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 喀什噶尔时间
 
  

项目编号:
71911175616
项目名称:
喀什噶尔时间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喀什噶尔时间

                                                            撰文/嘎玛丹增

    喀什意为“玉的集市”,在丝绸之路上,曾经以美玉享誉世界。这座位于我国西陲的边城,既是南疆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陆路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正是由此翻过葱岭,将铁蹄印满了欧亚大陆。它的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五国接壤,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四个对外开放口岸。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建成通车,2004年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喀什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通航;2010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赋予喀什市计划单列权限,把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使这座在古丝绸之路上声名显赫的西域城市,其辉煌的过往再度生辉,战略地位与日俱增。

    毗邻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喀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得天独厚,有丰富的光热、旅游、矿产、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喀什还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维吾尔族历史、文化、建筑、宗教、艺术的发源地。现存的阿巴克霍加陵园(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噶尔老城、九龙泉等古老遗迹,都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它们用石头、泥巴、雕塑、木头、绘画、歌声和舞蹈,记载着喀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喀什人民广场,有一尊毛泽东的巨型塑像,他挥手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末。伟人停留在不变的手势里,俯瞰着南疆这座最为繁华的城市。

    时间没有在伟人肩头停留,很多建筑的高度,已经一次又一次超越了他。只有在他的身后,东侧以北的高崖上,时间却是静止的。紧邻宽阔整洁的艾提尕尔广场,有一条名叫吾斯塘博依巷的小街,穿过它,就是维族人聚居的黄土高崖。当地人习惯称其为“东营高地”或“高台民居”。用黄泥和杨木搭建的房子,既像积木又像纸盒,密布在黄土高台的东南坡地上,层层叠叠,错落无序。

    阔孜其亚贝西巷,翻译成汉语意为“高崖上的土陶”。关于这条站在时光深处的小巷,完全可以忽略文字和史籍。时间和历史,依然原原本本地静卧在那里。公元893年,喀拉汗王朝(黑汗王朝)都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被萨曼王朝攻占,汗王奥古尔恰克率领部众迁都喀什噶尔。一些手工艺人也在那个时期,将住宅和作坊建在了紧邻王宫的黄土高崖。阔孜其亚贝西巷当年建成的式样,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式样。时间,在这里累计停留了1100多年。这个地方,就是
历史活着的时间:喀什噶尔老城。在阔孜其亚贝西巷散步,就像在博物馆参观
时,突然走进了墙上某张泛黄的画片。只是,画片里有声有色,阳光亮晃晃的且有温度,白杨树叶在风中纷飞,驴车在缓慢行走,脚步叭嗒在巷子里此起彼伏。一切都是活动的景象,现实与旧画,一时让你难以准确辨别。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暂的错觉。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迷宫样的巷子里,通过地面方形砖和菱形砖辨别方向,其中方形砖标识通达,菱形砖表明前面是死胡同,我们还是在曲折幽深的道路上迷了路。在一座即将拆的房子前,我们遇到了维族姑娘努尔比亚,胸前的挂牌说明了她的身份——高台民居导游。努尔比亚说,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黄土高崖南北坡的
分界线。800年前的一次洪水,把黄土高崖一分为二。喀拉汗王朝时期,南坡居住着手工业者,而王公贵族居住在北坡。

    我们像迷路的孩子,亦步亦趋地跟着努尔比亚,穿越在夯土墙高耸的巷道里。在阔孜其亚贝西巷,没有向导就没有方向。偶有戴着面纱,全身裹在衣裙里的妇女、赶着毛驴的老人、奔跑着的儿童在巷道里进出。一座又一座精致小巧的清真寺,错落在土黄色的民居里,新月形符号的拱型塔楼在阳光下,闪耀着神秘而安静的光芒,较之于土掌房的民居,显得尤为豪华而精致。事实上,人们总是用尘世最好的建筑和陈设
安放神灵,任何一种信仰都是这样干的。银须白发的老人们,坐在布拉克贝西泉水旁边的白杨树阴下,瞌睡聊天,看上去很悠闲,漫不经心地消遣着下午时光。他们坐着的地方,正是1000多年前喀拉汗王宫的后花园。著名的布拉克贝西泉就在这里,这个曾经有九股泉眼的“九龙泉”,被穆斯林视为圣水,据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用于洗面祈福,只是九股泉眼于今只剩下接近枯竭的五眼,维族人赋予的圣水意义,可能不会延续太久。看到的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时间里。能够精确还原物象的相机,也不敢对准这样的时间,否则会有犯罪感。人们生活在古老的传统里,安静、坦然、自在,甚至显得有些保守。

