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 蒙古部族史(五)
 
  

项目编号:
71512553416
项目名称:
蒙古部族史(五)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部族史(五)
克烈部
                                                  文/宝音德力根  齐达拉图

    克烈部(Kereid又译怯烈、克烈亦惕、凯烈)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拉施特《史集》所记载的克烈之名称的起源是这样的:“据说,古代有个君王,他有七个儿子,肤色全都生是黑黑的,因此之故,他们被称为‘客烈亦惕’(kereit)。后来,这些儿子的各后裔分支逐渐获得了专门名号。到了最后,客烈亦惕便用来称呼其中有一个君主的那个(部落)分支了;其余的儿子们都成为那个作了君主的兄弟的仆从,他们都不是君主”。这个传说反映了草原贵族势力发展壮大,从而成为许多部落的统治者的过程,如同蒙古部的泰赤乌氏和乞颜氏贵族统治了全蒙古部众的情形一样。因此,克烈的部名应是来源于这一家贵族首领的称号或名字。

    从上述传说看,克烈人的胞族部落应有7个(由7个君主儿子的氏族或胞族为统治家族的部落)或更多,但见于十三世纪史籍记载的只有克烈、只儿斤(Jir-gin),董哀(Dongqayit)、撒合亦(Saqayit)、土伯夷(Tübeyit)和阿勒巴惕(阿里阿惕Albat或Aliat)6部。

    克烈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八、九世纪时代的九姓鞑靼。据突厥文《毗伽可汗碑》记载,早在八世纪初就有一部分室韦—鞑靼人即九姓鞑靼在漠北地区活动,并与九姓铁勒一起抗击后突厥汗廷。在后来的回鹘汗国时期,包括九姓鞑靼在内的室韦—鞑靼人与回鹘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回鹘葛勒可汗(即磨延啜,749—759年在位)即位之初,九姓鞑靼联合八姓铁勒同回鹘战于色楞格河等地。749年和750年,葛勒可汗又两次同鞑靼人作战。840年回鹘汗国被辖戛斯所灭,由此引起大批回鹘人的西迁。但辖戛斯人的势力并未在回鹘故地久留,这一地区很快由九姓鞑靼等室韦—鞑靼人占据。辽王朝建立前后,契丹人的势力向蒙古高原扩张,先后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鞑靼也被纳入辽王朝的统治之下。《辽史》中的达旦国九部就是克烈先民,他们又被契丹人称作达旦国、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其居地大体在辽镇州可敦城附近的土拉河、鄂尔浑河一带,与十二世纪克烈部的居地相当。可知,唐代的九姓鞑靼与辽代的达旦国九部或阻卜九部以及十二世纪的克烈部是一脉相承的。

    九姓鞑靼是较早迁入蒙古高原的室韦—鞑靼人,他们的后裔克烈部人应是蒙古人,与室韦—鞑靼人后裔的其他部落如塔塔儿、蒙古等部有着相同的族源。但是由于长期同突厥语各部的交往和混合,克烈部已深深地突厥化了。据说见于记载的克烈部人名几乎都是突厥语。因此,确切地说,克烈人是突厥化程度很深的蒙古人。

    在辽朝统治下,包括克烈在内的迁入蒙古高原的室韦—鞑靼人各部社会、经济获迅速发展。自回鹘汗国灭亡以来一直占据漠北中心地区的克烈部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11世纪中叶起,以克烈为首的蒙古高原各部掀起了反抗辽王朝统治的斗争,辽道宗时期即11世纪末12世纪初,克烈部首领磨古斯发动叛乱,是这一系列反抗斗争的高潮,是辽代蒙古高原各部反辽斗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磨古斯,《辽史》中又作磨鲁斯,此人就是《史集》中所见的克烈部王汗的祖父马儿忽思汗。他本来是由辽廷扶持起来的草原贵族,大安五年(1089)被辽廷任命为“阻卜诸部长”。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耶睹刮叛辽,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诱磨古斯攻之,俘获甚众”。随后,辽朝军队再次征讨耶睹刮部时,误击磨古斯,已有轻视辽廷之意的磨古斯便起兵叛乱。辽朝派兵镇压,屡被磨古斯打败,辽朝设在蒙古高原的最高军事长官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挞不也,在与磨古斯的战斗中被杀。当时,蒙古高原的其他部落如梅里急(即蔑儿乞)、粘八葛(即乃蛮)、茶赤剌(即札只剌)等部也纷纷响应磨古斯,反抗与叛乱席卷整个蒙古高原。辽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耗去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才把这次叛乱平定下去。寿昌六年(1100),磨古斯被俘,送京师处死。磨古斯反抗辽朝事迹,长期在蒙古高原流传。拉施特《史集》说:“当时,塔塔儿诸部人数很多,很强大,但经常称臣于乞台和女真的君主。那时,塔塔儿王公的首领名叫纳兀儿不亦鲁黑汗。他在捕鱼儿—纳兀儿地方有禹儿惕。有一次,利用机会[俘]获了客列亦惕人的君主马儿忽思—不亦鲁黑,(把他)送到了女真君主处。女真君主将他钉到“木驴”上杀害了。”这里的女真是契丹之误,塔塔儿则是站在契丹一边的住牧于今呼伦贝尔一代的蒙古语族部落。磨古斯叛乱沉重打击了辽王朝在蒙古高原的统治,加速了辽王朝的衰亡。

