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 沙原,我的故乡
 
  

项目编号:
71512422316
项目名称:
沙原,我的故乡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沙原,我的故乡
            ——萨仁其木格女士口述
                                                               文/宝贵敏

    关于我的父亲和母亲

    宝:还记得小时候,您妈妈做什么吗?

    萨:我妈妈那时的活多了。我父亲1945年参军走了,生我之前就走了。他是骑兵,有时也回来,回来也住不了几天。当时,蓝旗、察哈尔的大多数男的都参加了骑兵,生产生活是由女人们撑起来的。我记忆中,父亲总在外面,家里就我妈妈、我奶奶、我和妹妹。几乎全部的活都是我妈干,草原上的活儿才多呢,挤牛奶呀、放牧呀、编篱笆、打草、垛草垛、挑水、背牛粪等等,她什么都能干,那时候她是了出名的能干,一辈子就那么干。记得,夏天的早上,才四点,天一亮,她就起来挤牛奶。挤完了,做奶豆腐、做奶酒,反正,一整天总是忙个不停。挤牛奶就得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很晚才能睡。奶奶能做饭,干屋里的活儿,外面的活儿全是我妈的。

    宝:您父母是哪一年生人?

    萨:我妈1924年生的,属鼠。我父亲1920年生,1975年去世的。他曾是乌兰夫的骑兵,后来,他是公社书记。

    宝:您母亲常来你们家吗?

    萨:我妈妈来过北京,前几年,几乎每年我都接她来。现在,年纪太大了,她自己也不愿意动了。

    我妈妈去过两次五台山,是我弟弟带她去的。后来,她还想去第三次呢,但没有去成。她就是特别想去,是从心里想去的。她信佛,天天都念经,捻佛珠。我们老家的房子里(内蒙古正蓝旗的老家)专门有一个供佛的小屋子。屋子里有佛像,班禅的像,有关的东西都在那个屋里。酥油灯天天点着,家里的黄油,全用来点酥油灯。夏天,她一般在老家的小屋里住,冬天,就到旗里我弟弟妹妹家。她去那儿,也要带一点简单的东西,象征性地带一点。反正,酥油灯是要天天点着的。来我这儿,她也点,带着黄油和酥油灯什么的,特别虔诚,还念经,点香,放喇嘛念经的录音,我听不懂。我不太感兴趣,但也不反对,我们家孩子都那样,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们每次回去,她都让我们先拜佛,先进那个供佛的屋子磕头,她给我们念叨念叨,然后,才能进别的房间,必须先进那个屋子。走的时候,她也要我们进那个屋子磕头。我们尊重她的习惯。如果不这样,她不一定训我们,但我不敢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我也信一点,不像有些人觉得无所谓的。蒙古人好像都信一点,信佛会给人心理一种安慰。

    1989年,没能带我妈妈去成五台山,我就在雍和宫请喇嘛给她举行了一个法式活动。前一天跟他们说好了,给一些钱,第二天,我们就去了。我妈妈特别高兴,到处磕头,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宝:您刚才说到,妈妈在家做很多事。那您对她是什么感觉?

    萨:我呀,以前在家的时候没感觉到什么,就觉得我母亲很能干。后来,我才慢慢觉得,我母亲是不容易的。我父亲常年在外地,家里主要就她一个人。其实,她对我的影响不是那么深刻,因为我9岁就去呼市了。

    宝:您父亲在哪里当骑兵?

    萨:就是内蒙古的骑兵呗。他叫拉希纳木吉拉,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

    宝:他的经历您知道吗?

    萨:我爸爸在张家口兴蒙学院学习过。1945年春天,参加过内蒙古自治联合会工作团,1946年,在察盟政府工作,1947年,在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16师,还立过三次战功,1949年,在乌兰浩特内蒙古军政大学【1】学习过。以前,我父亲在那日图还做过事,不是秘书,是打杂吧。

    宝:关于爸爸,您还有记忆吗?

    萨:因为我9岁就离开家,去了呼市,对爸爸没有太深的记忆。他偶尔去看我,但因为不在一起生活,感情不如对大爷深。跟我妈妈也是,原来不太在乎,但现在我特别想我妈妈。那时候,我对爸爸妈妈没什么感觉,挺淡的,回去看看就走。其实,父母肯定特别想我,而我不知道想他们。

    宝:您去了大爷家,父母身边还有什么人?

    萨:我有3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们家5个孩子呢,我是老大。1954年的时候,可能也就我能走,我就跟着大爷大娘走了,不过,我也才9岁。当时,奶奶不愿意,妈妈可能也不愿意。可我那时候,就很想念书。

    宝:您和妈妈的感情如何?