    时间和历史,在阔孜其亚贝西巷,既是静止的也是流动的。风的痕迹清晰地斑驳在泥墙上;门板上划痕累累,新旧相间;硕大的门环,像祖先的眼神,时而打开,时而闭合,平静而幽深地诉说着指纹的历史。裸露在老墙的杨木枝干,在离开土地时,只砍去了枝叶未经刨削,好像要在黄泥里,等待某一天的重发新绿。

    黄泥砖石、黄泥墙体、黄泥房顶、黄泥地面,那些赤黄的泥土,已经不仅仅是大地的一部分,它代表的建筑语汇,既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直接指向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和人文基座。它承载的时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历史,是完全有别于钢筋水泥的另一种式样,属于喀什噶尔自己的,古老而安静的时间。走近它,时间和历史的真相触手可及,甚至可以直接摸到喀拉汗王朝滚烫的体温。

    高台居民的生活空间,是在宗教精神观照下延续的空间。这个空间,因了一个少年王子,在公元九世纪末,他就把时间留在了那里,直至当下。

    据说这个少年王子在萨克图狩猎时,目睹了波斯商人的一次祈祷仪式。那些经过艰难跋涉,穿越昆仑山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突然置马匹、驼队及满载的金银财宝于不顾,纷纷匐地而跪,向着西方顶礼膜拜。少年被深深撼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世界上有什么比马匹骆驼和金银财宝更重要的呢?有人告诉他,那些波斯商人是穆斯林,你看到的情形是他们在做礼拜。于是,这个少年毅然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穆斯林的帮助下,在喀拉汗王宫内发动了一场血腥政变,取代自己的叔父——奥古尔恰克当上了汗王。这个16岁的少年,就是喀拉汗王朝三世汗王萨图克·博格拉汗,他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使黑汗王朝成为历史上突厥语民族中第一个伊斯兰国家。

    在阔孜其亚贝西巷,见到的每一个裹在面纱和衣裙里的妇女,除了双手能够看到光明,身体从结婚那天起就被遮蔽了。她们的肌肤、眼睛和表情,只能属于自己的丈夫或亲人,把一生都留在了家庭。她们是虔诚的穆斯林,严格地生活在古老的传统习俗中。这对于现代都市里那些恨不得脱光一切,去魅惑世界的女人们来说,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如果在阔孜其亚贝西巷,看不到蒙在盖头里的妇女,对于寻找历史和寻访祖先的探源者,可能会心痛。任何时间和文化的结束,总会让人心痛的。

    阔孜其亚贝西巷的房门是紧闭着的。没上锁的,说明女主人在家,不可进入。半开着的房门,说明男主人在家,不方便迎客。全开着的房门,多是对游人开放的手工艺品作坊,或提供家访式旅游服务的家庭。在一座清真寺的门口,我们遇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争先恐后地站在镜头前。孩子们很喜欢照相,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所有的表情都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可以清晰地辨别。

    引领我们的导游努尔比亚也是穆斯林,她不在盖头里,维语、汉语和英语都很流利。她还在喀什上旅游学校,利用暑假在此间实习。她喜欢阔孜其亚贝西巷,喜欢这个可以看到祖先生活方式的地方。但她明确表示,她不会把自己的眼睛和面孔藏进面纱。她说,这里有的女人结婚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高台,对家人、对高崖倾注了最虔诚深切的情感。不仅那些面纱里的女人不愿意离开,居住在阔孜其亚贝西巷的所有维族人,都有强烈的恋家情结,使得这座高崖人口的密度远远超越了上海和北京,多数家庭数代同堂。那么多人不愿意离开高崖,居所成为极大的难题,只能向空间发展。于是有了过街楼、吊脚楼和悬空楼等个性十足的泥巴房子。加盖的房子用杨木作为柱基,支撑在巷道两侧,巷道上空的房子就叫过街楼。这里,随时都在拆旧房盖新房,建的样式还是喀拉汗王朝的样式,但用的材料显然已经不是原色的泥土。

    我们参观了刺绣、地毯编织、十二木卡姆乐器等作坊,见到了许多不在盖头里的妇女。高台民居内室的豪华和精致,完全有别于黄土粗泥的外观。杨木雕饰的楼檐和栏杆,造型别致的花格窗户,墙壁和地面由精美的花纹图案组成,地上铺着华丽的
地毯,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银亮的餐具和品种繁多的瓜果。所有的家具上均有雕饰或图案。当然,最重要的是家家户户的壁龛或房间里最高的地方,都摆放着一本《古兰经》。居所里,种植着无数的花卉和草木。维吾尔人是喜欢种植花草的,院落、窗
台、栅墙、房顶、阁楼平台,到处都摆满了花草,给人一种花园般的五彩缤纷。
我们没能见到土陶作坊。高崖上原本有一种叫色格孜的泥土,用于制作美丽的土陶,有许多维族土陶艺人世代以此为生,但色格孜泥土早就被挖光了,那些土陶艺人也渐渐消失。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坊,用的泥土已不是色格孜,制作的生活用具也不用于家庭了,而是作为价格不菲的艺术品,供游人收藏。随着现代日常生活用具的进入,大多工匠的手艺失去了市场,原本世代以此为生的技艺,必然结束于现代文明的步步进逼。不管如何坚持和抵抗,工业化产品总是要改变世界的。我不知道高崖上的人们,还能够坚持多久?在阔孜其亚贝西巷许多门框上,除了号牌,多了一块有“低保户”字样的蓝色牌子。见到这些牌子,就知道这户人家享受着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