    磨古斯死后,可能是由于他的儿子忽儿札忽思年幼,一度由磨古斯的妻子管理克烈部众。有关马儿忽思汗的妻子用计谋杀死塔塔儿部首领纳兀儿汗,为其夫报血仇的故事,能够说明这一点。《史集》的记载是:“过了一些时候,马儿忽思—不亦鲁黑汗的妻子忽秃黑台—赫里克只(赫里克只意为光艳动人),由于她容貌很漂亮,美丽动人,故被称以此名—因为他们的禹儿惕靠近塔塔儿诸部,便派人去说道:“我想送给塔塔儿君主纳兀儿—不亦鲁黑—百只公绵羊、十匹母马和一百‘酝都’马湩”。(“酝都”一词,是指用皮子缝成,载于大车上的一种特别庞大的袋子;每袋可装五百“曼”马湩)。(忽秃黑台)想为丈夫报仇:便在这些“酝都”中藏了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勇士,并将袋子置于车上。他们到达后,便将公羊交给厨师,要他们准备起来,并且说道:“宴饮时,我们用车把马湩运来。”入席以后,他们拉来了载着“酝都”的那一百辆大车,面对着他们(举行宴会)的地方停住,并卸了下来。勇士们出来后,就和君主之妻(忽秃黑台)的其他仆从一起,抓住了塔塔儿君主,将他和在场的大部分塔塔儿部异密们都杀死了。这件事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马儿忽思汗的妻子用这个办法替自己的丈夫报了血仇。”

    金初,克烈部的统治者是王汗的父亲忽儿札忽思汗,他又称撤里黑汗。其统治地域以哈剌和林为中心,包括了东到土拉河上游一带、西至杭爱山、北抵鄂儿浑河下游、南临大漠的广大地区。据《史集》记载,克烈部首忽儿札忽思—不亦鲁黑汗在(Qurjaqus—Buyiruq—qan,时代当在辽末金初)斡儿塔—巴剌合孙(今蒙古国哈喇八剌哈孙)地方[有自己的]禹儿惕;后其子王罕的夏营地在塔兰—古泄兀儿(今土拉河南)和答班(达兰达葩,今鄂尔浑河上源山名),冬营地在兀帖勤—沐涟(今杭爱山附近鄂尔浑河一带)。这些地方都在斡耳寒河上游附近,是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由此可见克烈部在当时漠北诸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克烈在他强盛之时,拥有4万人的军队。约在十二世纪四十年代(王汗12岁左右),撒里黑汗的克烈部与塔塔儿部发生了多次战争,《史集》记载了王汗之父撒里黑汗(忽儿札忽思汗)一度被塔塔儿部打败,去投靠了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合只儿汗与撒里黑汗一同聚集军队攻打塔塔儿人,为撒里黑汗收复了客列亦惕人的兀鲁思,交给了他。当时,王汗和自己的母亲亦勒马哈敦曾被塔塔儿人俘获;他们也被解救了出来。王汗被塔塔儿部被俘之事亦见《元朝秘史》:“当王汗十三岁时,同他母亲一起,又被塔塔儿部的阿泽汗掳去,让他放骆驼。后来阿泽汗的牧羊人带她逃了出来。”约在十二世纪六十年代,忽儿札忽思汗死去。克烈部内发生一场争夺汗位的斗争,最后忽儿札忽思汗的长子脱里(即王汗)确立了对克烈部的统治。王汗本名脱里又译脱怜、脱斡邻勒、《金史》作陁括里等。《史集》作tgril,据拉施特说这一名称的突厥语原音为tunqrul,是个传说中的猛禽之名,脱斡邻勒(tohoril是突厥文toγril的蒙古语形式)是蒙古人的说法。

