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发言论文 >> 内蒙古剪纸艺术的抢救、保护与发展 (阿木尔巴图教授)
 
  

项目编号:
3251673816
项目名称:
内蒙古剪纸艺术的抢救、保护与发展 (阿木尔巴图教授)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内蒙古剪纸艺术的抢救、保护与发展


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摘 要:蒙古族的剪纸艺术是北方游牧民族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发明和运用的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它是草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今天,我们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要竭尽全力抢救、保护和发展剪纸 — 这一面临消失的民族特色文化。
关键词:剪纸艺术 抢救、保护与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在其漫长的文明史发展进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今天人类需要在文化遗产中去辩识认同自己的身份。

  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和剪皮艺术极为丰富,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牧民生活中发生、发展和流传了几千年(剪皮),是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继承和发展是振兴和发展民族文化所必须的.

  剪纸是内蒙古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内蒙古剪纸艺术家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很多简洁、粗犷而厚重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亲切民族风格的剪纸艺术。

  内蒙古近百个旗中都有风格各异的剪纸艺术,其中和林格尔剪纸是最为突出的。它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一直流传民间,遍布和林格尔的大地山川。庄户人家的姑娘和媳妇都会剪纸,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百岁老人张花女的剪纸,尤为《蒙人进城》、《喂鸡》、《人面龙鱼》、《牧牛》更具代表性。还有白菊花、杨粉女、白二女和刘金莲等很多剪纸能手,创作了数万幅珍贵的剪纸作品。可以说这是剪纸艺术的宝库,其中有团圆富贵、洞房喜花、富贵不断头、鹿头化、蛇盘兔、拉手娃娃、神鸟和老虎等。他们的剪纸作品充分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了百姓质朴、善良、憨厚的品格。她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更具有古朴的民风,也反映了蒙汉等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能更多地体现了北方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影响和传承,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靳之林)。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和林格尔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从而剪纸也成为内蒙古艺术的一颗灿烂明珠。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影绘较多,追其根源有远古岩画和匈奴鄂尔多斯青铜镂空艺术观念的传承。从而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剪纸风格与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经济基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远古图腾崇拜等的密切关系。

  内蒙古民间艺术遍布草原各地,它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哺育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可称其为“母性文化”。“民族文化的摇篮”、“草原文化之根”、“草原文化”,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内蒙古的剪皮与剪纸艺术无处不在,在牧民生活中处处有它的身影。

  内蒙古民间美术、剪纸艺术象一个汪洋大海。我们每一次到农村牧区,都会看到丰富多彩、令人感动的非物质文化。在当今农牧业向工业化转型的时期,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许多民族的语言、民俗、文化开始消失。在牧区骑马的人少了;穿蒙古袍、戴首饰的人少了;穿绣花鞋的人更是很少了;过去妇女家中的刺绣花样也很难见到了。很多民间艺人也默默地故去,民间传统文化也一件件悄悄地消失了,而他们的消失却是永远也不可再生的。它们的消失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性的消亡。而这种消失的活态文化和民间文化也是识别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标志。更重要的是这些活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向现代化发展的生命源泉,是民族凝聚力和情感动力的源泉。消失的民间工艺都使许多古老文化原形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变体。“对极为丰富的民间艺术,我们还没来得及研究和认识,还没有去从容地认读便面临消失。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引自乔晓光《交流与写作》209页)

  当代社会已经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但文化要多样化。我们必须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格局中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资源价值。蒙古族文化有它的特殊性,从红山文化、夏嘉店文化开始,东胡文化、匈奴文化、鲜卑文化、契丹和蒙古文化等等,几千年草原文化发展从未断裂。要以官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来维系其自身的生存。还有古老的游牧文化不只是通过文字与书本传承的,它也是通过几千年以来游牧生活形态、生存心理意识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世代以民俗的形式,没在明显的时代性,比如服饰、民间艺术、民俗、图案符号、祭祀等主要以口传的形式连绵不断地在传承民族的历史、神话、民族特点与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每一件民间工艺都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体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美好愿望。通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去寻根,了解自已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

  蒙古人通过《江格尔》等英雄史诗,口传和讲述自已民族的历史、渊源。英雄事迹及物质创造都是蒙古民族活生生的文化历史长卷。这个长卷,是通过他们原生态艺术体现的。正是这种民间文化教育维系着游牧文化的几千年的连续性。民间美术告诉我们,蒙古族的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血脉和基因一直生生不息地传承了下来。

  现代经济可以创造强势文化,但创造不了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蒙古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文化从原始社会起就开始形成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北方民族的原生态文化。现在的蒙古族等很多民族今天仍传承着红山文化古老的文化传统。内蒙古广大的牧区和农村不仅是物质生产基地,也是文化生产、传承基地。民间美术造型和各种符号所隐含的美感,已成为我们历史传统中的骄傲。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最关注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化。单一化的文化发展是失败的。如果人类文化的发展失去了丰富性与多元性,很多人性的价值也会丢失。国际上已经提出:经济一体化,文化要多元化、本土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独特的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秀的精华,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可以替代另一种文化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载体,文化的多元就是世界文化的特色。

  对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应该如何对待?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现在不是研究,而是抢救;今天能抢救多少,我们的后代就能研究多少;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是的一半,另一半是精英的。抢救、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是我们这一代的光荣使命,这样才能对得起祖先和子孙后代。民族文化的瑰宝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所以保护、发展它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呼和浩特市建设十个博物馆的计划,把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举措。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政策对内蒙古剪纸艺术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剪纸艺术如何发展,是全国各地剪纸艺术家关心的大问题。剪纸一定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目前剪纸艺术界形势很好,正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时代。我们应该看到现代剪纸艺术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已进入国际化的对话空间。只有保持民族文化魅力和特色才能使作品具备足够的力度。艺术的个性与独特性、民族性是最为重要的。各地区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怎样发展,剪纸艺术的特点不能丢掉,失掉了特色,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很多现代剪纸艺术,以表现作者内心意念和个人情感。主要表露个人的新的精神取向以及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艺术意念的表述。它必须继承传统,绝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构思创作一件作品必然与当地或一个民族的整个文化系统发生联系。我们只有从远古原生态艺术与民间美术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作品创意的资源,或者抓住当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体裁为创作构思,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才能给人们一种谜一般的诱惑,有不尽的深沉的启示。我们的剪纸艺术要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在未来的世界艺术之林中闪烁光芒。


 
 
 
 


  • 上一个项目: 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李相合教授、王彦东硕士研究生)

  • 下一个项目: 元代的哈剌和林教育 (王风雷主任、教授)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4978 录入时间:2007/3/2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