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 春节
 
  

项目编号:
8512423216
项目名称:
春节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春节

                                                           撰文 /郭雨桥
1 戏说祭灶

    灶神爷是女的。她的娘家在天上,就是玉皇大帝。

    既是女的,称“爷”就不适合。蒙语叫“嘎赖罕额赫”,就是灶王奶奶。说奶奶,也不老,千百年来就那么年轻。她一年三百六十天都生活在牧民家,只有腊月二十三四回娘家走一趟,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主人家为了让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拿最好吃的东西为她饯行,这就有了祭灶。

    灶王奶奶最爱吃什么?牧区的蒙古人给走娘家的姑娘吃胸茬,所以也给灶王奶奶吃这玩意儿。这种胸茬,冬天大小雪中间卧(杀)羊时就准备好了,上面专门留了一块皮未剥,表示奉献的仍是一只全羊。不过灶王奶奶吃不了一只羊,甚至也不吃胸茬上的肉,只闻闻烧胸骨的味就够了。只是她爱挑剔,你剥肉时必须用毛巾(当时尚无口罩)捂住口鼻,不能把热气呼到胸骨上,否则她就不吃了。除了胸骨跟一大堆附带物以外,还有一菜一汤一饭:煮胸茬时连肥肠、大肋、长骨也煮进去,捞出来连胸茬上剥下的肉都放在召福斗里,是为一菜。剩下的肉汤,把上面的油撇出去,盛在木碗里,称为“哈利木”,是为一汤。撇过油的汤,再倒进大米、糜米、酪蛋、葡萄、红枣、黑糖,尽汤多少煮一大锅粥,称为“灶饭”,是为一饭。

    祭灶的一切事务必须在白天准备就绪,晚上星星出来后正式开始,把蒙古包打扫得干干净净,满地铺上白毡和栽绒。全家老小要穿上新衣,妇女们戴上亮闪闪的首饰和帽子。火撑的四个角上,点上四盏酥油灯①。男主人先用火镰击燃火种,把它递给女主人。女主人用它把火撑里早已架好的柴薪点燃,等火势起来以后,唱诗般地吟起《祭灶词》:“灶王奶奶您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里人丁满,浩特牲畜满。不要有灾灾病病,不要有三长两短,老少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念到相应的内容上,男主人便站起来,将胸骨头朝北,凹朝上投进火中。其余成员,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菜、饭、汤等等各取少许,洒在火上。然后互换贡品,再取再洒,使每人能把所有贡品祭洒一遍,气氛显得忙忙乱乱、热热闹闹的。有的还把灶饭抹在火撑腿上,因为灶王奶奶喜欢多嘴多舌,给她嘴上抹画抹画,她就报喜不报忧了。这当儿女主人早就腾出手来,用那把大勺子挖上酥油,一勺一勺地往火上祭洒。灶火见了油,立刻噼噼啪啪燃烧起来,火苗窜出天窗老高,往往数十里可见。火光映着酥油灯,包里一片明亮。一股燃烧骨、肉、油、奶的氤氲之气,把大家笼罩在半人半仙的境地。一家人对着大火三拜九叩,而后退回桌边,序齿落座。每人盛一碗灶饭,先不吃,由男主人带头举起召福斗(别人手里也各有所执),带头念道:“生长的五谷的福气,奔跑的五畜的福气,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的福气,奶好的乳牛的福气,呼瑞呼瑞……”他一边念,一边用双手举着召福斗,在头上顺时针旋转。别人也群起仿效,旋转手中之物,接着他的尾音念“呼瑞呼瑞”,最后把召福斗放到神龛前面,这才开始吃灶饭——享受灶王奶奶的口福。

    灶王奶奶二十三四上天以后,除夕晚上才回来,这段时间人间没人管理,牧民称为“无主的七天”。前清时代在王府任职的大小官吏,这天都放了官假,回家过年。一直到今天牧区乡苏木一级的干部,一过腊月二十三四也就很难找了。如果谁要回不去,那口福就会给他留到大年三十,就是死去的人,也要给他留一份。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饭,含有接续这一家族香火的意义。虽然它的实际代表不过是四条腿、三道箍的铁火撑,但蒙古人把它看得很神圣,认为它上面的火是“自古不熄的香烟,祖先热烈的呼吸。一年四季不让熄灭,游牧途中带在身边”。灶王奶奶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幸福,还用她温暖的怀抱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养育成人。外族嫁过来的姑娘,只要给灶王奶奶一磕头,就得把姑娘辫梳成媳妇头,成了家族的一员,再不能上娘家的坟了。元朝皇帝奖励牛过千头的牧民,不用金银财宝、长袍马褂,而是一个精致的钢火撑,取其家族兴旺寿长福永之意。灶王奶奶还有个脾气,“一肚生下七八个,偏偏爱把小的亲”。蒙古族的家产继承习惯,从成吉思汗传位给幼子托雷开始,就是传给“老疙瘩”的,所以蒙古人又把香火称为“敖特根嘎勒”——老儿子的香火。

