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 成人演绎的童话--阿拉善蒙古族婚礼文化
 
  

项目编号:
8213535816
项目名称:
成人演绎的童话--阿拉善蒙古族婚礼文化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成人演绎的童话
                       --阿拉善蒙古族婚礼文化

                                                     撰文/额宝勒德  魏然

   “男婚女嫁从何起?古老的习俗留下。在那开天辟地创世造人的时候,两位先父先母结成儿女亲家。人类的长河便从这里发源,人类的大树便从这里萌芽;包古拉吉是人类之父,布格勒吉是人类之母。从人类之父的右膝上,生出三百六十一名男娃。从人类之母的左膝上,育成三百六十一名女娃。男娃抚养成人,让他娶妻成家,接续套瑙上的香烟,使祖业兴旺发达。女娃培育成人,把她嫁到婆家,牵起拉不断的裙带,使合家富贵荣华……”

    这是蒙古族婚礼中的一段赞词,申明婚姻嫁娶是天地初开之时人类之父和人类之母定下来的规矩,男女婚配才有人类的繁衍和幸福。另外一篇祝词说道:“人之一生命运,皆由恩慈父母决定,才开创了男儿随父右膝,女儿紧绕母亲左膝之礼。”男孩随父右膝,女儿紧绕母亲左膝的说法与人类之父的右膝生出男孩,人类之母的左膝生出女孩的观念相同。祝词指出婚姻是人类起源之初就流传下来的制度,人类因为始祖父与始祖母的婚配才得以繁衍,要想继续繁衍下去必须进行婚配,这是祖先的遗命。并且说: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儿,生了孩儿并不一下高兴。儿女长大成人,背上弓箭娶亲,带上首饰出聘,支起火撑立户,扎起哈那顶门,炊烟象朝霞一样,从套瑙上袅袅升起的时候,父母望着才着实高兴了一阵。儿女成家立业是父母最高兴的事,是草原上最快乐的事。

    阿拉善蒙古族的婚礼更像是成人演绎的一场童话。童话的男女主人公不同,情节不同,但大的套路和方式是不会变的。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而不重财。礼是礼数,规矩。用的象征物和道具很多,充满了戏剧性,洋溢着诗意和浪漫气息。这样的婚礼可以说把生活艺术化了,就像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一样。在举行婚礼时又似乎回到古代,把这个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习俗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许多民族昨天已消失的淳朴古俗,这个民族今天还完整保留着。蒙古族婚礼又是一个文化和礼俗的大聚会、大展示,萁丰富、独特、生动和巨大的包容性,是任何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阿拉善的婚礼大约有以下程序:

1、媒妁——由男方请一媒人带着礼品及哈达前往女方家,征求女方家长意见。如同意,再由男方的父母亲自与女方父母商量结婚事宜。其实大都不会是包办婚姻,男女双方都已经在“敖包相会”的情形下,互相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结合的意向。相对来讲,蒙古民族是讲礼仪、讲民主的民族,一般不会强迫儿女的婚事。

2、定亲——男方邀请4—8人,携带哈达、酒、礼品等到女方家,问安行礼后,说明来意,给女方敬酒,并给父母、亲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礼物。双方各唱三支歌,娱乐片刻,由女方摆羊背子款待客人,待与婚礼有关的事宜商定后,定亲之人即返回。

3、婚前准备——双方家长商定后,由男方家去庙上请喇嘛选一结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双方开始做婚前准备,为新人制作衣服、被褥、家具等;手持鼻烟壶或香烟,邀请客人,带着砖茶、哈达,敬请主婚人(阿哈拉其)、嫂子(胡日木音孛儿根)和厨师等。

