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忽必烈与阿力麻里边防体制的崩溃


    
      忽必烈与阿力麻里边防体制的崩溃
      毕奥南(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阿力麻里边防体制的崩溃使忽必烈重新统一大蒙古国的雄心又一次受挫。此后,从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十年(1306),三十年的蒙古内战最终使大蒙古国彻底分裂。这段史实对中世纪内亚史及中国史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考订相关史实,辨析矛盾材料,进而解说元朝版图范围。一、关于忽必烈至元五年“亲征”
      至元三年(1266)六月,忽必烈封皇子那木罕(一译南木合)为北平王,准备让他统领漠北诸王,以此建立起漠北的统治。忽必烈作出这样的安排,显然与窝阔台后王海都的反抗威胁到大汗在漠北地位有关。有记载说,“宗王海都构乱,世祖以国家根本之地,命皇太子北平王率诸王镇守之”。另一条记载更指明海都的威胁,称诸王海都行营于阿力麻里(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兵团驻地)等处,“至元五年,海都叛,举兵南来,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即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又追至阿力麻里,则又远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以皇子北平王统诸军于阿力麻里以镇之,命丞相安童往辅之”。
      不过,我们对这段叙事的准确性持保留意见,因为这里将几桩年代不同的事杂纂在了一起。检查《元史》卷6《世祖纪三》的至元五年条,史文未言忽必烈几月赴上都,但讲九月己丑,“车驾至自上都”,即忽必烈回到燕京中都。一般每年赴上都时在二至三月之间,就水草情况看,四月下旬才有新草长成,尤其向西北大规模行军,途中横亘着大漠,不能不受草场条件限制。换言之,非紧急情况下,忽必烈率军赴阿力麻里,一般不会早于四月;考虑到春天马匹膘情差,再加上大规模进军所需军食(即使是牛羊畜群),按每天行军平均一百里计,上都至阿力麻里,据前引《元史地理志》,有万里之遥,来回至少有七个月,从燕京出发则更远。如果三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忽必烈都在路途,加上战事,九月回来不太可能。重要的是,本纪本于世祖实录,亲征大事不应该漏书。我们看到,在五月有“赐诸王禾忽及八剌合币帛六万匹”﹑六月有“封诸王昔列吉为河平王,赐驼钮金印”的纪录,但这是忽必烈前去他们驻地的赐封,还是路途中的会合,前者可以遣使,后者一般要亲临。因此,至元五年忽必烈是否前往北庭(别十八里)﹑阿力麻里,很有疑问。我们不妨考察一下相关人事以求佐证。
      海都是窝阔台大汗之子合失的儿子。关于他崛起时的事迹,史籍的记载比较朦胧。我们只知道,蒙哥镇压窝阔台系反抗诸王时,除阔端诸子外,其余人的军队都被分掉,海都被迁往海押立。后来他又在蒙哥处效力。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位时,海都站在阿里不哥方面。因为反对过忽必烈,海都深知处境危险,虽然忽必烈邀请他和他家族成员前去参加忽里勒台大会,此时他已聚集了二三千军队,但他借口马瘦拖延了三年。关于这次邀请的时间,如果是指1264年(中统五年﹑至元元年)忽必烈为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向旭烈兀﹑阿鲁忽﹑别儿哥征求意见并邀请他们来参加忽里勒台的那次,那么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至元五年(1268)海都有可能“举兵南来”,以致忽必烈亲自应敌。然而《史集》并未提及当时与元朝有何引发开战的矛盾,也未讲到忽必烈曾亲自出马,在阿力麻里打败海都,而是将此事与那木罕出征﹑昔里吉之乱联系在一起,波斯史料告诉我们,1269年,海都联合察合台汗国的八剌﹑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在中亚塔拉斯草原举行忽里勒台,三方同盟反对忽必烈和旭烈兀。此前八剌为领地事数次和海都开战,海都虽然有忙哥帖木儿的支持,但还是被八剌在忽鄯河畔打败,只是在忙哥帖木儿再派叔父别儿哥彻儿率五万大军的支援下,才战胜八剌,举行谈判。显然,此时的海都不大可能“举兵南来”。因此,我们认为至元五年忽必烈亲征海都至阿力麻里的说法有误。二、关于“昔里吉之乱”与阿力麻里军镇瓦解