2 春节的流变

    长城内外,漠南漠北,凡有蒙古人的地方,一律管正月叫白月,春节叫白节。白,就是“查干”,一种很单纯的颜色,在阳光下能幻化出七彩虹霓。白节白月在历史和地域的背景下,也折射过一些五光十色的内涵。

其解一:白月是乳月

    有人考证,查干就是“查嘎”(酸奶),白月就是乳月。那是元朝以前,不是现在。那会儿在草熟畜肥的九月过春节。“蒙古新历,曾把秋九月作为岁首。因为这月酸奶丰富,就把它唤作白月。”②夏历九月牧草成熟,牲畜上膘,奶水质量最佳。冬春产的牛犊羊羔已经长大,认了一岁。牧业生产正好完成一个周期。《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这是按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说的。谷熟既然是念,畜肥也可以算年了。大集体的时候,是把阳历六月三十作为牧业年度的。一直到目前,牧区仍然是在这天统计一年的牲畜增减的。卡尔梅克人把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作为新年伊始。到了这天,每家都要和面捏个小小的盘子,再在草棍上缠上棉花,作为灯芯插进盘子里,里面注满黄油点燃,进行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家里有几口人,就插几个灯蕊,点几盏灯,好像生日蜡烛似的,到了这天人人都得长一岁。即使头天生的婴儿,过了这天也就算两岁了。这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流传的风俗。说明白节不是死的,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变动。到意大利人马克·波罗东游大元帝国的时候,才发现“鞑靼人”把西历二月,即夏历正月作为春节。这时已经度过了严冬,牲畜开始大量产仔,人们初次尝到了鲜奶。还是一个乳月,只不过理解不一样罢了。

其解二:白月是始月

    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蒙语是由“比图”变化来的。凡是盖了口的,没有孔的,封闭了的都叫比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转了一圈,回到原来的地方,封闭了就成了比图。比图一打破,就是元旦,新年开始。白色,色之首也,白月,岁之首也,所以在白月过春节。还有的说蒙古人以前用颜色观年景,“蓝主兴,黄主亡,白主始,黑主收”。正月为始,所以是白月。

    除夕晚上,家家要煮一颗羊头。平常的日子里,只有半截上盖子,没有下巴壳儿,好稳稳放在全羊的脊背上面。除夕的羊头,一定要煺了毛整煮——比图。天明新旧交替的时分,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户主把整羊头搬过来说:“旧的一年快过了,卸开羊头迎新年吧!”就把羊头的上下两半扳开,嘴里填进个饼子,额头涂上黄油,摆到神龛前面(有的地方供奉在院里禄马神台上),说明新年之门已经打开。全家人就出去,在院里燃起旺火,用圣饼、奶酪、黄油、香柏、白酒等进行“烟祭”。大人娃娃每人给自己放一个炮,还要给公羊放一个炮,公马放一个炮……阿拉善是我国的驼乡,还要把公驼牵来,顺着太阳运转的方向(顺时针),绕烟祭的台子走三遍,往身上洒点儿酒,脖子上拴一条白哈达,把它放回群里,祝它在新的一年多多繁育仔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牧民很看重这周而复始的一天,认为这天好了一年好,主张一切从头开始,新年有个新面貌。烟祭结束以后,要把旺火上的火烬挖回家,点燃火撑上的新柴,火撑上的旧火要挖出去倒掉。这就一里一外需要两个人。包里那个人先问:“新火莅临了吗?”门外就答:“莅临了,旧火启程了吗?”“启程了,现在举新火吧!”然后让长辈坐在上位,孩子们向他们一一叩头献哈达。长辈们也摸着孩子的头,一一祝福他们,送些新年礼物,之后开始吃饭。羊头也是其中一项,这就是所谓过新年。牧区有句俗语:无病算福,无债即富。以前的拖欠,必须在除夕之前结清,不能拖到新年以后,这也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

