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土默特部史话


    
      土默特部史话
      撰文/班布尔汗
      在北元时期,蒙古各部中除了西部的卫拉特蒙古之外,最为显赫的有三大部,那便是北元蒙古可汗的直属部落察哈尔,负责看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鄂尔多斯以及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并执蒙古牛耳数十年之久的土默特。
      “土默特”这一名称的由来,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影响最广的主要有“秃马惕”和“秃别干”两种说法。主张“秃马惕”的学者认为,其名称来源于《蒙古秘史》中记载的“秃马惕部”,属于林木种百姓中的一支。而持“秃别干”说的学者,则认为其来源于克烈部的一个分部“秃别干部”。
      不过,经历了从元廷北迁到达延汗中兴的漫长历史时期,蒙古的各个部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早已不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而是由不同血缘、来历的人群组成的地域性组织。即使那些冠以古老部落名称的部落,也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的古老部落或者元朝时期的蒙古部落很难有实际上的传承关系,最多只能是名称上的继承。
      土默特部也属于这种情况。
      在1403年到1434年的三十一间,阿苏特部的阿鲁台先后扶持月鲁帖木儿、本雅失里、阿克萨哈勒三位大汗,自任太师,是当时北元东西汗廷对立时期,东汗廷的灵魂人物。而他的弟弟蒙克拜则统领蒙郭勒津部,是支持东汗廷的代表人物。待到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本部实现中兴之前,也就是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蒙郭勒津部几经演变,其首领名为克赛塔布囊(明朝史料中称为火筛),与鄂尔多斯、永邵布合称为“可汗西部”三大部,而土默特部则是蒙郭勒津部的下属部落。在达延汗亲政前,其监护人兼妻子满都海彻辰夫人通过铁腕和怀柔,已经将包括西部三大部在内的东蒙古各部团结于汗廷周围。
      但是,这样松散的统一是很不稳固的,稍有动荡便会出现变数。1509年,也就是达延汗亲政十年后,战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这一年,达延汗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掌管永邵布、蒙郭勒津、鄂尔多斯三部。这一任命使得永邵布部首领亦不剌、鄂尔多斯部首领满都赉极为不满,于是暗中联络蒙郭勒津部首领克赛塔布囊,决定发动叛乱。不过,克赛塔布囊并没有参与其中。
      亦不剌和满都赉二人趁乌鲁斯博罗特祭拜八白室的机会,突然发难,将乌鲁斯博罗特杀害,正式竖起反旗。
      达延汗见爱子遇害,勃然大怒,立即召集各部兵马征讨,在答阑特里温之战中将叛军击溃。亦不剌、满都赉率残部败走,达延汗紧追不舍,直追到柴达木,将满都赉斩杀。亦不剌逃到哈密,被白帽回所诱杀。
      基于对这次叛乱的反思,达延汗决定将本部各部落进行重新划分,而以自己的儿子为各部之首,避免动乱。在答阑特里温之战后不久,达延汗册封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统领三部,而以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统领蒙郭勒津部的土默特部。
