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达斡尔民俗


    
       达斡尔民俗
     关于"达斡尔"这一族称来源和含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源于契丹"大贺氏"一说最为中外多数学者所认同。持此说者认为,"达斡尔"即"大贺"之转音。达斡尔族约有13万多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7万多人,其它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瑗珲地区、新疆伊犁地区等地。
      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初始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达斡尔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康熙初年就开始学习使用满文,清晚期,达斡尔族人开始学习使用汉文,解放后,广大达斡尔族人民群众大都知晓汉文并能使用。达斡尔族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民间故事、歌词、谚语、音乐、舞蹈、刺绣、剪纸、雕刻、绘画艺术具有较高艺术色彩和历史研究参考价值。
      达斡尔族人民自古尚武强悍,素以骁勇强悍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善于骑射、摔跤、打曲棍球。传统的体育项目有"贝阔"(曲棍球)、射箭、赛马、摔跤、扳棍、颈力、围猎棋等。 
    


    
      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现多以布质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在饮食构成中,过去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变为以食粮为主。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①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②"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达斡尔族人的村屯具有独特风格,一般都建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岗坡或山脚下,即使在平原地区,村屯也建在临近河川的高地。达斡尔族的村庄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轻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炕、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近亲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按达斡尔族的婚俗,订婚以后,男方要择吉日过礼,即送"察恩特"(彩礼)。察恩特包括猪、酒、糕点等,一般是由未婚夫和其长辈陪礼人送到女方家中。这一天,女方家则要摆设察恩特宴,款待贵客及同家族的人,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在察恩特宴上,未婚夫要向女方父母及其他长辈敬酒、磕头,正式认亲。老人们则赠给未来的姑爷钱、钱搭子等礼物。席筵上双方还要互致传统的祝词。男方陪礼人先道:"贵方的少女我方的郎,千里姻缘系双方。选择这良辰吉日,我们将微薄的察恩特献上。山间的幼松稚柏,今已挺拔健壮,英俊美丽的少男少女,都已长大而且年貌相当。为祝贺两家美好的亲事,我把喜酒斟满举起,光临的众族胞和亲戚,请接受这虔诚的心意"。女方的父亲接过敬酒,回唱道:"为着我们联姻和睦,道远路遥让您饱受辛苦,送来的察恩特项目,请求您代我向族亲们备述……"。优美而有趣的祝词,使喜庆的察恩特宴更加欢乐、热闹。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在达斡尔族的婚礼中,送亲人包括男傧相"华达",女傧相"活多沃"和新娘的弟辈"库吐鲁"。当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新郎家要对送亲贵客格外加以关照,未进门,便先敬"进门盅",进屋后又要设"接风酒",可谓细致入微,唯恐慢怠礼不周,但宴席间"华达"们往往还是故意横桃鼻子竖挑眼,"库吐鲁"们则一边吃喝,一边偷酒杯、筷子、碗碟等藏在身上,借以捉弄姐夫和陪客。