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的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策略
刘临安
一.五当召以及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基本概况
1.1五当召风景旅游区
五当召风景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的石拐区,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风景旅游区以五当召为主体,五当召是风景旅游区内的核心景点。
五当召为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1996年,五当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五当召风景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4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包头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胜地。
1.2五当召历史沿革
五当召本名为"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意为"庙宇"。今天,社会上公称这座寺庙为"五当召"。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康熙年间,由第一世活佛阿旺曲日莫主持修建五当召,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经过大规模重修,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御赐"广觉寺",牌匾今存。近300年来,五当召修建工事不断,规模时有增益,鼎盛时期喇嘛多达1200余名,香火旺盛,施奉隆重,曾是内蒙古地区最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召庙之一。
目前,五当召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合300余亩),殿堂房舍2500余间,喇嘛僧人39名。
1955年,五当召的第七世活佛罗布森圆寂后,转世灵童的寻访仪式曾中断达50余年,其间没有活佛。在2006年10月24日(阴历9月初3)终于完成转世灵童的寻访,第八世活佛嘎拉森图布登却吉旺其格坐床,活佛世系圆满接续。
二.五当召的地位与价值
2.1五当召的地位
关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的地位排序,目前国内分别有全国六大寺、藏外地区三大寺、内蒙古地区三大寺的说法。在藏外地区三大寺和内蒙古地区三大寺的说法中,都有五当召的排名地位。
藏外地区三大寺分别是塔尔寺、拉卜愣寺和五当召。
内蒙古地区三大寺分别是五当召、席力图召和美岱召。
因此,五当召在全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中所占有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内蒙古地区可以认为占有核心地位。
2.2五当召的价值
五当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历史价值方面:作为内蒙古地区年代最早的召庙之一,其具有近300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地区传播与影响的宝贵资料和重要史证。
科学价值方面:作为内蒙古地区等级最高的藏佛学府,在研究藏传佛教对于宗教、天文、历法、医药的贡献和成就方面具有科学意义。
艺术价值方面:作为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在选址落位、形制规模、营造制度、建造技术方面是宗教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
情感价值方面:作为内蒙古地区作用最为重要的宗教场所,在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3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特点
由于五当召位于风景旅游区之中,使得风景旅游区除了自然景观外,还具有了明显的主体文化特点。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自然与文化的特点可以概述为:
第一、优美的山水环境:历史上的五当召生态环境质量极佳,是一处"生气聚积、活力涌跃"的膏腴之地。五当召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一种实景化的表达,这样优美的山水环境是研究地域环境演变和生态作用的直接的样板。
第二、特殊的宗教文化:藏传佛教自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之后分别形成达赖和班禅两个著名的转世系统。五当召由第一世活佛阿旺曲日莫形成的洞阔尔世系是一个独立的世系分支,在藏传佛教的嬗变史上,具有特殊的宗教文化意义。
第三、渊博的藏佛学府:第一世活佛阿旺曲日莫的学识和功名使得五当召成为当时内蒙古地区的最高藏传佛教学府。《绥远省通志稿》载:"寺之规律甚严,衣食、礼仪、经课,皆有定制。"由此可见,五当召是学习和研究的藏传佛教的学术胜地。
第四、完整的召庙形制:五当召作为藏传佛教寺庙,至今保留着"措钦-扎仓-囊谦-色木沁-康村"的召庙形制,五位一体,规模俨然,是内蒙古地区保存形制最为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
第五、清晰的风水意象:五当召的选址落位和建筑营造,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形态要素,表现出最为清晰的风水意象格局,是研究和印证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珍贵范例。
三.五当召以及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本位分析
3.1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五当召具有突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明显的文化特点,处于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核心景区的位置。但是,由于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之间的利益出发点有所不同,使得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突出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风景旅游区的规模与核心景区的范围反差太大。五当召庙区是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可是其规模却不到风景旅游区总面积1/10,许多景点和景区处于游览空白地带,形成客源空间分布强弱不均的极大反差,风景旅游区本身的发展扩张能力虚弱。
风景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缺乏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支撑。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孤居深山,周边一直缺乏城镇作为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支撑,多年来难以建设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工程。缺少综合旅游服务基地的支撑,旅游功能难以尽数发挥。
风景旅游区的宗教气氛、神秘性和庄重感不够浓厚。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旅游项目总是围绕着宗教文化,游客基本围绕寺庙区进行参观或拜谒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在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发掘。
风景旅游区的发展缺乏应有气势和力度的建设。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实际上可供游览的区域仅限于寺庙区,庚毗召、敖包山等处的通达性较差,观赏性的质量水准较低。加之庙前区至额尔德尼山的前导空间大都被侵占,使得风景旅游区的生存空间一直蜷缩在寺庙区,缺乏历史上五当召应有的气势和力度。
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极不平衡。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多年来的旅游项目与产品仅仅依赖着宗教文化本身,没有自身独立成系统的旅游项目与产品,内容单调,依赖性强。应当进一步发掘和利用自然与民俗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尽快改变目前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利用极不平衡的局面。