      蒙郭勒津部首领火克赛塔布囊见到大汗要把自己的部落拆分,又用济农剥夺了自己对部落的统治权,这才后悔没有与亦不剌等人一起反叛。此时虽然孤掌难鸣,但为了权力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于是发动叛乱。以一部之力起兵,胜算绝少。虽然在图尔根河(今呼和浩特之大黑河)一战中,火筛主动出击,一度使得汗廷的讨伐军陷入混乱,达延汗本人也因乘骑陷入泥泞而狼狈不堪。但最终还是因实力相差悬殊而战败,克赛塔布囊被迫投降,不久郁郁而终。他的蒙郭勒津最终完全被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统管,成为其世袭部落。
      彻底平定右翼三万户后,达延汗将汗廷直接控制的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其中,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而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下的土默特部。
      1516年,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病逝,因为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按照达延汗的遗嘱,其嫡孙,图鲁博罗特长子博迪继承了蒙古大汗汗位,可是,博迪年纪幼小,济农巴尔斯博罗特凭借自己长辈的身份以及掌控右翼三万户的强大实力,逼迫博迪让位,自任可汗,号“赛因阿拉克汗”。
      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的政变,如果人们都承认了既定事实,蒙古的历史便会向另一个方向。可是,达延汗所立的法统早已深入人心,各部贵族和大臣都反对巴尔斯博罗特的篡位,只是因为博迪年幼而暂时隐忍。三年后,博迪已经成年,在众多大臣的拥戴下逼迫巴尔斯博罗特退位,不久巴尔斯博罗特便在抑郁中一病不起,右翼欲图占据汗位的努力也随之风流云散。
      然而,巴尔斯博罗特虽然的赍志以殁,但他的儿子们却都是卓越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阿拉坦汗。
      阿拉坦是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1508年出生,和姐姐孟根是一对双胞胎,在日后,他与大哥衮必里克和弟弟伯斯哈尔都成为右翼的首脑人物,而他更是在掌管右翼的期间,一度成为蒙古的无冕之王。
      巴尔斯博罗特病逝后,长子衮必力克承袭“济农”之位,阿拉坦和其他几个兄弟也各有封地。不过过了五年时间,北元蒙古便又起波澜——唯一没有由达延汗子孙掌管的左翼三万户中的兀良哈万户扯旗造反了。
      此时的蒙古大汗博迪是不亚于祖父的雄主,自然不能坐视叛乱,亲自率人马前去平定,衮必里克、阿拉坦和伯斯哈尔也率领右翼的军队协助。经过1524、1531年、1533年、1538年前后十四年四次大战,终于将兀良哈部彻底降服。博迪汗以宴会为名,诱杀兀良哈大小首领,并将其属民化整为零并入其他五万户当中。
      除了大汗直属的察哈尔万户之外,在这次大兼并当中最得益的,便是战功最高的衮必力克、阿拉坦和伯斯哈尔,他们分得属民最多,并受博迪汗颁赐汗号,分别为“默尔根汗”、“索多汗”和“昆杜伦汗”。
      在与兀良哈的征战中,阿拉坦汗已经将自己的部落经营的兵强马壮,在拆分兀良哈万户时又获得了更多的属民。这样一来,除了大哥衮必力克之外,他成为了右翼三万户最强大的贵族。不久,阿拉坦汗便兼并了四叔阿尔苏博罗特的土默特部,仅留了一个鄂托克给他的儿子。土默特部占了蒙郭勒津万户的大半,阿拉坦汗控制了土默特部,也就间接控制了蒙郭勒津万户。在这之后,右翼三万户中便出现了土默特万户,而蒙郭勒津万户则不再为人们提起。
      有了这样的实力,又有了大汗赐予的汗号,阿拉坦汗开始了以拱卫汗廷为名义的东征西讨。首先,他与大哥衮必力克多次发兵西征青海,打败了那里的“强酋”卜儿孩,将右翼三万户的势力扩展到青海一带。