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量粮食的斗,碗碟是盛粮食的箩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因而席后男方发现少了东西,便开始搜查,搜出便罚"偷"酒杯者喝酒一杯,"偷"碗者喝酒一碗,第二天,送亲人准备打马回程时,也伺机"偷"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达斡尔族禁忌较多,如不许用刀、剪子等锐器指点人;不许踏座门坎和窗台;不准在室内打口哨;忌在鼠日开犁种;在渔场不许拿着鞭子走;不用白桦和榆木盖房子等。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婚姻禁忌:女子结婚年龄忌偶数,以为不吉。故常择15、17、19等奇数年龄时婚配。男无此禁忌。忌男方求婚一、两次,女方应允。以为多次求婚,方显女儿家主贵。若少次求婚便应,则显卑贱,该族俗语云"好女百人求"。故媒人求亲须多跑几次。迎亲喜车须在落日前赶到。万一落日后到,须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以代太阳。否则婚后不顺。
      生养禁忌:孕妇不许往灶里看,不许铺熊皮,以免流产。忌男人进产房,据说男人易踩孩子。若男人无意进了产房,走后孩子有病,如鼻塞等,会认为被入产房男子所踩,必须找到他,将他的脚趾甲剪下几片,拿到产妇家和艾蒿一起烧掉,等冒烟时,将孩子抱于烟上悠几下,吐几口唾沫,说:"唾唾,邪气快跑掉!"俗信如是方可消灾除厄。产后3天内忌外人进家;1个月内产妇不许出大门或到屋外西北角供神之处。孩子出麻疹时,忌门标志为门口挂一把小草或草圈,底部绑一红布,见此标志,外人禁入。小孩麻疹期,忌炒菜、抓虱子,打猫狗、做针线、夫妻合房。不准小孩子站于门坎,以为长不高,不准小孩吃猪尾巴,以为夜间身后会有响声;小孩不吃动物脑,怕不聪明;不准小孩夜晚照镜子,怕梦见鬼。
      丧葬禁忌:人死咽气前,全家人不准入睡,怕死者灵魂将睡者灵魂带走。忌用铁钉钉棺。有外伤者不能见尸身或灵枢,以免被"扑着",即怕伤口发作。外姓人死后,不得从门出,必须从窗户抬出。严禁双日殡葬。未出嫁女子,孕妇、无子女的妇女及小孩死后不准埋入祖坟;孕妇死后必须火葬,否则起"旱魃";小孩死后,必须风葬。守丧期忌打架斗殴,忌剃头号、剪指甲,忌在炕上睡觉,忌参加婚礼、娱乐活动,禁出远门及嫁女,禁夫妻同房。
      岁时禁忌:除夕,天黑前必须将门窗糊好。是日,不许从门外向里叫人,不许照镜,否则群魔缠身,被魔鬼摄去心神。大年初一自动起床,忌被人叫醒,否则会懒惰1年。初一至初五不得打扫室内,否则会扫走福气。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昆米勒"节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别名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茎叶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两岸达斡尔人民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风味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达斡尔族,人们说它是达斡尔人的象征。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采柳蒿芽"达语称"昆米勒玛日拜"。节日期间,达斡尔族男女老少相约结伴,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妇女们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采柳蒿芽时,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达斡尔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是较强的,不同"莫昆"(部落)的人碰到一块采集要互相谦让。如果不遵守规矩,会受众人责怪。因此人们共同遵守本族规矩,以团结为重。达斡尔族这种传统习惯是这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这种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俗,正在继承和发扬。柳蒿芽一般株高30cm-150cm不等。根状茎横走,地上茎直立,稍具有条棱。单叶互生,中、下部叶矩圆形、披针形或条形,三深裂,边缘有锯齿;上部叶披针形,不分裂,较小;叶背面密被灰白茸毛。头状花序排列成穗状,边缘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花冠钟形,黄绿色,瘦果矩圆形。遍布大兴安岭南北、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河边、江沿的红柳丛中,为生活在农村、山区、牧区、城镇的达斡尔人的饮食增色,成为这个民族的饮食内容。
