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在线 >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祭祀敖包 “敖包”蒙古语的音译,也叫“脑包”或“堆子”,意思是“堆子”,即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或树堆。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以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处垒石为记,或在路口上垒石为记辨别方向,这就是敖包。蒙古族牧民信奉多神教,他们认为百畜兴旺、五谷丰登都是天、地和诸神给予的。而茫茫的大草原上,人们认为山丘之地能给人以灵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就逐步将指示道路的敖包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风调雨顺、旅途顺利,因此,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详细】

巴尔虎民歌 蒙古族从远古时代起,一直过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游牧生活。在长期游牧生活中,造就了蒙古族小伙子淳朴、豪爽、豁达的阳刚之美;也造就了蒙古族姑娘热情、善良、勤劳的贤惠性格。应运而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伴随着他们的出生和成长,唱响在他们生命中的朝朝暮暮。蒙古族虽然经历了多次的部落变迁,但是他们民歌却依然口口相传、经久不息地传承至今。而在这些唯真唯美的蒙古族民歌中,巴尔虎民歌尤其独具特色的风格。 呼伦贝尔草原是巴尔虎蒙古人的故乡,也是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故乡。草原就是巴尔虎民歌的舞台,牧人们可以没有伴奏、没有掌声,站在蓝天下,就能将巴尔虎民歌唱上白云间。而巴尔虎民歌也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流落民间,早在1955年就曾登上世界级音乐的殿堂。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使他们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在漫长的【详细】

巴尔虎民族舞蹈 巴尔虎民族舞蹈“哲仁嘿”是带有游戏性质的民间集体舞蹈,它曾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现近于失传。一九八五年,盟、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人员深入新巴尔虎左旗收集蒙古族民间舞蹈时,前去拜访当地民间艺人尤木吉德老人,当时,年迈的老人激动的跳起了巴尔虎民族民间舞蹈——哲仁嘿,并让大家一起学着跳,最后将此舞蹈认真的传授给了大家,以使哲仁嘿舞蹈流传至今。 “哲仁嘿”舞蹈是巴尔虎蒙古人传统的民间舞蹈,“哲日”汉译是“黄羊”之意,“哲仁嘿”即是“跳黄羊圈”的意思。巴尔虎人们十分爱戴黄羊,并视之为吉祥之物。“哲仁嘿”舞蹈就是人们从黄羊结圈这一启示中而产生的。 “哲仁嘿”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是源于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的游牧业生产及生活方式。辽阔草原这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厚重的文化【详细】

巴尔虎姓氏巴尔虎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拥有自己古老的姓氏,那种认为巴尔虎人只有名而没有姓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花赛·都嘎尔扎布先生在《新巴尔虎世谱》(蒙文)一书的序言中说:“我们蒙古族有自古承传的众多姓氏。巴尔虎(不论新、陈或居住何方)作为蒙古族中的一个部落,自古到今也拥有众多的姓氏。由于蒙古族称名时的习俗与其他民族不同,名和姓一般不同时使用,所以有些人说蒙古人没有姓氏,这是其不了解历史和事实所致。”漠南蒙古人由于接触汉文化较早,很多蒙古族姓氏均有汉语简称。如蒙古族“黄金家族”的姓氏“孛儿只斤”,便有译成“包、宝、鲍”等不同的汉化简姓。现在又有不少人直接取“孛儿只斤”的“孛”字为姓,以示跟汉姓的区别。巴尔虎人自漠北喀尔喀迁居呼伦贝尔后,由于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小等诸多因素所致,时至今日起汉名的【详细】

巴尔虎英雄史诗 巴尔虎史诗反映了民族社会的族外婚现象和民族部落之间的征战,是蒙古族史诗最古老的作品之一。巴尔虎史诗在蒙古族史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巴尔虎史诗中关于远古民俗的资料也是很丰富,反映了氏族社会的族外婚姻现象和氏族部落之间的征战。其情节简单,没有多少曲折的发展过程。结构严密,通常有一二十个主要母题组成。其篇幅也不太长,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两千行诗左右。人物不多,主人公往往是单枪匹马出场,或者只有一勇士和一两个亲兄弟。其敌人也常常是一个由传奇色彩的多头蟒古思(恶魔)。不出现许多兵卒和大型战场,主要描写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搏斗或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斗争,其形式以诗为主,有的地方以散文连接。巴尔虎史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原始蒙古英雄史诗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氏族社会的族外婚现象和民族部落【详细】


输入页数: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