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
2   电影《海林都之燃情岁
3   中国·第二十二届草原
4   中共内蒙古仕奇集团委
5   电影《海林都》全国首
6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闭幕
7   第二届阿尔山论坛开幕
8   2019呼伦贝尔国际
9   2019呼伦贝尔国际
10   追寻红色记忆,弘扬草
热门新闻 点击
  伊克奈尔宫开业 19347
  《传承》杂志最新联系 14952
  《传承》杂志投稿须知 14137
  仕奇会所正式开业! 13921
  呼伦贝尔大草原实景演 13896
  《传承》杂志招聘工作 13182
  呼伦贝尔举行“天骄& 12870
  蒙古族服饰 12800
  大型实景音乐剧《阿拉 12379
  原TCL巨头加盟成吉 11654
     首页 >> 企业新闻
元上都遗址为何“申遗”成功?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7/2 阅读:6425次 【字体:

图为南门遗址


  链接 公元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为忽必烈藩王驻所。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1267年,大都(今北京)建成后,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

   北京时间6月29日深夜,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经大会审议,一致同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宣告诞生。元上都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一举闯过“申遗”大关?

  考古研究有“硬货”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早在1996年,自治区就成立了申遗领导机构,并组织考古专家对元上都进行勘察调查,整理出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揭开忽必烈称帝前“龙兴之地”元上都遗址的神秘面纱,自2004年,当地政府先后与相关学术部门联合召开了5次国际性研讨会,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王志诚说,考古研究发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全球普遍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使元上都闻名于世界。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当时在西方国家被称作Xanadu,在英美的《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欧洲天文学家还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几百年来,Xanadu成为欧美人士描绘神秘美丽地方的形容词。

   王志诚说,当时,许多影响世界和中国的重大事件都在此发生。例如,元朝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尔、元武宗海山等6位皇帝在这里登基;1260年7月,忽必烈下令在上都发行纸币,使金属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此后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发行纸币。

  历史遗存保“真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元上都遗址就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护。目前,元上都遗址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

   尽管1358年至1368年间上都毁于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明代初期的1430年之后废弃为遗址,但几百年来,当地人民一直尊称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木”,即一百零八座寺庙之意。如今,蒙古族群众每年在草原上举办那达慕大会,男子酷爱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也是生存在元上都的先民在民族精神文化方面遗留至今的传统。

   2009年至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局部考古勘探和发掘。文物考古发现,元上都从明代至今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除少量修缮活动,基本没有出现人工干预。

  国际惯例促成功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了解到,元上都申遗过程中,并未做大量的“造势”宣传工作,只是组织专家学者按照国际惯例整理资料,一步步严格履行申报程序。
 


  • 上一条新闻: 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 下一条新闻: 夜色牧歌—《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型实景演出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