    萨:从小也想,现在就更想了,特别是现在年纪大了,每次回家回来时,我都担心再也见不到她了,害怕呢。这几年就更害怕了,她今年(2007年)都八十五岁了。比较起来,我上学时,对妈妈感情淡一些。后来,大爷大娘都去世了,就有妈妈这一位老人了。我就怕见不到妈妈了,近几年基本上每年都回去两次看她,很想她。

    宝:现在您妈妈家里还有佛龛?

    萨:对。我妈妈天天拜佛,天天念经。

    宝:她现在还在蓝旗呢?

    萨:在呢。有时在我妹妹家,有时回自己的家。

    宝:自己的家,就是你们小时候的家吗?

    萨:不是。我们小时候住蒙古包,这房子是后盖的,一九八几年盖的,与原来蒙古包的位置就差个一二十米,基本还是那个地方。

    宝:她自己住吗?

    萨:和我妹妹的孩子一起住呢。二妹妹有两个儿子,一个跟她过呢,一个跟我妈妈过呢。这孩子也有小孩了,我妈妈看到四辈了。

    宝:您姥姥的情况知道多少?

    萨:姥姥的情况,我知道得不多。我有两个舅舅,3个姨,我妈是老大。大舅舅就是写《成吉思汗史记》的赛熙亚乐,历史学家。现在只有我妈和小姨还健在。我妈妈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多,姥姥去世得早,她从小就能干活。 
 
    关于我的姑姑

    宝:姑姑您还记得吗?

    萨:我还记得呢。她是1965年去世的,姑姑也生活在正蓝旗。

    宝:你们家离元上都有多远?

    萨:我们家离那里还有一段距离,二百多里地,我们家就在沙漠里呢,是东北方向吧。原来那里挺好看的,现在都……都沙化了,我每次回家都很难受。

    宝:您小时候,你们家那里就沙化了吗?

    萨:没有,小时候我们那儿可好看了,有湖,有草原,现在,哪有啊。可能,大爷那时候更好。

    宝:当时,你们家可能有很多马?

    萨:我们家马不多,不是那么富裕。我二大爷去日本都是公派的,家里没有钱。
我爷爷有5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爸爸是老四,还有一个小叔叔是1923年生,他很年轻时就去世了。我大爷最心疼的就是姑姑,因为他们家就一个女孩。我这个姑姑49岁就因病去世了。我这个姑姑是接生婆,也就是接生员。

    宝:是渥都干吗?

    萨:不是渥都干,就是专门接生的人。姑姑还特别会绣花,她绣的东西,她的孩子留着呢。

    宝:您姑姑有多少孩子?

    萨:就有一个姑娘。离婚后,姑娘就留在那家了,她就自己回来了。回到我们的“浩特”,又嫁给了别人。

    宝:嫁给另一个人没生孩子吗?

    萨:没有。这个人就是给我们教书的那个喇嘛,呵呵。解放后,喇嘛不都要娶媳妇吗。

    宝:对。那您姑姑的女儿还在吗?

    萨:还在呢。那年我大爷诞辰85周年那达幕大会上我见到她了,她比我怎么也大十来岁吧。我懂事时,她好像都挺大的了。听说我出生的时候,就是这个姑姑接生的。

    宝:您姑姑是自己学的接生吗?

    萨:谁知道啊,反正我们那儿的孩子,基本都是她接生。

    宝:过去蒙古地区,接生的不都是渥都干吗?

    萨:不是,我们那里不是。

    宝:你们那儿有萨满吗?

    萨:没有萨满。姑姑也不知道怎么学的。

    关于我自己

    宝:我想问,您出生的时候,你们家在哪里?

    萨:那时候是在察哈尔,我说的是察哈尔盟。我是1945年6月18日出生的。

    宝:哦,察哈尔盟的第一任盟长叫卓特巴扎普,我和他女儿做过访谈。

    萨:是吗。我出生的时候就是察哈尔盟。后来,就是锡盟正蓝旗了。原来,也叫正蓝旗,就是盟的名字变了。锡盟和察盟是哪一年合成锡盟的【2】,可以查查。

    宝:您在这里出生,后来,9岁去了呼市?

    萨:对。1954年去了呼市。

    宝:1954年您去了呼和浩特,之前的生活有记忆吗?

    萨:有。我就放牛犊、羊羔什么的,成天放。从我懂事,也就是从五六岁开始,就干。天天早上就赶着牛犊上沙包山,还有好多别的人家的孩子,记得很清楚。我们那儿生活也不好,整天吃莜面,莜面可以做熟了,也可以生着吃。用酸奶拌上莜面,然后做成团,每天就给我带一块,带着上山吃。到野外就玩,玩完了,中午就吃那个。喝水呢,我们那里有很多沼泽,一挖就出水,我们就用手挖,挖出来,黄黄的水,我们就喝。我们拿手就能挖出水来,而在家里喝的水,井挖得很深。有时候,我们在山上找野果子吃,马奶子什么的。还有红红的果子,都叫不上名字了。我们就在沙漠上边跑边找野果子吃,很快乐。羊羔、牛犊也用不着看着,赶到山上放在那儿,我们就在那儿玩,玩得差不多了,就赶回去。夏天,我们也不穿蒙古袍,都光着脚,没有鞋。冬天,就穿蒙古袍、大皮袄,把白皮露在外面,毡靴子,拿羊毛做里子,都是母亲给做的。她也教我们做,小时候,我也学过,那时候,都教,都学。