      1542年,右翼三万户济农、“默尔根汗”衮必力克去世,虽然他的儿子继承了济农职位,但在强大的二叔面前只有俯首帖耳的份。阿拉坦汗遂成为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首脑。1543年,他率领土默特、鄂尔多斯两万户军队再次进入青海,继续征讨蛰居在三角城(今青海省海晏县治)一带的卜儿孩。此时的卜儿孩已经没有多少抵抗意志,很快投降,其残部被阿拉坦汗交给自己的幼弟恩克迪尔岱青管辖。从此,青海、河西走廊一带完全纳入阿拉坦汗的势力范围。为了表彰他西征的功绩和承认其为右翼最高领袖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其进行安抚。博迪汗再次赐予其“土谢图汗”号。
      1547年,博迪汗去世,他的长子达赉逊继位。达赉逊汗知道自己无法与阿拉坦叔叔较量,于是率领汗廷及左翼诸万户东迁,到辽东一带驻牧。而其原驻牧地则被阿拉坦汗所并吞。
      1559年,阿拉坦汗率领右翼各部首领和部众数万人再次进入青海,降服卫拉特蒙古,娶到了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首领的女儿做自己的侧妃,这个女人便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钟金夫人,汉文史籍中称为“三娘子”。同时,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沙汗建立联系,互派使节,稳固了自己的西部根据地,并让自己的第四子丙兔台吉留驻于青海。在经略西部领地的同时,阿拉坦汗也希望与南方的明朝恢复和平,进行互市,但此时在位的嘉靖皇帝一律不予理睬。结果导致双方的战争旷日持久。随着蒙古骑兵一次次的进攻,明朝边境州府饱受摧残,“肝脑涂于郊原,哭声遍于城市”。而阿拉坦汗在战争中不但“岁掠华人以千万计”,而且“多诱华人为彼工作”,大规模收容“苦于峻削”、“失事避罪”的逃难者,将他们统一安置在丰州川(今呼和浩特、包头地区)一带居住管理。原本的草原地带出现了“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的景象,并产生了城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便是由阿拉坦汗修建,当时名为库库和屯。
      依靠土默特万户的强大实力,阿拉坦汗于1565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金”,希望代替北元汗廷成为蒙古的代表。可是,在建立金国后,阿拉坦汗“塞燕门,据云中,侵上古,逼居庸”以成“南北之势”的战略设想未能实现,与明朝的战争使得“华夷交困,兵连祸结”,成为毫无意义的对峙。1570年,阿拉坦汗的爱孙大成台吉因为不满爷爷将自己准备迎娶的第三个妻子转配鄂尔多斯部,逃亡明朝。此时明朝的隆庆皇帝以及宰辅高拱、张居正审时度势,借着大成台吉事件与阿拉坦汗和谈,接受了阿拉坦汗早年便提出的封贡互市的要求。
      1571年3月,明朝隆庆皇帝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双方开边互市,从此明朝北部边疆晏然无事,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
      而在封贡后,阿拉坦汗又做了一件影响蒙古今后数百年历史的大事,那便是引进藏传佛教格鲁派。此时已经六十四岁的阿拉坦汗虽然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也不得对北元汗廷保持尊重,但已经是蒙古最大实力派的他仍希望获得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合法性,佛教的“转世论”与“佛授转轮王权”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而在西藏,正处于发展期,又面临其他教派碾轧的格鲁派也希望获得外来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阿拉坦汗命自己留驻青海的儿子丙兔台吉在青海湖畔兴建规模宏大的寺院察卜恰勒庙,并于1578年5月15日与格鲁派高僧索南嘉措在此会晤,举行了有蒙古、藏等各族人众多达10万人参加的法会,并互赠封号。