风景旅游区的旅游适应口径太窄。寺庙区的宗教活动专属性太强,大部分游客除了观看宗教圣物和聆听宗教故事以外,其它旅游诉求都无法实现,由此造成游客的活动内容少,停留时间短,消费能力释放不足,旅游经济上升乏力。
风景旅游区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单薄。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旅游服务设施档次较低,配套性差,不适应当前旅游者的要求。尤其是购物和娱乐项目,特色产品或项目几近空白,这些现象严重削弱了风景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
风景旅游区外围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速度缓慢。包头市区到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达性不良,旅游时段选择性差。沿途经过的乡镇和厂区环境面貌差,服务设施不足,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政府积极引导多渠道投资的力量不足。近几年来,包头市政府正在逐渐提高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但是,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培养必须经过时间的累积。政府应当积极进行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拓宽旅游发展与建设的投资渠道,尽快缩短旅游产业的培育周期,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飞跃。
风景旅游区旅游承载量与承载力的突出矛盾。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大部分的景区景点处于待开发的状态,旅游承载量与承载力的矛盾突出,承载率比较低,产出效益低。
3.2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发展动力因素
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一处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旅游胜地,这些文化与自然因素是天然赋有的,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品":
品牌优势: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4A级风景旅游区,五当召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形成了品牌优势。
品位优势:五当召是内蒙古历史悠久的召庙、等级最高的藏佛学府、规模最大的宗教建筑群,以此形成品位优势。
品格优势: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由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胜景融合成为一体,以历史的深邃、文化的神秘、自然的苍茫、风光的独特营造出中国传统地理的山水格局,以此形成品格优势。
品质优势: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处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特色明显,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以此形成品质优势。
四、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发展策略
4.1旅游客源市场需求
近年来,国内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旅游需求日趋理性,在基于旅游环境与条件谐振作用下,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一些明显特点:
短期近距的休闲游持续看好。度假休闲旅游正在成为国内居民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双休日则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理想的时空条件,进一步刺激了依托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
民俗民风的体验游方兴未艾。大中型城市周边郊区的旅游景点既能提供城市化的旅游服务,同时又能提供自然山水风光式的原生态体验方式,消费价格相对低廉,以"田园山庄"、"农家乐"为特征的旅游行为日益流行起来。
行动自由的自驾游渐成规模。由于家庭轿车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出游行动更加方便自如,打破了以往旅游时空的限制,客源市场的供需半径扩大,潜在游客群的数量增加。
4.2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入,内蒙古中部和陕晋北部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的能源与化工产业基地,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势头迅猛,产业推动力强劲,将形成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区域交通结构上,除了现有的京藏、集太高速通道外,正在建设中的西(安)包(头)、银(川)包(头)高速通道,将会形成以包头市为汇聚点的"一横三纵"交通网络,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呼-包-鄂金三角旅游市场的规模,这三个城市有人口近6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占总人口的60%,平均出游率为93.06%。由此可知,呼-包-鄂金三角旅游市场的游客规模可达337万人。除此之外,包头市每年还有400多万人次的国内游客规模。
因此,本文认为: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定位,应当在做好包头市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呼-包-鄂的区域旅游圈;进一步积极培育晋北、陕北、宁北"三北地区"的旅游市场,扩大客源市场;加强包头与呼和浩特及北京的联系,逐步形成内蒙古中部北端的旅游热点城市(包头市)和游览胜地(五当召)。
4.3五当召风景旅游区发展策略
基于对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资源特点、优势和劣势,面对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本文提出五当召风景旅游区的发展策略如下:
丰富风景旅游区的游览观光内容,激活观光的冷寂地带,例如庚毗沟和西沟,解决承载力低下的矛盾;扩拓风景旅游区的实体空间构架,发掘隐含的旅游资源,例如额尔德尼山和庚毗召,扩大旅游空间和内容;发展风景旅游区的多元文化题材,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元题材;强化风景旅游区的宣传推介活动,将社会商业活动与旅游产品推介进行联姻,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加强风景旅游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和配套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准。[全文完]
作者介绍
刘临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
论文摘要
五当召为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和旅游胜地,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由于在政策层面上,文物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加上五当召综合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配套性差,使得五当召的文化与景观资源难以转化成为有效的旅游资源,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从五当召的本位特点和旅游市场的分析出发,提出五当召的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策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