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车行天下--阴山岩画与古车起源探微
 
  

项目编号:
4214583515
项目名称:
车行天下--阴山岩画与古车起源探微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车行天下--阴山岩画与古车起源探微

潘照东

车辆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车辆发明之前,人们最初交通仅靠步行,运输物品也只能依靠人力,身背、肩扛、手提、怀抱,疲累不堪,而且效率低下。驯服家畜之后,可以借助马、牛、鹿、骆驼之力驮运、乘骑,方便了不少。随后,又发明了车,乘坐与骑乘相比更为舒适,适应了长途旅行的需要;运载能力更强,使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一般运输车辆中衍生出战车,人借助畜力、战车的冲击力,大大强化了作战能力,冲锋陷阵,摧枯拉朽,在古代战场上流行了数千年之久。

车辆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关于车辆发明的最早年代,车辆最早是在哪里发明的,目前尚无定论。阴山岩画中的车辆岩画,则可以为今人提供车辆发明以及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影响的历史佐证。

据盖山林先生考证,在我国北方,以阴山地区居中,广泛分布着车辆岩画,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草原,阴山以东的锡林郭勒草原,阴山以西的贺兰山、新疆哈密、阿勒泰、帕米尔高原,这一广阔的草原地区,均有车辆岩画的分布(1),说明车辆首先是由驯服家畜的牧人发明的。

阴山岩画中,有车辆发明之前牧人以马匹拖曳物品的图画:前面是驭者,后随一匹马,马身后拖曳一椭圆形物体,可能是一张畜皮,皮上可放置物品。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也有类似的图案:前面是一匹马,后面拖曳一椭圆椭形的物体。这两幅图画表现了车辆发明之前,古人是先以马拖曳物品的。这一状况,经过民族学者的考证,在东北亚广大地区生活的森林民族(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的鄂温克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黑河市等地的鄂伦春族),至今仍有以拖床、曳架、爬犁等运载物品的传统。

随后,古人发明了车轮,起初是将车轮固定安装在车轴上,车辆行走时车轴、车轮一起转动,后来加以改进,行走时车轴不转,而车轮转动。有了车轴、车轮,安装支架,上置车箱,车辆的造型、结构就完善了,不仅增添了运载能力,也提高了舒适程度,还提高了安全性。

古人在实践中,对车辆不断改进,在阴山岩画中,便出现了双马单辕车辆、双马双辕中舆车辆、单辕双轮多辐圆舆、双辕双轮多辐有篷车辆等不同的图案,表现出车辆的结构、造型逐步成熟,逐步完善。同时,车辆旁边,还有牛羊群,反映出车辆不但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对于"逐水草而居,四季迁徙"的牧人来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车辆的发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据史书记载,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是车辆的发明者,而黄帝的事迹,与阴山岩画中的车辆似乎也有不解之缘。

翦伯赞先生曾经指出,"神农、黄帝的时代,正是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化到农业、畜牧业经济的时代。"(2)据史书记载,黄帝出身于有熊氏,即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他统帅的六个部落,为熊、罴、虎、貙、貔、貅。以猛兽为图腾,是狩猎民族、草原民族的特征。陕西黄帝陵的解说词中,也指出黄帝出身于陕西省北部,黄帝族最初的活动地域在陕北地区。顾颉刚、范文澜、徐旭生、刘先照等史学家皆主张黄帝族发祥地在西北地区,为戎狄之首领。顾颉刚先生曾分析:黄帝一族的发祥地,"则当在西北"(3)。范文澜先生认为:黄帝一族原先居住在西北地区,过着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分布在西北、华北、中原广大地区的"仰韶文化当是黄帝族的文化"(4)。徐旭生先生推断:"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它与发祥地在陕西西部偏南的炎帝氏族的居住地相距不很远"(5)。刘先照先生指出:"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黄帝,他的部落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游牧为主,后来进入黄河流域,逐渐变化成为以农业为主。"(6)从地理角度分析,陕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今巴彦淖尔同属河套地区,是历史上草原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地区。