      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嵩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由这种饮食风俗形成的民俗特点就更是丰富多样了。每年春天柳蒿芽先于其它野菜而长,远看很像艾蒿,但柳篙芽表皮光滑明净,翠绿水灵。过了端午节,它的茎开始木质化,就过了采集期。达斡尔人掌握它的生长规律。鲜嫩的柳蒿芽带回家后,将一部分柳蒿芽当天食用,可拌凉菜,也可做汤、菜馅等美味佳肴,余者晒干留着冬天食用。人们常将晒干的柳蒿芽寄赠远方的亲友。柳蒿芽味道鲜美,食后口有余香。人们常常是专吃柳蒿芽,而忘记主食稷子米干饭、苏子饼等。柳蒿芽还有健脾开胃、解毒消暑等功能。过去远离家乡出征的士兵,母亲常把晒干的柳篙芽搓碎装进布口袋,让儿子随身携带。他在想念家乡或酷热难当时,冲水喝下,缓解了思乡的感情,心中和身上的燥热也消除了。达斡尔人尊崇柳蒿芽,姑娘们还把它装在自已精心绣制的荷包里送给情人,做订婚信物……。达斡尔族儿童们从学会用筷子,就开始吃柳蒿芽;老人给孩子们讲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达斡尔人心目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位置,人们对它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益加深。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心里扎下了根。
      清朝的《黑龙江外记》中在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者,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可见柳蒿芽为达斡尔人食用,文字记载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柳蒿芽的故事。在《柳蒿芽救了我们》的传说里,讲到三百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怀着维护祖国尊严、保卫家乡土地的坚强信念,与沙俄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后来清朝皇帝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柳蒿芽度饥荒、熬日月。因此达斡尔人称它是"救命菜"。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清香微苦的味道里,包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苦难与欢乐啊!达斡尔人对它的真挚感情是从苦难的历程中培植起来的,是不可磨灭的。
    


    
      达斡尔人喜食柳嵩芽习俗的形成,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他们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长柳嵩芽,为达斡尔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采集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场地;而且整个民族喜好柳嵩芽微苦清香的特殊味道。从这特殊菜肴的烹制中可窥见达斡尔族多种经营的生产习俗。达斡尔族对柳嵩芽的有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内放芸豆--体现出这个民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的特点;放猪肉、鱼、肥肠--从事家畜饲养、渔业生产的特点;或者放进牛、羊肉、狍子肉等,体现出牧业、狩猎业的特点。总之,达斡尔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习惯流传至今不衰,表现出这种民俗事象顽强的传承性。
      近年来,柳蒿芽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已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据现代科学手段对柳蒿进行营养分析测定,在每百克柳蒿鲜品中含蛋白质3.7g,脂肪0.7g,碳水化合物9g,粗纤维2.1g,胡萝卜素4.4mg,维生素B20.3mg,烟酸1.3mg,维生素C23mg。每100克干品中含钾1,960mg,钙950mg,镁260mg,磷415mg,钠38mg,铁13.9mg,锰11.9mg,锌2.6mg,铜17mg。在中医学中,柳蒿芽亦有"味苦、辛、性湿,有破血行瘀、下气通络的功能,主要可治产后瘀血停积、小腹胀痛"之记载。
      "斡包"节