      事实上,那木罕进驻阿力麻里事在至元八年(1271)。他受封后并没有马上出镇,而是经过一系列准备,逐步向阿力麻里(海都营地)推进。至元七年(1270)六月,忽必烈下令“赐皇子南木合马六千、牛三千、羊一万。赐北边戍军马二万、牛一千、羊五万”。同年秋,皇长子真金受诏巡抚称海(约在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杜尔格湖西南一带),至冬还京。这表明元朝在称海也建立了屯戍基地;同年元廷还任命刘好礼为益兰州﹑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官,加强了元朝对当地的控制。经此准备,那木罕才于“至元八年建幕庭于和林北野里麻里之地”,这样,元朝完成了向西北推进并建立以阿勒泰山为界﹑从吉利吉思到称海﹑阿力麻里一线的防御体系。北平王那木罕受命“镇北边”,既有“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守土之责,又有“率诸王镇守”及统率“诸王蕃卫之兵”的总兵权力,位尊权重,开元代漠北宗王出镇先河。忽必烈为向中亚扩张大汗势力,不断为那木罕增添物资供应。十二年(1275)正月,忽必烈下令追回诸王海都、八剌金银符三十四,这显示了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进一步交恶。十二年七月,忽必烈命安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太子北平王出镇极边”。安童到任后,先攻“火和大王(贵由汗子,又译禾忽)部曲,尽获其辎重”,激化与海都的矛盾。又因军资分配不均,引起蒙哥诸子等诸王的不满。至元十三年(1276)夏,脱黑帖木儿(托雷庶子岁哥都之子)以拥立蒙哥庶子昔里吉为号召,联络阿里不哥子玉木忽儿(又译药木忽儿)﹑灭里帖木儿等,抓捕那木罕﹑阔阔出(忽必烈庶子)﹑安童,将那木罕兄弟送往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处;安童送往海都处,希望彼此一起反抗忽必烈,史称“昔里吉之乱”。术赤后王并没有积极介入此事,海都的态度据说是“弗纳”,显然并不同意立昔里吉为汗。在没有得到术赤后王和海都出兵支持的情况下,脱黑帖木儿﹑昔里吉﹑撒里蛮(玉龙答失子)等引兵向和林,准备驱逐元朝在漠北的势力。此时南征的元军虽然已经占据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宋帝也宣布了投降,但浙东﹑福建﹑江西﹑广东反元势力仍作顽强抗争。忽必烈闻漠北发生动乱,急忙调中书右丞别吉里迷失﹑土土哈率兵出征,先在应昌击灭响应昔里吉的弘吉剌部叛王只儿瓦台;同时派征宋军总帅伯颜北上平乱。十四年(1277)七月,兀鲁兀台、伯颜帅师北征,失列吉、药木忽儿迎战,双方战于斡鲁欢河(鄂尔浑河),夹水而阵,相持终日,伯颜待敌军稍懈怠,突然麾军为两队,掩其不备发起进攻,击溃敌军,昔里吉﹑脱黑帖木儿﹑撒里蛮等失败,逃往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袭击隶属大汗的八邻部,脱黑帖木儿进攻屯守谦谦州的元军得手,随后辎重又被元军袭取,双方数战,脱黑帖木儿失利,向昔里吉求援遭到拒绝,于是引发内乱,脱黑帖木儿兵败被杀,昔里吉﹑撒里蛮投奔元朝,药木忽儿﹑兀鲁思不花(昔里吉之子)归附术赤系后王火你赤,灭里帖木儿和忽儿不花则去了海都处,昔里吉之乱遂告结束。三、元朝版图并未“横跨欧亚”
      经此动乱,元朝在阿力麻里一线的防御体系基本瓦解。至元二十年斡端失守。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海都与都哇联军进攻畏兀儿地,别失八里、哈剌火州、哈密等地先后失陷。至元二十五年海都再次对元朝发动攻势,使元朝西拓的努力又一次受挫。至元二十六年元朝不得不放弃斡端,防线再次东缩。元朝步步后撤,从别十八里、哈拉火州退守哈密一线,哈拉火州的畏吾儿既执礼元朝,又臣服察合台汗国,终元之世并无改变。对照诸多地图及教科书,经常见有“元朝版图横跨欧亚”之说,这主要是将大蒙古国等同元朝的结果。尽管元代文献为强调元朝正统,刻意树立忽必烈蒙古大汗及中国皇帝形象,以此表明帝国强盛、周边臣服、万邦来朝,但对照史实,将元朝版图说成横跨欧亚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