史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7)所谓"轩辕",是古时对木制有篷车辆的称谓,"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车辀,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8)古人称车上载篷,"穹隆而高"的车辆(又有大车、小车之分)为"轩辕",可与阴山岩画中双辕双轮多辐有篷车辆相对照,得出形象的解释。而黄帝以"轩辕"为名号,恰是因为黄帝是传说中车辆的发明者。史称"黄帝有熊氏始见转蓬而制车"(9),"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辀"(10)。"转蓬"即为内蒙古草原特别是西部地区十分常见的"沙蓬",春季生长,夏季茂盛,秋冬干枯,因其根浅,常随风吹而翻滚移动,故称为"转蓬"。史称"黄帝有熊氏始见转蓬而制车",不仅说明了黄帝制车的原由,是看见风吹沙蓬翻滚转动,心有所悟,因此发明了车轮,从而发明了车辆;也说明了黄帝是生活在"转蓬"普遍生长的地区,这与河套地区是十分相符的。

上述史书记载的真实性,目前尚难以确证。是真是伪,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但是,《史记》、《说文通训》、《古今图书集成》、《物原》等史籍中的记载如此一致,其间传达的信息则是不能不引起重视和思考的。倘若只是从传统的概念甚至成见、偏见出发,仅仅加以简单的、武断的否认,却不能举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和理由,无论是怎样"权威"的意见,也是难以站住脚的。

黄帝发明车辆,大大增强了本部落和其统帅的部落联盟的实力,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初创的历史进程。史称,"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候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候,诸候咸归轩辕,"(11)轩辕率熊、罴、貙、虎、貔、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征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12)。

尊为天子的黄帝,为平定天下,安抚四方,大力拓展交通,终其一生,皆与车辆相伴。据史书记载,黄帝登天子之位,"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13)黄帝不是安于守成、坐享尊荣的人,他巡视天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14)。

按照《史记》的上述记载,黄帝的巡行东达泰山、黄海,西至陇西崆峒山、鸡头山,南达长江、湘江,北至草原,在这样广阔的地区巡游,可见车辆的制作已较为完善,道路也可畅通无阻。而黄帝轩辕氏"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的特点,也恰好体现出草原游牧民族迁徙不定,旅途中以毡车环绕,随处露营的传统习惯。

黄帝轩辕氏治乱平暴,统辖万国,天下太平,又"披山通道",发展交通,使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大为便利。在"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化到农业、畜牧业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分工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形态、不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因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交换的需要。黄帝轩辕氏统一了众多的草原游牧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使草原牧区与中原农区的经济交换关系大为发展,"北和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15),使"大未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互通有无,各得其所,南来北往,车载畜驮,道路相望,络绎不绝,车辆的使用和道路的畅通,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车辆的发明,很可能并不是黄帝一人的功劳,而是黄帝部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完成的伟大创举。从古史记载中可以发现,黄帝既是一个人,又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同时也是作为他所统领的部落、部族以及继他之后统领部族的首领及其部落的名称。古人在注解《史记》时就曾指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虫乔氏之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记》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16)。

古史中关于炎帝的记载也可以作为参照系。史称"神农十七世而有天下"(17),或炎帝"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18),说明炎帝部族有一个逐步发展壮大乃至成为中原地区诸部族首领的漫长过程。如果说炎帝只是一个人,那么就很难说可以生存"十七世"、"八世合五百三十年"。

上古时代,人们往往以杰出首领之名称呼其部属,以杰出前辈之名称呼其子孙,因此,"燧人氏"为发明用火的原始人集团及其首领,"有巢氏"为发明构木为巢的原始人集团及其首领,"伏栖(羲)氏"为发明结绳为网捕捉鸟兽鱼虫的原始人集团及其首领,都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而非一个人所为。因此,所谓"黄帝轩辕氏发明车辆",应当也是如此,是黄帝及其部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终于克竞其功,完成了中华先民的伟大创举,而非一个人之功。只是因为黄帝为部族首领,世代传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详细记述车辆发明过程以及有贡献者的功绩,便将发明车辆的功绩笼统地归之于黄帝了。