    布合力其木就是其中的老人。她和几个没有后代的老人居住在整洁的独门院落里,我们到达时,通过努尔比亚,像家人一样和布合力其木奶奶说着话。老人和我们坐在狭小天井下的凉床上,始终微笑着。六月的阳光照耀着老屋,巷道里不时有驴车
经过留下的声音。在给布合力其木拍照时,让人感受着一种质朴的慈祥,这种质朴属于阔孜其亚贝西巷。生活的艰辛和居住空间的日渐狭小,没有化解高台居民固执的恋家情结。他们像热爱家人一样爱着黄土高崖。我们离开,给老人小费,再一次有了
深深的犯罪感,尽管我们满怀善意。试图帮助一次老人的瞬间,我们知道,源自喧扰世界的烟火和心灵,经不住喀什噶尔的拷问。布合力其木在喀什噶尔的时间里,简单、易足、仁爱、淡泊、平静。在我们的时间里,拥挤着欲望、喧嚷、浮躁、焦灼、孤独和困境,这是我们熟悉和厌倦的时间。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虽然仅有一步,但这一步,天地之遥。

    这个发源过维族文明的地方是古老的,依然保持着维族古老的传统。世界并不像传言那样已经彻底改变,或者大同,改变的往往只是我们的意识和立场。在喀什噶尔,你可以发现并相信还有一些东西恒久未变,这个世界,还不像我们正在紧张的那
样功利和混乱。

    游走在喀什噶尔老城,心情很复杂,也很矛盾,它不该仅仅作为弥补一种审美缺失而存在。希望看到那里的人们走出时间,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能够和我们一样同步改善。如今,机遇降临,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一定会给居住在黄土高崖的人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留存在黄土高崖的时间和文化,又交由谁人继续挽留和坚守呢?它们能站到时间的尽头么?高台民居用沧桑的建筑语汇、沉厚而素朴的人文底蕴,坚持着自主表达,就像站在时间上游的人类童年,对于物质的叫喊充耳不闻。国家在打造现代经济特区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和保护喀什噶尔老城,可能是一个值得深思慎行的课题。我们不能一边搞建设,一边又在搞破坏。

    新疆的巴扎意为市场,其雏形源自乡间,指人们在约定的地点、时间进行物品交易,后来这种民间的商品交易方式渐渐变成了固定的贸易集市。按照维吾尔族人的习俗,将规模较大的集市贸易安排在星期五进行,即穆斯林的“居玛日”(大礼拜)。中西亚国际贸易大巴扎位于喀什东北角吐曼河东岸,是南疆最大的商品贸易市场,有 “中西亚物资交流博览会” 之称,其间商品种类繁多,以维族传统工艺制作和来自中西亚各国的服装、服饰、刺绣、毛毯、银器、玉石、陶器等琳琅满目,成为旅游者到喀什难以割舍的商业旅游景点。在充满木卡姆音乐和驴叫羊咩的东巴扎,既可体验浓厚的西域民族风情,又能买到心仪的纪念品。色满路是喀什最出名的街道之一,其间有两座古老的欧式建筑,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以前,分别属于英国领事馆和苏联领事馆,现今改成其尼瓦克宾馆和色满宾馆,是很多游人到喀什首选的下榻处,尤其是来自欧美和西亚的外国人。

    我们住在过去英国领事馆的旧房子里,面对远方连绵不绝的西昆仑山,心里很不舒服,因为106年前那个叫斯坦因的英籍匈牙利人,很可能就是在同一间房子里,借助圆形券拱窗户散射的光亮,策划了盗掘和掠夺丹丹乌里克、尼雅、楼兰古迹及敦煌文物的滔天阴谋,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的蛛丝马迹,被冰冷地锁进了大英博物馆,成为中国人至今无法完全探知的深度秘密。幸好,历史已经不可能重演,于今的喀什已经日渐强盛,再也没有任何可能,给强盗留下一扇虚掩的房门。


  • 上一个项目: 走西口 过阴山

  • 下一个项目: 古日乃的青草马背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8570 录入时间:2013/7/19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