      索南嘉措尊阿拉坦汗为“转千金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意即睿智贤明的转轮王。而阿拉坦汗也赐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称号,意即法海无边伟大的上师。这便是黄教最高教主称谓“达赖喇嘛”的由来。索南嘉措活佛往上追称两世,自称三世达赖喇嘛。佛教随着这次政治意图明显的会晤,开始进入蒙古高原,进入到蒙古人的血液中,以后的几百年中,无论成败利钝,蒙古与佛教再也分解不开了。
      1580年,从青海回到自己的统治中心库库和屯城(今呼和浩特)后,阿拉坦汗便在下令兴建了第一座黄教寺院“大召”,明帝赐名“弘慈寺”。这座寺庙一直到今天仍然香火鼎盛,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名胜和宗教圣地。
      1582年,土默特阿拉坦汗离开人世,享年七十六岁。他的长子辛爱黄台吉继承了父亲的汗号、王位和权力,同时也将父亲的宠妃钟金夫人纳为自己的妻子。
      钟金夫人是阿拉坦汗的爱妃,也是阿拉坦汗晚年的得力助手,她一直坚持与明朝的和平,为明蒙双方的各方面交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得更多利益,她也成为阿拉坦汗去世后,土默特乃至右翼三万户纷争不断的始作俑者。
      辛爱黄台吉的文韬武略不在乃父之下,原本可以平安无事。但即位时的他已经年逾六旬,疾病缠身,对许多重大政务力不从心,难以驾驭政局。钟金夫人乘机操纵了土默特万户的实权。
      阿拉坦汗所亲自指挥和拥有的嫡系部众和库库和屯城,在其逝世后尽归其爱孙大成台吉所有。在阿拉坦汗逝世的第二年,大成台吉在狩猎时坠马而死。钟金夫人惟恐大成台吉的遗产落入他人之手,亲自出面积极撮合,要大成台吉的遗孀嫁给自己与阿拉坦汗所生的儿子布塔施里,以便把大成台吉的遗产转归布塔施里所有。
      这样的图谋遭到恰台吉为首的一些贵族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土默特的内战。双方刀光剑影,浴血厮杀,众多将士死在内斗之中。最后,辛爱黄台吉的长子扯力克迎娶了大成台吉夫人,结束了纷争,钟金夫人的图谋随之破产。
      1586年,辛爱黄台吉逝世。其长子扯力克嗣汗位,同时,他自封为第三代顺义王。钟金夫人再次兴风作浪,将彻辰汗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及顺义王同明廷进行互市贸易的专用印章掌握在自己手中,声称要交给布塔施里。扯力克大怒,遂发兵讨伐,内斗再起。这一回,大明朝廷出来做了和事老,正式册封扯力克为“顺义王”,迫使钟金夫人把兵符和印章交给他掌管,同时,封钟金夫人为“忠顺夫人”,要她协同扯力克主持、监督蒙古右翼和明朝的互市贸易活动。扯力克也作出让步,他把库库和屯城让给了布塔施里。
      到1607年,扯力克逝世。其长子晁兔台吉在此之前已先故去。其长孙卜什图当时驻牧于青海。听闻祖父死讯,急忙从青海返回土默特,准备即彻辰汗和顺义王位。权力更替之际,钟金夫人第三次挺身而出,出面支持自己的孙子,布塔施里之子素囊台吉发难,起兵争夺土默特万户最高统治权。而土默特万户乃至右翼各部首领,认为卜什图是合法继承人,都与钟金夫人和素囊为敌,对峙之下,卜什图迟迟不能即位。直到1611年,扯力克之弟五路黄台吉联络右翼三万户七十三名台吉,在土默特集会。一致决定坚决支持卜什图。钟金夫人慑于右翼首领的军事威胁,被迫作出让步。将彻辰汗的兵符、坐骑和顺义王的印章交出。不久,对土默特万户造成三次内乱的钟金夫人撒手人寰。
      1613年,卜什图正式即彻辰汗位,明廷亦承认他为第四代“顺义王”。但素囊台吉仍然不服管辖,屡屡挑衅滋事,使得土默特动荡不安。
      一次又一次的动乱,不但使得土默特难以再掌控右翼三万户,更直接导致对青海等地控制力的丧失。
