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地位,整顿史治、重视用人,积极治理黄河,大力提倡开垦农业,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爱新觉罗·胤禛(1677-1735年),满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其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年(1701)封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胤禛经过激烈争斗,登上了皇位。
胤禛继位后,深知朝内大臣为了继承皇位,相互残害,所以首先要加强皇权的统治地位。当时,以皇八子允禩为首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制造事端,削弱皇权的统治地位。雍正对他们采取分化瓦解,撤职监禁的办法,予以严厉打击。
雍正又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顿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有两位老臣年羹尧、隆科多,因拥戴有功,年羹尧被封为扶运大将军,隆科多又是胤禛的舅舅,他们相互勾结、网罗亲信、、诸事欺隐、中饱私囊,无视皇威。
胤禛为了消除歼党,派自己的亲信暗中收集年羹尧、隆科多的罪状,终于,雍正五年(1727年)处死年羹尧,隆科多被软禁终生。同时,胤禛还除掉了与他争夺皇位的郡王。
胤禛在执政时期,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削弱旗主的权力,并对旗主进行监督,将八旗的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严禁朋党的作为,对清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胤禛继续实施康熙的宏图大业,但也做了不合理的更改。康熙晚年,因精力有限,无力而治国的弊端都以暴露出来。胤禛即位后决心大力整顿。
雍正元年,颁发十一道谕旨,反复强调“国家首重史治”,“史治不清,民何得安”。他认为“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在他即位十三年间,所实行的摊丁入地,开豁贱籍,改土归流,都是务实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是有进步意义的。
元、明以来,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利用各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统治者,授予爵禄名号,加封其为世袭官员,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这些土司,天高皇帝远,恣意作为,搜刮民脂民膏。胤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雍正四年(1726年),下令改土归流,使一些落后的剥削形式和陈规方法得到了改善。改土归流后,在江南地区开辟了若干交通要道,使各族人民交往日趋密切,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少数民族地区,这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具有推动的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庙号世宗,乾隆(1727年)三月,葬于泰陵。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对他们分化瓦解,撤职监禁,予以严厉打击。为表明继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极为隆重的丧礼,将圣祖葬入景陵,使其成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动用先皇遗物为由,将清帝处理政务之所,从乾清宫移至养心殿,养心殿从此而成为清廷的政务中心。在整肃皇族中反对派的同时,对当年的功臣、即位后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也毫不手软,以“居功自傲,蔑视皇权”为由,施以削权、调任、抄家、遣戍,直至处决的严酷惩罚。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在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帝后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卒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
胤禛即位以后,首先加强皇权的统治地位。
胤禛利用内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总督年羹尧的兵力,继承了皇位。因年年羹尧、隆科多有功,年羹尧被封为扶运大将军,他更加权势过人,骄傲不可一世,他网罗亲信,侵用税款,中饱私囊,给皇上上奏折时,不穿公服拜送,只私室启发;平定青海叛乱班师回朝时,皇上亲自率领大臣远迎,年羹尧敢于皇上平起平坐,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年羹尧之所以如此跋扈,是因为朝中有隆科多为其后盾,隆科多其妹胤禛系嫡母,胤禛称他为“舅舅隆科多”。康熙末年,他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理藩院尚书,又是清圣祖玄烨临死时唯一的“承旨”人,对胤禛继位起了关键作用
、年羹尧对横,只好等待时机,而年羹尧因拥戴有功,自以为虽然胤禛生性孤僻,但并未因其性格弱点而远离朝政,反而采取表面竭尽孝心,暗地结交朝臣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后,,次年改年号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