4、迎娶——男方以8—12人组成迎亲队伍(一般娶亲所去人为单数,娶回新娘成为双数,以图吉利)前去女方家接新娘,阿拉善蒙古族称“沙盖图”。必须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时分到女方家,既不能早,也不能迟。如迟到时,女方佯作闭门不纳之状,男方诵门词,递哈达,女方才开门让众人进宴房,男方主婚人持鼻烟壶向大家问候后就座。新郎及伴郎向女方父母、主婚人及长辈一一问候,女方献上飘有红枣的奶茶。喝完茶后男方主婚人拿出鼻烟壶请安问候说明来意,向女方宾朋敬酒,并向每人赠送一份礼物。行礼后,双方各唱三支歌,唱喜茶。然后女方设宴招待客人,大家喝酒、唱歌,直到天亮。这个过程是很熬人的,好多人醉了几回又醒了过来。现在一般没有一整夜唱歌喝酒的情形了,深夜时分,女方家总会安排男方家的来宾休息一会儿到天亮的。

5、送亲——翌晨,待嫁妆准备就序后,新娘打扮好,蒙上头纱,由嫂子领着进设宴房,新郎新娘品尝羊背子。之后,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送给女儿、女婿礼物,女儿就要开始告别父母、亲戚、朋友,唱《离别苦》、《辞行歌》时,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歌声一落,迎新的人们一起出来,相互敬酒准备出发。送亲的人们带着新郎的嫁妆及陪嫁牧畜,绕蒙古包一周,先在前策马疾行,此时新郎伴郎等人,急行出门上马追逐,驰至男方家。

6、迎接新娘——迎亲、送亲队伍到之前,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送亲的人们到后,直接进设宴房,向在座的人们请安问候,喝茶。新郎、新娘及双方的嫂子拉着驮有嫁妆的牧畜到新房门口。女方嫂子到设宴房,手持鼻烟壶请新娘的公公婆婆到新房,公公婆婆到新房,点燃灶火后又退出。在新房门口铺好毡子,面朝东方跪拜天地。

7、新房礼——拜过天地后,嫂子们要领新娘进设宴房,新娘头上蒙有红纱巾,而且被双人拉展的彩帐遮住,女方和力莫尔其(婚礼祝颂人)走在前头,其它送亲人跟在后面。欲入门时,两个男孩闭门不让进,这时双方要进行问答对词,经双方和力莫尔其的再三争问对答后,方给开门,迎新娘进屋。新娘隔着彩帐,借嫂子的手递鼻烟壶问候并跪拜公公婆婆及其他长辈,然后敬洒献哈达。行过礼后,新娘返回新房。双方各唱三支歌,相互敬酒。大家喝过茶后,男方亦设整羊席款待双方客人,喝酒唱歌,气氛非常热闹。这时,两位新人已由嫂子领到新房歇息了。

8、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阳一升起,嫂子请两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亲戚、朋友均带礼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来者一一问安敬酒,来者给两位新人送礼物并祝福他们,然后在新房摆设羊背子款待,喝酒、唱歌,极为热闹。待新房宴席过后,客人返回设宴房。

9、吃肉粥——客人返回设宴房后,女方主婚人当众宣读嫁妆书(记有陪嫁物品及牲畜头数),然后交给男方主婚人,男方主婚人接过后再交给新郎。最后,每人都要吃满满一碗特做的“肉粥”,阿拉善蒙语为“夏布尔布达”。吃过后女方客人要辞行告别,这时男方父母送给每人一份礼物,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送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

10、答谢宴——女方客人走后,男方重新设宴款待客人和帮了忙的一些人并回送礼物,表示谢意。女方待送亲队伍返回后,也要设宴、送礼,致谢帮忙的人们。客散后,婚礼告终。

    阿拉善婚礼基本按以上程序进行,阿拉善北部和西南部婚礼习俗、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也日益减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

