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草原 城市 建筑


    
      草原城市建筑--内蒙古草原传统建筑漫谈
    白丽燕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草原传统建筑进行文化解析为前提,论述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有关"场所感"、"全面可持续发展性"、"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以及它们背后的草原游牧文化的深层内涵都是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更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某些重要城市问题的可依之据。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传统建筑文化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广袤的草原是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息之处。
    考古证明:早在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就有了原住居民。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到一千年前,匈奴、鲜卑等族群(ethnicgroup)就在此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过着畜牧和狩猎生活。但自秦筑长城到公元916年契丹部建辽以前,北方少数民族一直被中原政权拒于长城以外,南北极少文化交流。从辽建国至金至元,北方少数民族逐渐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据了中原地区。其间因政治统治和佛教传播的需要,在包括内蒙古的中国北方地区广泛建起陪都、行政军事城堡和佛教寺庙。遗留至今的有辽、元两代的佛塔和古城堡遗址。[1]
    十三世纪中叶,喇嘛教传入内蒙古,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为"驭藩"之见,在今承德、呼和浩特及北部大草原上建立了许多雄伟壮丽的喇嘛庙,它们的建筑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藏式、汉式及汉藏混合式。[1]
    在居住建筑方面:现存主要有早期的岩洞石室、后期的游牧建筑蒙古包以及明清时期从中原传入的汉式院落住宅。[1]
    由历史概见,内蒙古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迹较为丰富,但和本文主题有关的--从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中生发出的"建筑",据源分析,明确的只有草原上天地之间的敖包、游牧建筑蒙古包和具有"城市文化中心作用"的喇嘛教建筑。下文从蒙古传统文化角度切入,在现代建筑理论语境内对此三类建筑进行讨论。
    一、"草原-敖包"--具有永恒感的时空之场。
    除草原上的蒙古人以外,人们对敖包的普遍认识来源于蒙古民歌"敖包相会"。敖包是人们头脑中对草原意象的浪漫物证。实际上,敖包崇拜来源于远古时期蒙古族以"泛神论"的自然崇拜为特征的萨满教。蒙古人自古崇尚自然--敬天为父,敬地为母,敖包是祭祀大地母亲的场所。原始宗教时期,祭拜敖包的仪式由萨满教巫师"告天人"主持,当十六世纪佛教被蒙古统治者立为"国教"后,祭祀敖包的习俗也被按佛教的宇宙观所改造,喇嘛成为敖包祭祀的法定主持者。但是,无论其外延如何变化,敖包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永远是神圣的象征。无论何时何地蒙古人在路过敖包时,都要按俗行礼,祈求大地神灵的护佑。[2]
    每年的祭祀敖包节是蒙古游牧生活的新起点。神圣庄严的祭祀仪式以向大地母亲祈福为主题,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敖包"那达慕",以此增添欢乐吉祥的气氛。每个敖包都有其特定的供奉者,或属某一区域、或属某一特定人群(儿童、妇女或青年人等),严格分别、互不混淆。因此,草原上的蒙古游牧民族虽四季迁徙、居无定所,但由于有了"敖包生活",游牧部落的动态社区便有了明确的坐标与联系。
    恒久以来,由于敖包从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维度渗透在草原蒙古人的生活中:无论是作为指向定位的作用,还是作为神灵的住所或崇拜的对象,敖包对于每个草原蒙古人暗含着神圣、神秘、节日、聚会、青春欢乐、公共生活及时光流逝。在古往今来的时空转换中,敖包是永恒的象征,如蒙古人心目中的长生天,见证着草原人民的生生不息。
    草原-敖包,所体现的场所感正如"建成环境的高层次意义"--宇宙论、文化图腾、世界观、哲学体系以及信仰等,在当代文明中,逐渐代之以个性自由、平等、健康、舒适和控制自然或以之共处。[3]
    二、蒙古包--具有全面"可持续性"的原生态建筑。
    如果说"建筑是人和自然讲和"的结果,蒙古包就是草原游牧人民和自然经过最周到最细致的谈判后获取的生活空间。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当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到掠夺与惩罚的程度之时,人类虑及自身在自然中的生存前景,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与始自远古的游牧文明一致的自然观。如果按当代"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5]的"五个指标"和"三重底线"理论去衡量,蒙古包中所包含的"可持续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以下分而论之:(该奖的"五个指标",只循其一二便可获奖,而蒙古包可一一对应。)
    指标1:重大革新和可移植性。集中体现在蒙古包的建造前提--游牧文明为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的生息规律,选择"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
    指标2:道德标准和社会平等。因为蒙古族尚"自然"敬"长生天",所以绝无"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建筑观。因而,茫茫草原在蒙古人千年生息间,仍呈现"天苍苍、野茫茫"的原生态景观。