      达斡尔"斡包"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都是在雨水适宜、丰收有望的6月里由莫旗达斡尔学会主办。这是全旗达斡尔族及各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体现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更增添了人们喜悦的心情。举行斡包节时上千名群众、几百名达斡尔学会会员、旗内外各界领导及外地来宾身着民族服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莫旗斡包山上,人们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同斡包山上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斡包"坐落在尼尔基镇北的斡包山上,原是在康熙28年----距今300多年以前经布特哈衙门设置的。"斡包"的四边栽有四棵樟松,在举行斡包会时,会场两侧悬空飘着巨大条幅对联,斡包周边挂满了彩旗飘带、石头上刻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斡包"的正面设供桌,摆着牛头、羊头、鸡、猪的后丘(瓦齐)、各种果品、酒类、糕点,供桌前香烟缭绕,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
      斡包会一般在上午9时开始,首先由达斡尔学会理事长用达汉两种语言庄严地宣布:莫旗达斡尔学会斡包会开幕!这时鞭炮齐鸣、鼓乐齐奏、掌声四起,真是隆重而又热烈。然后进行斡包的祭祀仪式,由达斡尔学会理事长主持。祭祀仪式开始,十位老人(其中一名是鄂温克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一字形跪在供桌前,参加仪式的达斡尔学会会员、其他群众也跪在供桌前,主祭人用达斡尔语致祭词,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以祭祀斡包的老规矩,宰杀了一头牛、三只羊、四十只鸡、三百斤猪肉,各种洒类、糕点、水果等样样供在了您的面前。祈天神、斡包神多下好雨,避邪风和各种灾害,使牧草茂盛,牲畜膘满肥胖,庄稼颗粒丰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读罢祭文,主祭人宣布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接着十位老人在前,手拿酒瓶绕斡包转三圈,并不时向斡包石上洒酒致敬。跟在十位老人后面的会员和其他参祭人也绕斡包走三圈致意。
    


     祭祀仪式完成之后,开始表演文体节目,参加表演的人员是我旗专业乌兰牧骑演员,他们各个都是出类拔萃的文艺表演者。表演节目以"鲁日格勒"、"扎恩达勒"、"午春",以及独唱、合唱为主。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深受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节目演出的同时,还举行民族传统的曲棍球、射箭、摔跤、颈力、搬棍等民族体育项目表演。最后,旗领导、来宾和会员们共同走进表演场地,齐声欢唱,翩翩起舞,使气氛达到了热烈的高潮,无不沉浸在欢乐之中。
      午餐开始了,外宾和会员们每十人围成圈,在场地上席地而坐,牛羊鸡烹调的手把肉四处飘香,各种酒类情享用。外宾和会员们一同一边畅饮,一边叙情,激情洋溢,其乐融融。
      以古老的传统形式祭斡包,充分展示了达斡尔民族的自尊和自豪。千百年来达斡尔人祭斡包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使之民族精神始终充满活力。斡包节活动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增进各民族团结的一种重要形式,又赋予了新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民族节日的聚会,人们畅叙民族情感,重新认识莫旗未来发展的趋势,畅想莫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站立在斡包山上,环顾四周的青山,眺望纳文慕仁的流水,人们不由的发出为建设莫力达瓦出力,为子孙后代造福,为青山绿水献计献策的决心,就连外宾的心情也受到了这种情感和意志的感染……。
      "鲁日给乐"节
      在每年8月15日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鲁日给乐"节。"鲁日给乐"是指历史上达斡人崇拜的"舞神",其意为:"九子善于手舞,九女善于足蹈",是对达斡尔族舞蹈的称呼。这词原意有燃烧火焰的寓意,具有祥和、兴旺、欢腾跳跃的意味。为什么要在8月15日这天来欢度这个节日呢?这是因为8月15日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纪念日,是达斡尔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和象征,这一天是达斡尔人的节日,也是全旗各族人民的节日。因其有着深刻的涵义,经自治旗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定8月15日这天为达斡尔节,冠名"鲁日给乐节",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心愿。