其解三:白月是吉月

    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祥瑞、圣洁、喜庆,甚至正直、坦诚种种褒义。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九斿白纛”。他祭祀长生天的时候,用的是九九八十一匹白马之乳。从前王公把自己称为“白骨族”,把祖先的陵寝称为“白宫”,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马可·波罗在忽必烈大汗帐下过春节的时候,看到朝廷里的人穿的都是白衣,互赠白色礼物。即使进贡其他礼物,也要配上白布。“按他们的观念,这是吉祥的象征。”

    到了春节这天,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都要给蒙古包盖上白顶,包里铺上白毡,吊上白帘,甚至奶筒、酒具之类,都要涂上白色,或者挂个白布条儿。真是张灯结“白”、喜气盈门。初一拜年的时候,要穿白袍,骑白马,怀揣鼻烟壶,腰掖白哈达。见人先问好,入包尝鲜奶。天随人意,这时的蒙古高原也常常冰天雪地,皑皑一片。如果再加上心灵的透澈晶莹,不就是一首纯洁的诗吗?除夕晚上,巴尔虎部落要在自家门前的西南高地,堆一座洁白的雪敖包,拜天祭神就在雪敖包上进行。回家时要带上三团净雪,放在蒙古包门头上。老年人讲,除夕晚上佛祖要下人间视察,一黑夜要绕赡部洲三圈,他的马渴得很厉害,要吃这三团雪止渴。也有的说,这雪是给佛祖进家时辟邪除垢用的。

    春节这一段有许多良好的风俗,都与讲究吉利有关系。比如家里家外要打扫干净,连水井、羊路都不留一点污垢。不能生气吵架,不能打骂孩子,不能酩酊大醉,不能让客人空手出门,连猫狗都要喂好,不要无端吠叫。上蒙古有个乡俗,除夕不强调守岁,大人娃娃一定要吃饱。据说熟睡以后,天神要下来称每个人的体重。如果吃得少了,体重不够,天神就可能一把将你抓走。所以这里有个规矩,大家吃饱蒙古包子以后,不解腰带,囫囵身子睡觉。这样天神来称你体重的时候,把钩子秤往腰带上一挂就行了。话是这么说,可是谁也没见过天神,也没有被抓走过,这大概也是为图吉利——“除夕吃饱,一年有福”吧!

3 初一踩“福路”

    大年初一开始,每家牧民的桌子上,都要摆上四个盘子:两盘是篦形馓子,叠垛七层,上放糖果,这是吃盘。两盘是模子脱的圆饼,也是七层,顶上放两或四枚红枣,这是看盘。看盘看盘,顾名思义,就是准看不准吃的。大年初一,蒙古人讲究出门,名曰“踩福路”,是指按某个吉利方向,到附近亲朋好友家骑马拜年,开启一年出门行走的祥端,蒙语称为“木日嘎日呼”,是一种含有吉祥意味的说法。

    踩福路的人,都争一个“早”字,往往天还没亮,就听见銮铃哗哗地响,有马蹄伴随颠碎的歌声由远而近,那就是踩福路的人来了。孩子们赶紧迎出来:“阿穆尔(祥和)?”深深行一个半跪礼,看狗、拴马、帮着背褡裢……

    客人进家,腿一打弯儿,先向端坐正面的老者问“新年好”,老者摊开右手:“好好,你们全家过年好?”客人如系晚辈,要向长者叩三头,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如系同辈,只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叩头就免了,之后上炕落座。一落座,这家媳妇就过来,给你尝奶、端茶。这就是尝新茶。里面撒几颗炒米、数粒奶酪,倒得也不满。客人接过茶碗,礼节性地喝几口放到桌上。媳妇就把看盘给你端来,你千万不能吃,只从顶上取枚红枣,抠下三小片,向天扔一片,向地扔一片,向自己嘴里扔一片。再把剩下的大半红枣放回原处,让她搁在桌上好了。

    这时客人下地,说声“盘子”,媳妇就取来一只盘子,里面多少放点儿奶食糖果之类,忌空盘。客人接过,按三、二、一的层次在里面放六个饼子,顶上放两枚红枣,让主人尝鲜奶,说声:“扎,新年的德额吉”,连盘子放在桌子上。主人把上面的枣尝一尝,交给媳妇收起来了。客人又从褡裢里取出六个饼子,放在另一个盘里,顶上放两块糖:“扎,孩子们的份儿!”这家最小的孩子便跑来,半跪行礼,接过盘子去了。

