒙古族称“沙盖图”。必须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时分到女方家,既不能早,也不能迟。如迟到时,女方佯作闭门不纳之状,男方诵门词,递哈达,女方才开门让众人进宴房,男方主婚人持鼻烟壶向大家问候后就座。新郎及伴郎向女方父母、主婚人及长辈一一问候,女方献上飘有红枣的奶茶。喝完茶后男方主婚人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说明来意,向女方宾朋敬酒,并向每人赠送一份礼物。行礼后,双方各唱三支歌,唱喜茶。然后女方设宴招待客人,大家喝酒、唱歌,直到天亮。这个过程是很熬人的,好多人醉了几回又醒了过来。现在一般没有一整夜唱歌喝酒的情形了,深夜时分,女方家总会安排男方家的来宾休息一会儿到天亮的。5、送亲——翌晨,待嫁妆准备就序后,新娘打扮好,蒙上头纱,由嫂子领着进设宴房,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之后,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送给女儿、女婿礼物,女儿就要开始告别父母、亲戚、朋友,唱《离别苦》、《辞行歌》时,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歌声一落,迎新的人们一起出来,相互敬酒准备出发。送亲的人们带着新郎的嫁妆及陪嫁牧畜,绕蒙古包一周,先在前策马疾行,此时新郎伴郎等人,急行出门上马追逐,驰至男方家。6、迎接新娘——迎亲、送亲队伍到之前,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送亲的人们到后,直接进设宴房,向在座的人们请安问候,喝茶。新郎、新娘及双方的嫂子拉着驮有嫁妆的牧畜到新房门口。女方嫂子到设宴房,手持鼻烟壶请新娘的公公婆婆到新房,公公婆婆到新房,点燃灶火后又退出。在新房门口铺好毡子,面朝东方跪拜天地。7、新房礼——拜过天地后,嫂子们要领新娘进设宴房,新娘头上蒙有红纱巾,而且被双人拉展的彩帐遮住,女方和力莫尔其(婚礼祝颂人)走在前头,其它送亲人跟在后面。欲入门时,两个男孩闭门不让进,这时双方要进行问答对词,经双方和力莫尔其的再三争问对答后,方给开门,迎新娘进屋。新娘隔着彩帐,借嫂子的手递鼻烟壶问候并跪拜公公婆婆及其他长辈,然后敬洒献哈达。行过礼后,新娘返回新房。双方各唱三支歌,相互敬酒。大家喝过茶后,男方亦设整羊席款待双方客人,喝酒唱歌,气氛非常热闹。这时,两位新人已由嫂子领到新房歇息了。8、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阳一升起,嫂子请两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亲戚、朋友均带礼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来者一一问安敬酒,来者给两位新人送礼物并祝福他们,然后在新房摆设羊背子款待,喝酒、唱歌,极为热闹。待新房宴席过后,客人返回设宴房。9、吃肉粥——客人返回设宴房后,女方主婚人当众宣读嫁妆书(记有陪嫁物品及牲畜头数),然后交给男方主婚人,男方主婚人接过后再交给新郎。最后,每人都要吃满满一碗特做的“肉粥”,阿拉善蒙语为“夏布尔布达”。吃过后女方客人要辞行告别,这时男方父母送给每人一份礼物,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送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10、答谢宴——女方客人走后,男方重新设宴款待客人和帮了忙的一些人并回送礼物,表示谢意。女方待送亲队伍返回后,也要设宴、送礼,致谢帮忙的人们。客散后,婚礼告终。
      阿拉善婚礼基本按以上程序进行,阿拉善北部和西南部婚礼习俗、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也日益减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
      在婚礼的整个过程中,几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样就是酒,娶亲的男方家去女方家时要带一大桶酒,专人看管,酒桶里的酒供男方婚长等人敬给女方家人。酒浅了,要随时添上,回的时候,还是一整桶酒,这是其一;其二,酒作为给女方父母的礼物,决不能太寒酸。回的礼物中也必须有两瓶酒,这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不能少的就是民歌。从酒宴一开始,就要以歌为开头,敬酒的时候更是歌声不断酒不断。所以娶亲的队伍里一定要有能唱的民歌手作为成员,带领大家一起唱歌,这样才显得有气氛,有诚心。再者就是会说话的婚长。婚礼上的话不是随便说的,一问一答要恰到好处。时机、气氛也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说错了话是要遭到笑话和为难的。而婚礼中的所说的话更是一种诗歌化的语言表达,在特定的环节要来上一两段祝颂词。