      在阿拉坦汗时期,青海是土默特部的势力范围,先是其第四子丙兔台吉率畏兀儿慎部在青海驻牧,后阿拉坦汗又命自己四叔阿尔苏博罗特的后裔达延诺颜、火落赤等人率多伦土默特部以及永邵布部分人众迁徙青海。阿拉坦汗让他们安分守己,与周边其他民族和明朝保持友好。然而,随着阿拉坦汗的去世及土默特本部的动乱,青海土默特各部不再接受汗廷的控制,开始频频对外扩张,大肆攻略周边的各番人部落,并屡屡进犯明朝边境,结果在1591年至1595年间遭到明军的强力打击,原本是青海诸土默特之首,“负海称雄”的永邵布部元气大伤,当年阿拉坦汗与三世达赖会晤的察卜恰勒庙也被明军烧毁。接替永邵布成为青海土默特之首的多伦土默特部虽然称雄一时,还曾出兵西藏,击败西藏噶玛政权的拉藏汗,逼迫其恢复达赖喇嘛的转世。但在1625年,多伦土默特内部爆发严重内讧,实力大损。到1632年,漠北喀尔喀的绰克图台吉率数万部众南下青海,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多伦土默特、畏兀儿慎等土默特部落,控制青海全境。永邵布部逃亡到西藏当雄,但也在1635年被绰克图台吉的儿子阿尔斯兰率军攻灭。
      青海土默特各部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相对于青海土默特的遭遇,在故地的土默特万户各部的结局更为凄惨。1627年,北元汗廷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因为与后金汗国的战争屡屡失败,不得已西迁,兵锋直指土默特在内的右翼三万户。从1627年4月至1628年正月,先后残破土默特万户的兀慎、摆腰、蒙郭勒津、五路等部,杀死卜什图汗的叔叔五路黄台吉,收降其兄弟鄂木布、色令,攻破库库和屯城,并先后击败永邵布、鄂尔多斯两万户。
      1628年9月,卜什图汗集结土默特、永邵布、鄂尔多斯三万户联军发起最后的反击,在艾布盖河与林丹汗展开会战,双方激战数日,三部联军彻底战败,四散溃逃。卜什图汗逃亡,于次年病死。东土默特领主鄂木布楚虎尔率部东迁,归附后金后迁徙到今辽宁朝阳、阜新一带,这便是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的由来。
      曾经雄霸漠南的土默特万户至此完全崩溃。
      而林丹汗吞并右翼三万户后,并没能挽回自己失败的命运。1632年4月,后金可汗皇太极率后金军与几乎所有归附的蒙古部落,起兵10万,远征林丹汗。林丹汗无法抵挡,率部西撤,原右翼三万户的领地又落入后金政权之手。
      此时,卜什图汗之子俄木布洪台吉率领少量部众藏在深山,面对如此局面,只得率仅剩的三千三百余人归顺皇太极。皇太极念其主动归降,又有显赫身世,诏令“安堵如故”,对土默特部的领地以及俄木布洪台吉的地位予以承认和保护。
      然而,对于土默特汗室这一曾经执漠南蒙古牛耳数十年,声威显赫的家族,后金政权终究不能放心。于是,在1635年发生了著名的“废爵事件”。是年,皇太极的侄子岳托在攻打林丹汗余部后因“腿疾”留住库库和屯城。在其居住期间,俄木布洪台吉的下人古禄格诬告俄木布与明朝以及喀尔喀等部联络,欲出兵攻打后金。虽然诬告全无实据,但皇太极仍然将俄木布贬为庶人并押往盛京。从此阿拉坦汗的子孙失去了土默特的实权,仅有闲散爵位和台吉人家的待遇。1636年,已经改国号金为清的皇太极即皇帝位,将土默特定为都统旗,分为左右两翼,两翼各一旗,分别设都统管辖。卖主求荣的古禄格为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俄木布另一手下杭高为右翼旗都统。两翼地界大体以呼和浩特旧城西边为界,向东到集宁为土默特左翼旗,向西到包头为土默特右翼旗。
      到1737年,山西右卫将军移驻兴建中的绥远城,改称建威将军。两年后,绥远新城建成,绥远将军成了归化城土默特两冀旗的直接上司。1748年,停袭土默特左冀都统;1755年,停袭右翼都统,改设专任的专职归化城副都统一人。1914年,民国政府裁撤归化城副都统,改设土默特旗总管。1934年4月,总管荣祥将旗名改为土默特特别旗,表示该旗由绥远省政府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