      达斡尔族是喜歌善舞的民族。"鲁日给乐"是流传于达斡尔族的民间舞蹈,它以呼号为节奏、边呼边跳,多由女子参加。这种舞蹈起源于他们远古的狩猎生活时代,"鲁日给乐"词意为"燃烧"或"兴盛",可能是由于达斡尔族的先民在古代围着篝火狂舞而得名,鲁日格勒一般是两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达到高潮时多人下场齐舞。每场开始时,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舞者随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加大,最后进入高潮,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伸开挥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形成双方"对打"、"对挡"的架势。
      鲁日给乐的各种动作源于达斡尔人的生产实践,例如,表现他们狩猎生产的"熊斗"、"鹰飞";表现渔业生产的"制桨";表现田园劳动的"摘豆角";表现家务劳动的"提水"、"挑水"等。达斡尔族的鲁日给乐舞具有结构完整,呼号助兴,以滑步或滑跺步为基本步伐,队形简练等特点。主要节目有《映山红》、《曲棍球》、《嬉水姑娘》、《欢腾的山村》等。
    


    
      乌尔科文化节
      达斡尔人都熟悉乌尔科(阔),在莫旗有很多以乌尔科(阔)命名的村屯、乡、努图克等,有称乌尔科(阔)、后乌尔科、乌尔科莫尔登、东乌尔科、乌尔科努图克、乌尔科乡、并称乌尔浅(苏都日哈拉)……这都是以村屯坐落在乌尔科(阔)附近而得的名称。
      那么乌尔科(阔)是山是水是林吗?不是。达斡尔人世代所称的乌尔阔,就是"金界壕",史书上称边壕、金源边堡、金长城等。金代所修筑的界壕有两条,东北起自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西南止于包头市东郊的黄河岸边;金长城总长近万里,是继秦汉之后的又一条万里长城。因绝大部分长城横贯内蒙古东北至西南草原地带,故又称为"草原万里长城"。
      那么达斡尔人为什么把金界壕称"乌尔科(阔)"呢?这一名字是何时出现在达斡尔人语言中的呢?这就要查看史料,但在金史、辽史中都不见有任何记载。我们知道,达斡尔人是在17世纪中叶,根据清朝廷旨意,从黑龙江北搬迁到纳文江及支流讷莫尔河流域居住的。若不是世代祖传,怎么会到纳文江畔对金长城称为乌尔科呢?一个没有文字民族的历史,一个"没有"载入古代史册的民族,我们可以从其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来寻找它的根源了。
      在达斡尔人中世代流传着萨吉哈尔迪汗率达斡尔族先人们挖筑乌尔阔的传说。从前,达斡尔人有一位首领,叫萨吉哈尔迪汗,带领兵马与四邻之敌发生过多次交战。一年夏季,他率部众来到现在莫旗宜卧奇屯东面的纳兀江岸边图列恩哈达上,一看江又宽又深,没有船只可供渡到西岸去。因为战事较紧,萨吉哈尔迪汗从他驻帐每天早上派出一名士兵去看江,并问看江归来的那个士兵:封江了吗?一听到没有封江的回答,就砍下那个士兵的头。这样,他一连杀了好几个士兵。巡天之神知道此事后,让无数多的江鳖浮成桥,供萨吉哈尔迪汗过江之用。过江时,不幸其子掉在江心,喊了两声"阿查米涅"(意为:我的爸爸呀)而溺死了。汗过江后,因子坠江而死,便与儿媳结了怨怼,约定以挖壕竞争胜负。汗自己留下了壮年士兵,而把未成年的男童都拨给了儿媳。由于此举一比深度、二比速度,起初汗方挖的壕深而快,媳方挖的壕浅而慢。可是,快到竞争终点京城时,汗方带的壮汉子变成了老头子,所挖之壕又浅又慢了,而儿媳所带领的男童则成了壮汉子,所挖之壕又深又快了。最后儿媳胜了这场竞争。
      传说中有达斡尔人先祖们挖筑了乌尔科(阔)的事实。而这个传说,唯一能够解释乌尔科(阔)与达斡尔人的关系。也就是说达斡尔人在金大定年间,从纳兀江畔始,向西挖筑两道乌尔科(阔)至京城(辽上京临潢)。说明达斡尔人在居住黑龙江北之前,原居住地应该就是纳兀江畔。达斡尔先哲孟镜双在《布特哈志略》中,称"边壕兮吾汗之所留"(吾汗指萨吉哈尔迪汗)。在先哲钦同普《达斡尔民族志稿》中称:"谓昔有一王名曰,萨吉哈尔迪汗,乃达斡尔之唯一独尊神圣皇帝也。站在后宜卧奇屯西山上的达里带石堡遗址展望,眼前出现的那两道并行向西的乌如阔(即边壕),酷似一高一低的古代长城,而且它又象从嫩江爬出的大小两条青龙,从东向西行走在绵延的山岗上,使这里的风景别致壮观了。这便是达斡尔族历史传说中所述的萨吉哈尔迪汗挖筑的边壕边堡遗址。为传承这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9月份举办"乌尔科文化节",纪念达斡尔族先祖萨吉哈尔迪汗,发扬达斡尔民族勤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