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在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门户网站! 内蒙在线 | 《忽必烈》电视连续剧官网 | 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乾元驿 | 资讯 |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 国际能源大会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状


    
      草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状
    扎格尔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教授
    本论文扼要阐述了作为草原文化雏形、根基的游牧文化之渊源、发展及传承状况的同时,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将内蒙古地区游牧发展变迁过程分为20世纪中期前私营时期、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八十年代间集体经营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私营期三个阶段,论述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草原文化历史传承阶段
    草原文化是独立的文化体系。草原文化作为世代栖息于草原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融合,其涵盖范围宽泛,并容纳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草原这片独特而丰饶的土壤。孕育了草原文化的草原,在全球主要分为非洲草原、亚洲草原、欧洲草原、大洋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其中亚洲草原是全球面积最大,且分布广、类别多型的草原,包括西伯利亚草原、中亚草原、蒙古高原草原、中国北方草原等辽阔地域。①
    草原文化形成之初,便产生了与自然环境相协的独特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草原文化较之其他类别文化体系虽特性显著,但在不同地域形成发展的草原文化相互间却有着各自差异性特点。
    亚洲草原文化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创造了游牧型生产生活方式,为草原游牧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游牧文化即是亚洲草原文化的雏形,也是其发展的根基。
    最初,亚洲草原文化是以大自然恩赐的猎物及生产劳作中创造的畜牧经济资源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
    狩猎是顺应远古游牧民族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初期,游牧民族以"食其肉,着其皮"的方式满足生活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狩猎范围不断扩大,获取的猎物数量也增多了。由此不仅满足了食物需求,也逐渐驯养起剩余猎物。伴随着猎物利用率的上升,生产方式也逐趋于细化。饮食、服饰等日常生活需求有了保障的同时,人们开始用猎物皮毛、骨等装饰居所,制作器物、游艺品或将有些猎物驯养成座骑或劳力。这些生产生活习俗中有许多流传至今。
    畜牧生产活动在发展过程中,由原小范围内粗犷形经营方式逐渐宽泛化,驯养放牧方式及技巧也渐趋于细致熟练化,由最初的只能驯养单一一种野生动物逐渐拥有了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五畜;随着畜牧经济的扩展,牲畜数量增多,开始注重种群的改良;适应畜群特性采取了季节性游牧方式;为确保畜群膘肥力壮,采取短期放牧方式;并形成了与畜牧生产息息相关的诸多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这些都是畜牧生产实践的结晶,也是蒙古族游牧经济的核心文化内容。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化元素遵循着发展、演变及传承的规律,成为畜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为游牧民族所世代相承相传。②
    适应凝练狩猎、畜牧资源及扩展生产劳作需求,手工生产与贸易逐渐成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野兽、家畜骨用在了搭建居所、制作弓箭、武器及日常用具上;皮用于缝制衣衫、被褥及袋囊、笼头、嚼子等生产用具的制作;绒毛用来做蒙古包围毡、靴袜、绳索;鬃毛用于拧结绳索等手工生产,无不彰显着游牧民族巧制妙作的手工艺技巧。
    纵观游牧民族贸易发展史,可以看到古代游牧民族用猎物、牲畜及其资源换取日常所需物品时,主要采用易货贸易、按需贸易等交易方式,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某物为价格媒介进行交易的模式。主要以绵羊为价格媒介,比如一头牛等于几只绵羊或一只绵羊可换几块砖茶等方式进行交易。
    游牧民族的居所是适应游牧生活特性产生的,经历了圆形窝棚、尖顶窝棚、?与蒙古包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现代考古发掘、城郭遗址等见证了在历史长卷中游牧民族曾因集中居住需求而兴建过城郭的历史足迹。
    在游牧文化发展中,与之相应的独具特色的游艺、庆典集会、文化艺术、医药等也得以长足发展,并成为蒙古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狩猎、游牧为经济基本方式的蒙古游牧文化发展史上,农业生产也曾留下了一抹重彩。在历史不同的发展时期,狩猎、畜牧与农业生产曾以不同的占据比例相辅相成地发展着。以内蒙古地区为例,鄂温克、鄂伦春族集居的兴安岭林区依然保留着狩猎为主、畜牧为辅的经济方式。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地区以畜牧经济为主。内蒙古东部兴安盟、哲里木盟地区具有以农业为主、畜牧经济为辅的发展历程。