    这套礼路走过,客人二次上炕,稳稳坐了喝茶。媳妇把茶碗要过,倒出刚才的冷茶,放上炒米、酪蛋、酥油、饼子,满满一碗端给客人。客人不够,可以随意从吃盘里补充,但不能触动看盘。如此吃喝一顿,主人又敬上酒来,一次三杯,起码三次,又是新年三杯、进门三杯、新火三杯,名堂很多,都得你喝。客人就是再无酒量,那新年三杯也得喝下去。如此九杯过后,才操起乐器,放开歌喉,主客打成一片,欢歌畅饮。喝到酒酣兴浓,有人便夸起自己的马来。别人不服,就到外面草滩比赛一阵,是为插曲。酒宴进行到一定时候,客人就唱道:“银器是锻打的,永恒是虚假的。天降的雨总要停,登门的客也会散的。”主人便挽留道:“羽毛洁白的天鹅,落在苇淖里戏水漫游。远方的贵客登门,住上一两天玩够再走!”一面端来酸奶稀饭氽饺子,让客人吃得饱饱的。临走又往褡裢里装六个饼子,是为回礼,全家人再把客人送上马。

    大户人家,初一客人一天不断,吃盘子里的馓子没了添上,一天消耗许多。只有看盘里的饼子没人打动,顶多再添几枚红枣。如果主人不换,可以放一正月。

4 小年祭七星

    每年正月初七夜,蒙古族牧民要祭北斗七星。因其礼节规格较小,故俗谓过小年。如果说春节祭灶是序幕,除夕是高潮,那么初七便是尾声了。

    七星由于可用来辨别方向,游牧的蒙古民族素来对其感情甚笃,称为“七个老汉”,或将其拟人拟神为“七位佛爷”。这也有个故事,说是一位天使,骑着八蹄细腰白骏马,从天上来到人间游逛,看见一个人把大山当作毽子,一上一下踢着玩。使者问他:“您愿意跟我一块儿走吗?”那人说:“我有那个心意,没那个骑乘。”使者就用一根马尾毛变成一匹骏马,让他骑上一同出发了。他俩正走着,遇见一个撵黄羊的人,把黄羊捉捉放放撵着玩,他俩又和他做了朋友。继而他们又结识了一个偷拔喜鹊翎而不觉察的人,一个能听到天上、人间、地下人神鬼动静的人,一个吞吐海洋的人,一个吞吐火焰的人。一共七个人交成好朋友,参加可汗的那达慕大会。把山当作毽子踢的人拿了摔跤冠军,追赶黄羊的人拿了赛马冠军。可汗心里动了火,打算晚宴时把他们毒死,结果让那位耳听三界的人识破了机关,让那位拔喜鹊翎的人把毒酒换了位置,使可汗的心腹被毒死七人。可汗抬着七人的尸体退出会场,在宴厅四周架起火来,打算把他们烧死,却被那个吞吐火焰的人把火吞没了。可汗又带领精兵强将捉拿他们,被那个喝海的人一口水淹死了。他们七个人便乘着彩虹上了天,化成了北斗七星,俗称“七个老汉”或“七位佛爷”。到了初七星宿全了的时候,牧民便在神台前面,仿照七星的格局,在地上垒七个沙土堆,面朝土堆摆一张供桌,桌上放两个木盘,一盘放圣饼奶酪,一盘放羊头羊尾。旺火点燃以后,主人将火挖上,一一放在那些土堆顶部和禄马的神台上,将香柏粉和供桌上的物品撒散一些在火上。全家老少跪下,向七星和神台叩头时,要先将佛灯点燃,由家长将其捧在手中,然后将其插在碓臼的沙土中。这时要放一通鞭炮,吹一阵螺号。这号声常常与附近祭七星的螺号相呼应,在静夜中能传得很远。祭过七星,家长带头端起盛有五谷的木盘,别人也将供品和桌子搬上,围着七个土堆喊道:

    长着的五谷的福气,跑着的五畜的福气,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的福气,奶好的乳牛的福气,呼瑞呼瑞……

    年幼不会念的,单接大人们尾音念“呼瑞呼瑞”,自觉好玩有趣。碓臼里的珠拉,便任其燃尽自灭,次日辰时才移回家中。

 

 

 

 

 

 

 


  • 上一个项目: 草原四季

  • 下一个项目: 科尔沁蒙古人的正月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2536 录入时间:2013/8/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