婚礼中的祝词在婚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与新郎同去的人除了伴郎、男方家重要的亲家外,一定要有婚礼祝颂人。并且女方家也要邀请婚礼祝颂人参加婚宴,祝颂人要跟随新女婿尽到应尽的礼节。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要组织出迎客人。女家祝颂人要开口问话:“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到哪里去?”男方的祝颂人要回答:“我们为办喜事而来。”双方祝颂人要尽自己的口才对颂,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蒙古族婚礼祝词不像汉族的喜歌,只是婚宴的点缀和陪衬,而是贯穿于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并且起着引导、推动婚礼向前发展的特殊作用。可以说没有赞词的起承转合,就没有婚仪的变化发展。婚礼祝颂人既要通晓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婚宴上能熟练地背诵成套传统的祝词,又要能触景生情,即兴成章,以他特有的睿智和机敏博得大家的喝彩。
      婚礼中的祝颂词是很有哲理性的。在有些婚礼祝词中还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男婚女嫁与有了阳光雨露植物才能生长,天地虽然相隔遥远但雨雪可以相通等自然界的道理类比,如:“在天神所居圣地,长着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茎细长娇嫩,阳光滋润才枝叶挺拔葱绿,水土为源方扎下牢固根基。今日结亲姻眷相会,乃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苍穹离地虽然遥远,甘霖普降确是咫尺须臾”、“结良缘终成姻眷亲戚,归根结底是少男少女”……表现了民间对男婚女嫁这一人生必然经历的大事的朴素认识。
      出嫁对新娘来说意味着父母亲人的离别,是高兴的时刻,也是悲伤的时刻。婚礼祝词中也有很多阐明出嫁道理、劝慰姑娘的语句,如:“你若是个男儿呦,该当佩剑去参加军伍;你是个佩戴镯环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个男儿呦,让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个配戴珠坠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将出嫁与男子的入伍出征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无论男女都要经历的分离的时刻,从而减轻新娘的悲伤;还有一些祝词将新娘比作终将要离开母亲怀抱的小鸟:“纵然是——在那名贵的檀香树上,自由自在生活的——黄雁乳毛小雏,当她羽翼丰满之际,也要抛窝离巢飞去,这是无可奈何的规矩……你出生在人间尘寰,就应有一个辉煌时期,离开生身父母嫁出,这是人间自然之理。”无奈之中充满祝福。
      婚姻生活对新郎新娘来说是陌生的,婚礼祝词中也有一些指明夫妻俩人如何相处的格言。求名问庚环节的祝词“哈特刀赞”将男女双方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说:“钢锋硬啊磨石软,刃和磨石有姻缘;钢刀不磨无光彩,刀石相伴过百年”并借此机会劝戒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刀尖顶在磨石上会“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顶立太艰难,三天五日要顶嘴呦,男人脸面无光颜”,刀刃顶在磨石上会“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脸上无光颜”。只有像平时磨刀一样将哈特刀平放在磨刀石上,才能“磨石的平面像路似的平坦,迎刃而解的生活无艰难。门前的牲畜会把草原铺满,眼前的路回比大海还宽”。同时婚姻并不只是夫妻两人的事情,还包括双方的家庭,婚礼祝词中也包含着对夫妻亲人的嘱托:“女婿若对姑娘不好呀,亲家你去说理;那琴音还能使羊落泪,何况你是说话的人。姑娘若对女婿不好呦,岳母你是说理的人,那琴音还能使驼落泪,岳母呀,何况你是个好心的人。婆婆若对儿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说理的人。琴声还能使羊落泪,公公呀,何况你是个懂事的人。姑娘若对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说理的人。那琴声还能使驼落泪,何况女儿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
      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研究传承阿拉善婚礼文化,将对传承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