    游牧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显著的变异形式,不仅源于自然环境影响与生产方式的传承,历史文化变迁及政治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游牧文化作为亚洲草原文化雏形、根基于核心,是以动物、自然环境、人类行为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基本体系而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这一历史进程,在人类自觉行为指引下,遵循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即游牧民族在经营狩猎、畜牧经济生产满足自身日常所需过程中,以选择猎物丰足的地域,"逐水清草茂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来适应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甚至在这样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有了对自然万物的初识,并积累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丰富经验。这些不仅成为游牧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奠定了文化类别的形成。即形成了狩猎、畜牧为主的经济体系。狩猎时保护种群繁衍;驯养牲畜时保护草场;居住生活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资源时保障其再生功能等实践行为为游牧文化成为和谐的生态型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游牧文化基本内容得以拓宽,也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间相互和谐并存的理念。
    亚洲游牧民族中,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分散居住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始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里。
    当时的蒙古诸部落因经济、文化特征,大致分为《林中百姓》(林中猎人)和《毡房百姓》(草原百姓)两种。
    《林中百姓》是以狩猎为生的猎人部落,居住在贝加尔湖至额尔齐斯河的广袤林区,狩猎、捕鱼为主,采摘野果为辅是其主要生活方式。在当时《林中百姓》属人口稀少、力量单薄、经济单一,居于树枝搭建、桦皮铺设的窝棚,以猎物肉为食、皮毛为裳。在狩猎发展过程中,作为坐骑和脚力逐渐驯养了驯鹿,同时也驯服了马,用以打猎或运输猎物。
    《毡房百姓》是草原游牧部落,居住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的辽阔草原上,经营者畜牧经济,以游牧为主、狩猎与农耕为辅。草原牧民居于哈那、乌尼、天顶是木制的,围墙是毡制的蒙古包,驯养着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五畜,主要以马和羊为主。用五畜肉做食物,奶加工成奶食品和饮品,用皮毛缝制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③
    以狩猎、畜牧为主的游牧经济方式具有久远的历史,并由游牧民族世代相传至今。但随着历史发展,游牧经济的季节性迁移放牧传统,同时圈养五畜的放牧形式,在有些地区已有所变化。20世纪中叶起,随着畜群与牧场经营方式的变化,游牧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叙述。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中叶前的私营时期。在此阶段畜群属于牧民私有财产,牧民自主使用草场,并根据气候、草场长势进行四季游牧,以短期放牧方式驯养着五畜。
    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经营时期。20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地区随着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建立,畜群成为集体所有财产,草场也由集体共同掌控使用。在这一时期,牧民们基本上依然保留着四季游牧与同时驯养五畜的传统游牧方式。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私营时期。1983年起,内蒙古地区开始进行畜牧经济体制改革,评估畜群后按户分给牧民,实行了分期偿还本金的畜群承包制度。1997年起,在按户承包畜群基础上,将草场也划分给牧户,实行了畜群与草场双项承包制。牧户承包草场后,为避免他人畜群进入自己分得的草场,拉起了围栏,并且开始将畜群圈养在各自的草场围栏中。草场的局限自然而然导致了畜群数量受限情况,也逐渐失去了同时驯养五畜的可能性。据此出现了由原来的四季游牧发展成合并冬春营,进行夏营、秋营的三季游牧方式。有些地区开始形成冬春营合并、夏秋营合并的双季游牧方式。到了后期,一些地区开始了在围栏中圈养牲畜的定居是生活方式。④
    由于草场缩减,四季游牧与短期放牧的传统放牧方式遭到了破坏,定居放牧影响了交叉使用草场方式,导致草场沙化;五畜内在协调结构的失衡,影响了草场的长势与利用率等等现状都源起于人类行为严重违背了游牧经济发展规律。因此如何认识这一历史发展时期游牧经济非常现象,并采取适宜方法正确处理,已成为保障畜牧经济的稳定发展,传承蒙古游牧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使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所在。
    注解:
    ①
    ②扎格尔、巴雅尔、巴特尔:《蒙古游牧文化溯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丹巴:《蒙古史教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④2009年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阿巴嘎旗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
    

百家论坛

草原文化研究、推动草原文化发展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