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原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黄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 要: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独特鲜明的文化色彩。草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力图从文化人类学规律出发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草原文化的现状以及它的发展前景等做初步的探索与归纳。关键词:草原文化 内涵与外延 现状与发展前景一、草原文化的现状 人类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人类创造了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丰富了人类生活,又推进了人类的发展。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群体长期劳动创造及智慧的结晶,其优良部分不仅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种种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1)。 当今世界人类进步,文化千姿百态。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怎样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是时代所要求的重大课题。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其文化也存在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如果说,早在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所建立的农耕文化辉煌于世的话,那么雄踞于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草原文化也令世人瞩目。与中原农耕文化迥然有别的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之园的一朵奇葩。 从文化形态方面来说,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古代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在内,属于草原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及山林狩猎文化三种基本类型(2)。 草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游牧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是各不相同的两种文化。由于它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不同,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各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共性,从而丰富了中华多元文化体系的内容,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更大发展。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是以“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畜牧经济为主体的。他们自幼习惯于马背生涯,终年追逐水草,这是一个游动的民族,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原田园生活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3)。这种经济基础的相对差异性决定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迥然不同的文化特点。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它包含着游牧民族从古老的神话开始繁衍生发的全部文化,及游牧民族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与尚农、务实、要求稳定安居的农耕民族截然不同的草原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主要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活迁徙性、变动性而形成的民风纯朴的习性上。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相互影响的。草原文化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了异质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这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影响、融合构成了地区多元文化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内涵。 草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尊重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草原文化的核心之一。草原文化在游牧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经历了与异质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融合的过程。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文化的载体。草原畜牧业经济决定了草原文化独特鲜明的特征,同时奠定了草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草原畜牧业最大的地区特点之一是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非平衡性、灾害的频发性。脆弱性主要表现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比较单一、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扰动、破坏。一旦受到破坏,则不易恢复到原始的群落状态。非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家畜对牧草营养需求的稳定性与天然牧草供给过程中的年度、季节波动性。灾害的频发性主要表现在旱灾、雪灾、风灾的频繁出现。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沙尘暴、暴风雪对草原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性后果。沙尘暴加剧是生态屏障弱化的集中表现。内蒙古草原是草原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草原的退化、沙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北京市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平衡。然而,大风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掌握控制它的手段,但通过人地反馈学说改善人地关系,引进积极因素减缓灾害。与此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环境改善,实施绿色工程。这是一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草原文化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进入新时空,享受新生活的现代社会中,草原文化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自己应有的潜力。内蒙古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比较典型的地区。内蒙古最令人惊羡的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正在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框架逐步形成,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内蒙古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全国领先,总量增长1.2倍,达到3895.6亿元,由全国第24位进入第19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19倍,达到2024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全国第16位进入第10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演进为15.1:45.5:39.4(4)。 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逐步走向了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利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早已成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共存共荣,获得经济文化双效益的成功典范。迄今为止蒙牛乳业已经成为带动地方及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功勋牛”。2006年,内蒙古饭店以“草原文化”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客人物质上的需求及精神上的享受,打造出了中国一流的“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成为自治区最具品牌价值的国际五星级商务酒店。什么奥秘使内蒙古这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内蒙古人按照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去寻找了草原文化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开拓了市场经济基本模式的突破口,打出了草原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的品牌。这样,草原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及草原文化的产业优势有机结合,结果草原绿色产品远销各地,享誉中外。内蒙古为此受到世人瞩目,获得了草原乳都之美称。可是,只骄傲不继续发展是不行的。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怎样发展草原文化是一个草原人必须思考的严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草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全面繁荣和发展的程度。 草原文化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出更响亮的品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当今社会对草原文化提出的迫切要求。草原人按照时代的要求传承与创新草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共创祖国美好明天,是一项最神圣的职责和任务。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体系,草原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共性。同时,经历了对异质文化吸收和影响的过程。 草原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文化,而且是面向美好未来的崭新的文化。二、草原文化的发展前景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草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草原文化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独具的文化特点。由于人类历史是发展的,文化也随着人类历史而不断向前发展。草原文化也随着游牧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共性,同时经历了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影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发展规律,也是草原文化的发展规律。 人类是赖于资源而生存,开发资源而发展。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和草原文化产业化优势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显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经济文化的双重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融入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感受和时尚。这一切都体现出草原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肯定了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应有的贡献。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同生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中,草原文化同样面临着重大考验。时代的飞速发展,电视卫星的更新和换代,时空的变迁,将影响和改变在不同领土上生活的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尤其是信息化、数字化中成长的新一代。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浪潮唤醒我们,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和汲取人类文化宝库的文化营养,相辅相成,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不会丧失自身文化内在的永恒的活力。 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资源共享给予我们文化上的创新机遇,国际竞争机制的引进促使我们改变固有的观念,转换视角,充分利用不同文明的交融,在碰撞中走向重新整合的时机,共创共生,共荣共享,不仅要引进,而且还要在国际市场中展示并传播自己文化精髓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脉动与美德,这更是草原人与草原文化承担的艰巨任务。 从唯物史观来看待历史发展,应当看到在21世纪,各国间的文化联系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这种联系伴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加强(5)。 草原文化的发展,在积极面对当今世界的同时,仍要保持发扬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精髓。这是草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正确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各种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草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当今中国是经济文化腾飞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给草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萌发了蓬勃的生机。走出封闭的山谷,面对崭新的世界,新兴的科学技术、普及的文化教育、活跃的文学艺术、时尚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新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以及追求更高文化层次的强烈愿望。 当今,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展望草原文化的前景,面对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挑战,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即不盲目崇拜,也不简单排斥,而要努力寻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点,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6)。 我们认为草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它的这种生命力和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它的独特的风格与区域文化色彩将给祖国经济文化建设带来更新的发展和繁荣。注释:(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第40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2)安柯钦夫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第23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3)邢莉:《游牧文化》,第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储波:《因应新形势 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2006年11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内蒙古日报》2006年11月25日第1版。(5)瞿林东:《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2003年5月27日第4版。(6)安柯钦夫等主编,布赫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序言,第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