    在婚礼的整个过程中,几样东西是不能少的。一样就是酒,娶亲的男方家去女方家时要带一大桶酒,专人看管,酒桶里的酒供男方婚长等人敬给女方家人。酒浅了,要随时添上,回的时候,还是一整桶酒,这是其一;其二,酒作为给女方父母的礼物,决不能太寒酸。回的礼物中也必须有两瓶酒,这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不能少的就是民歌。从酒宴一开始,就要以歌为开头,敬酒的时候更是歌声不断酒不断。所以娶亲的队伍里一定要有能唱的民歌手作为成员,带领大家一起唱歌,这样才显得有气氛,有诚心。再者就是会说话的婚长。婚礼上的话不是随便说的,一问一答要恰到好处。时机、气氛也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说错了话是要遭到笑话和为难的。而婚礼中的所说的话更是一种诗歌化的语言表达,在特定的环节要来上一两段祝颂词。婚礼中的祝词在婚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与新郎同去的人除了伴郎、男方家重要的亲家外,一定要有婚礼祝颂人。并且女方家也要邀请婚礼祝颂人参加婚宴,祝颂人要跟随新女婿尽到应尽的礼节。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要组织出迎客人。女家祝颂人要开口问话:“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到哪里去?”男方的祝颂人要回答:“我们为办喜事而来。”双方祝颂人要尽自己的口才对颂,双方一唱一答,充满情趣。蒙古族婚礼祝词不像汉族的喜歌,只是婚宴的点缀和陪衬,而是贯穿于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并且起着引导、推动婚礼向前发展的特殊作用。可以说没有赞词的起承转合,就没有婚仪的变化发展。婚礼祝颂人既要通晓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婚宴上能熟练地背诵成套传统的祝词,又要能触景生情,即兴成章,以他特有的睿智和机敏博得大家的喝彩。

    婚礼中的祝颂词是很有哲理性的。在有些婚礼祝词中还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男婚女嫁与有了阳光雨露植物才能生长,天地虽然相隔遥远但雨雪可以相通等自然界的道理类比,如:“在天神所居圣地,长着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茎细长娇嫩,阳光滋润才枝叶挺拔葱绿,水土为源方扎下牢固根基。今日结亲姻眷相会,乃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苍穹离地虽然遥远,甘霖普降确是咫尺须臾”、“结良缘终成姻眷亲戚,归根结底是少男少女”……表现了民间对男婚女嫁这一人生必然经历的大事的朴素认识。

    出嫁对新娘来说意味着父母亲人的离别,是高兴的时刻,也是悲伤的时刻。婚礼祝词中也有很多阐明出嫁道理、劝慰姑娘的语句,如:“你若是个男儿呦,该当佩剑去参加军伍;你是个佩戴镯环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个男儿呦,让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个配戴珠坠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将出嫁与男子的入伍出征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无论男女都要经历的分离的时刻,从而减轻新娘的悲伤;还有一些祝词将新娘比作终将要离开母亲怀抱的小鸟:“纵然是——在那名贵的檀香树上,自由自在生活的——黄雁乳毛小雏,当她羽翼丰满之际,也要抛窝离巢飞去,这是无可奈何的规矩……你出生在人间尘寰,就应有一个辉煌时期,离开生身父母嫁出,这是人间自然之理。”无奈之中充满祝福。

    婚姻生活对新郎新娘来说是陌生的,婚礼祝词中也有一些指明夫妻俩人如何相处的格言。求名问庚环节的祝词“哈特刀赞”将男女双方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说:“钢锋硬啊磨石软,刃和磨石有姻缘;钢刀不磨无光彩,刀石相伴过百年”并借此机会劝戒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和谐相处。刀尖顶在磨石上会“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顶立太艰难,三天五日要顶嘴呦,男人脸面无光颜”,刀刃顶在磨石上会“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脸上无光颜”。只有像平时磨刀一样将哈特刀平放在磨刀石上,才能“磨石的平面像路似的平坦,迎刃而解的生活无艰难。门前的牲畜会把草原铺满,眼前的路回比大海还宽”。同时婚姻并不只是夫妻两人的事情,还包括双方的家庭,婚礼祝词中也包含着对夫妻亲人的嘱托:“女婿若对姑娘不好呀,亲家你去说理;那琴音还能使羊落泪,何况你是说话的人。姑娘若对女婿不好呦,岳母你是说理的人,那琴音还能使驼落泪,岳母呀,何况你是个好心的人。婆婆若对儿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说理的人。琴声还能使羊落泪,公公呀,何况你是个懂事的人。姑娘若对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说理的人。那琴声还能使驼落泪,何况女儿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

    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研究传承阿拉善婚礼文化,将对传承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上一个项目: 刘志刚笔下:北方山水的新视野

  • 下一个项目: 和硕特蒙古族文化—沙力搏尔式摔跤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0854 录入时间:2013/8/2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