    克烈部人经常与东面的塔塔儿部,西面的乃蛮部和北面的蔑儿乞发生战争,蔑儿乞人和如上所述塔塔儿人曾将幼年的脱里捉去当了奴隶。后来乃蛮部可汗想离间克烈部,削弱克烈部的势力,又支持脱里叔父古儿罕、弟也力可哈剌与脱里争夺汗位。乃蛮人乘机占领了克烈部很多牧地。脱里遂与蒙古部忽图剌汗联合,与忽图剌汗的大将也速该(成吉思汗之父)结成安达,在蒙古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对手,恢复了汗位。
1183年左右,蒙古部乞颜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为汗。这招致蒙古另一位实力派人物、札答兰氏贵族札木合不满。于是,札木合联合泰赤乌等蒙古其他分支约三万来攻,铁木真闻讯,将自己的人马组成十三翼迎敌。两军大战于答兰版朱思之野(今克鲁伦河上游),因力量悬殊,铁木真战败,这就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战”。此后,铁木真率领自己所属蒙古人,前往投靠克烈脱里汗。脱里汗曾经支持铁木真称汗,铁木真战败来归,脱里念与其父也速该之故交,收留了铁木真。此后,铁木真一直追随脱里汗,在其麾下东征西讨。期间,他巧妙地利用脱里汗的势力壮大自己。1196年,呼伦贝尔一带的塔塔儿、合底斤、山只昆等部背叛金朝,脱里与铁木真等应金朝之约夹击塔塔儿等部,打败之。金朝主帅完颜襄承旨封脱里为王,铁木真为札兀惕忽里(“忽里”为小部族长,“札兀惕”谓沿边异族)。从此,脱里被称为王汗(罕),成为蒙古高原的新霸主。

    王汗率铁木真等征讨蒙古高原东部部族塔塔儿、弘吉剌、合底斤、山只昆、朵儿边以及蒙古部扎答兰、泰赤乌等部,大有统一蒙古高原之势。1201年,以上诸部共举札木合为古儿汗(意为众汗之汗)与王汗、铁木真决战。札木合联军败北。1202年,王汗与铁木真击退了来到蒙古高原东部声援札木合的乃蛮不欲鲁黑汗、蔑儿乞脱脱、斡亦剌忽都合别乞等所率联军。自1200年起,铁木真经常单独征战,势力日见强大。至此,当蒙古高原蒙古语族各强部先后被征服后,王汗与铁木真的决裂也成为必然。铁木真为长子术赤求娶王汗子桑昆的女儿,桑昆认为铁木真的家势不配娶王汗家的女子。不久,桑昆与战败前来投奔王汗的扎答兰部札木合、乞颜部首领阿勒坛、忽察儿(成吉思汗唐兄)、答里台(成吉思汗叔父)共同劝说王汗发兵攻打铁木真。1203年春,王汗与铁木真在合兰真沙陀之地(今东乌珠穆沁旗北境)会战,因寡不敌众,铁木真遭重创,不得不逆哈拉哈河撤退。至班朱尼河(喀尔喀河上游支流),收点兵马,仅剩2600人。这时,弘吉剌部首领帖儿格·阿蛮率部来归,使铁木真力量得到恢复。

    1203年秋,王汗率领3万大军攻入金朝,在临潢(今赤峰市巴林左旗)一带被金朝右丞相完颜宗浩和右丞仆散揆所率大军击败,损失惨重,退回蒙古高原东部。王汗的失利,给铁木真机会。铁木真乘机发兵,在克鲁伦河上游一带的折折运都山秘密包围了王汗的宫帐并发起突然袭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克烈部被击溃,王汗逃入乃蛮境被杀,其子桑昆辗转逃往曲先(今新疆库车),在那里被杀。

    至此,称雄蒙古高原近三百年的克烈部灭亡,蒙古高原蒙古语族诸部基本被铁木真控制。


  • 上一个项目: 沙原,我的故乡

  • 下一个项目: 13世纪·士心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653 录入时间:2013/7/1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