    指标3:生态质量和能源保存。作为适于游牧生活的装配式建筑,蒙古包的建筑材料是草原上易得的细木杆,粗羊毛毡和牛毛绳、牛皮绳构成。这些建筑材料都可回收利用,也即:蒙古包从建造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是生态的(如同蒙古牧民选择天葬,还己于自然)。
    指标4:经济效能和适应性。在草原游牧经济中人力的作用就是尽量约束自己遵循自然规律,在规律中寻求生活。从绿色GDP指标衡量:草原游牧经济投入最少,赢利最多,蒙古包是这种经济生活的支撑物和重要环节。
    指标5:文脉呼应和美学影响。蒙古包与草原是有机共生的关系,它的体形因抗风需要而产生,其唯一色彩--白色是草原上蓝天、绿草之间的纯洁点缀。有了蒙古包和畜群,草原的自然景观过渡为怡情的人文景观。
    以上分述,说明有机地属于"游牧文明"的蒙古包建筑完全符合当代可持续建筑大的诸项指标,同时也满足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平衡发展的"三重底线主张",千百年来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游牧经济以"可持续性"为特征的合理性。
    三、喇嘛教建筑--游牧文明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原型
    喇嘛教中尊重众生尊重自然的理论和蒙古民族对自然的崇拜相契合,佛教又有"众生平等"和"普渡众生"的教义高于萨满教神秘落后的成分,再加上它客观上对政治统治极其有利,得历代蒙古可汗和清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得以广泛传播。1240年斡阔台三子阔端在进军藏地时引入喇嘛教。1260年忽必烈即位时,封红教上层喇嘛八思巴为国师。蒙古统治者退居漠北之后16世纪末,占据青海的阿勒坦汗引入黄教(喇嘛教中的另一派),迎来了宗咯巴(黄教创始人)的大弟子第三世达赖到蒙古地区传法。1640年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领袖们宣布喇嘛教为"国教"。[6]在三世达赖传教数十年间,藏、蒙佛教学术交流广泛,建造大量召庙,当时的呼和浩特成为蒙古佛教的大本营,故又名"召城"。[2]
    据记载在内蒙古喇嘛教最兴盛的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建有召庙1800多座,喇嘛人数15万人左右。如此规模的佛教信仰,促使草原游牧文明有了除行政区划和军事要塞之外的以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城市的产生。"喇嘛庙在蒙古游牧社会中形成了信仰、文化、经济、教育和医疗中心,它对蒙古社会曾经有过长期而广大的影响和贡献"。[5]统治阶级在完成从普及宗教信仰到一定程度的政教一体的过程中,喇嘛教观念逐渐渗透到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深层结构中,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蒙古地区以喇嘛教建筑为中心的城市原型中所表达出的建筑、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的和互依互存的。
    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中所体现出有关"场所感"、"全面可持续发展性"、"以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以及它们背后的游牧文化的深层内涵都是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某些重要城市问题的可依之据。但当前的建筑创作和城市建设工作由于体制的影响和社会学等方向的原因,进行得不尽人意之处甚多,正如艺术家陈丹青所言:几代人的历史失忆造成的文化失语,导致当代城市建筑在风格冲突、历史冲突、文化冲突中呈现一派行政景观。
    笔者认为,当建筑个性寓于这些来源于地域自然地理因素的共性之中时,新的地域风格就会应运而生。而它们在时间向度上决不缺少时代感,同时可避免当下"技术表现主义"的浮躁。这样的思考并付诸行动之后,建筑地域性、时代性也许就不再成为经常对立的概念。但当虑及"时代、传统、地域"的整体概念时,似乎又觉得缺少了什么,至少就文化传承而言不够全面和完整,有一点就易避难之嫌。
    结语:相对于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我们的工作处于刚刚回到起点的状态;而建筑师和大众同属不同程度的"历史失忆"是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同时"仅地域一词,从领域设定方面就有好几种定义,它是一个高度复合状态的文化地图。传统不属于某个国家和民族,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我们要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移植与拓展,也就是说在"全球"这一前提下不断创造......"[8]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建筑历史编辑委员会内蒙古古建筑.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p1

    [2]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蒙古秘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p120
    [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179
    [4]钟广丽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建筑技术与设计200511期p40

    [5]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蒙古秘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p59
    [6]乔吉编著内蒙古寺庙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p41
    [7]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1p31
    [8][日]原广司著于天玮刘淑梅译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23
    
    
    
    1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