阴山岩画中关于原始车辆的岩画,与国外的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亚、西亚、北非、印度等草原地区古代车辆岩画风格十分相似,均为游牧民族的作品。国际上专家研究认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了撒马利亚人绘制的无轮车,苏美尔人则有了有轮车的艺术造型;公元前3000年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等地已经普遍使用双轮车、四轮车甚至战车;印度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年开始使用双轮车。黄帝轩辕氏活动的年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与阴山岩画相印证,也很可能是中国北方--西北地区发明车辆的时期。因此,将黄帝作为中国古代发明车辆时期的代表人物,不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初期国家的奠基者,作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因而被中华民族尊崇为"文明初祖",自汉代以来世代祭祀,成为中华文明诞生的象征。而车辆的发明,对于黄帝轩辕平定诸侯、初创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因而也是黄帝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奚仲作车"(19)的说法。这一传说是值得推敲的。自黄帝轩辕氏发明车辆、拓展道路,至尧、舜时期,已设立"司空"之职,专司管理路政,说明已经有了规范的交通管理机构与官员,车辆的作用已经较为普遍了。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20)。史书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之,杀而戮之,其骨节关车。"(21)因此,早在奚仲之前,车辆的制造使用已经较为流行了。

奚仲是夏代初年的"车正",是专门负责制造车辆的宫员。史称,"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22)。奚仲总结前人造车的经验教训,加以改进,掌握了一套颇为精湛的造车技术,"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23)。"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仗辑,以代人力"(24)。

由于奚仲精于造车,大大改进了制造车辆的技术,并且形成或制定了一套造车的技术规范,因此后世留下了奚仲发明造车的说法。但是,车辆的发明在夏代之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至夏代车辆的制造已经产生了相当的进步。从车辆的不同种类与用途区分,已有君王诸侯所乘坐的车辆、专用于运输的车辆、专用于作战的车辆等不同的形态,应该是车辆发明相当长时间之后不断改进的结果。因此,唐代的杨倞就曾指出,"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耳。"(25)奚仲总结前人经验,在实践中改进制造车辆的工艺技术,在古代车辆的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应受到后人的尊敬。

古代车辆的改进,还形成了适合以马匹驾驭的马车、以牛驾驭的牛车。据史书记载,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发明了先进的马车,七世祖王亥发明了先进的牛车,载货运输,十分便利,遂为天下所学习(16)。王亥率领牛车队,以牛、帛充当货币,在燕山南北、太行山以东从事贸易。王亥的财富引起世人的觊觎,狄人有易氏杀死王亥,掠夺了王亥的牛车队。"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27)王亥之弟王恒战败有易,夺回了牛车队。王亥的子孙祭奠他一次就杀了300头牛,礼节十分隆重。说明在夏代,用于贸易运输的牛车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车辆特别是车轮的发明,对中华先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形的车轮,无始无终,当其转动行走之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转动无穷,不断前行。好似宇宙岁月,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轮转无端,轮转无穷,递嬗往复,始则终,终则始,如同轮之无端。古人从车轮的旋转感悟出宇宙运行的哲理,"三十辐,其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28)"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草不咸当"。(29)"终始若环,莫得其轮,此精神之所以能假于道也。"(30)而发明了车辆的中华先民,正是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驾驭着岁月时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远古走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注释:

(1)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2)翦伯赞:《先秦史》第7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顾颉刚:《史林杂识·黄帝》。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84--86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

(5)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4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刘先照:《中华各民族的个性与共性的特征及其演变》,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第3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8)《说文通训·定声·六辀》。

(9)《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106《车舆部汇考一》。

(10)罗欣:《物原》。

(11)《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12)《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13)《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14)《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15)《管子·轻重篇》。

(16)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索隐》"少典之子"条下。

(17)《吕氏春秋·慎势》。

(18)《帝王世纪第一》。

(19)《世本作篇》。

(20)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第二》。

(21)《国语·鲁语下》。

(22)《竹书纪年》。

(23)《管子·形势篇》。

(24)《新语·道基》。

(25)杨倞注:《荀子·解蔽篇》。

(26)《管子·轻重篇》。

(27)《山海经·大荒东经》。

(28)《老子·道经》第十一章。

(29)《吕氏春秋·大乐》。

(30)《淮南子·精神训》。

(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1


  • 上一个项目: 关于论著《哈达--蓝色文明的象征》提要

  • 下一个项目: 蒙元文献: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054 录入时间:2011/4/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