    7岁以后,女孩子开始学着做衣服。冬天,就在蒙古包里做衣服,在蒙古包中间有个火撑子,烧牛粪,那上能做饭,没有烟囱,火就顺着蒙古包的天窗往外冒,牛粪没多少烟。冬天,我们就围着炉子做,让我缝简单的东西,蒙古袍里子的简单的直线。而钉扣子、镶边什么的,我不会缝,那得长大了才会学。我刚开始学,没学多少就走了。

    宝:您小时候骑马吗?

    萨:肯定骑呵,后来回家也骑,因为我们那儿不通车,就骑马。

    宝:您当年是怎么走的?

    萨:其实挺逗的,1954年秋天,我大爷大娘回老家,大娘问我,你想跟我们去吗?我说,去。当时怎么走的,先坐牛车,然后坐卡车,到张家口,最后坐火车到呼市。就觉得新鲜,也没想什么,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去那儿后,也没想家,一说上学就高兴。我七八岁时,在老家,跟我妈一起上过扫盲班,那时已经能读蒙古文的报纸了,但我数学一点都不会,是我大爷给我补课。刚开始上二年级,接着,跳班上了四年级。刚去,就特别想我奶奶,在家时,总和她在一起,和她一起睡觉。

    宝:您刚去呼市很习惯吗?

    萨:我刚去呼和浩特时,穿蒙古袍。记得在上学的路上,有的小孩就追着喊,别的小孩都不穿蒙古袍,就我穿。

    宝:对呼市的家有什么记忆?

    萨:去呼和浩特后,我们搬过8次家。刚去就住平房,特别破,一间,一个大炕。没什么家当,几个箱子,几个柜子。

    大娘和我的关系很好。我就觉得他们的家就是我的家,马上就适应了。我这人也挺逗的,从一个小村子到一个大城市,也没什么不适应的。我小时候,识字以后,好像挺愿意看书的,就有那么一种学的愿望。我已经识字了,就念点报纸呵什么的。小时候就挺愿意学的那种,所以,没觉得什么不适应。我大爷家又那么有文化气氛,还有好东西吃,好多东西我原来都没见过,觉得那么新鲜。尤其是上学,原来,数学什么的都不知道,来这儿都学了,我学习还可以,理科不是特别好,数学、几何还可以,物理、化学不太好,文科挺好的。高考时,我觉得那些书哪页有什么,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小学上的是呼伦路小学,是蒙古族干部子弟小学。然后就上中学,上大学。

    我与大爷大娘一起生活了15年,他们把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牧区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国家干部,现在生活得这么好,真是恩重如山。但是因为“文革”的关系他们都过早地去世了,都没有来得及报答他们,我是非常悲痛的,想起来就伤心流泪。所以我们就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搜集材料,做了撰写《纳·赛音朝克图年谱》的准备工作,2004年我大爷诞辰九十周年时出版了这本书。我也写过《我的伯父纳·赛音朝克图》、《沙原之子》、《沙漠故乡与我的伯父》、《关于〈蓝旗散歌〉版本中的两个错词》、《在呼和浩特生活的二十年》等回忆文章和论文,现在我们年龄都大了,以后就想让儿子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他本来就是搞这方面工作的嘛。大爷大娘若地下有知,知道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为他们做这些事情,一定会欣慰的,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宝:“文革”时,您在上大学?

    萨:我1964年上大学,1966年“文革”开始了。我大爷等文艺界名人都被打成“黑帮”,我就成了“黑帮子女”,心里压力很大。当时,我大爷在伊盟(伊克昭盟)搞“四清”还没回来,就说我是“纳·赛音朝克图的阴魂”等,我知道啥呀,我根本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硬让我承认,最后我也没承认。后来,我什么都不参加,沉默。那时,根本没时间看书,整天高音喇叭里喊,一会儿揪出这个来,一会儿揪出那个来,没有时间看书。老师都在家待着了。那时,没人理我,我特孤独,就这时,他(我的丈夫)对我特别好,慢慢地,我就接受了。在那种特殊的时期,培养了我们的感情。他喜欢写东西,研究蒙古文学。我们都喜欢生活清静一点,看点书,写点东西。他都写了好几本书了,现在,还在整理文稿。

    宝:您1964年到1969年上的大学,毕业后就成家了?

    萨: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些男同学找我。我那时可能也没想过谈恋爱什么的,也没在意,也没找。我们班也有谈的,我好像对那事不是特别在意。在班里,年龄我也算是小的,他们有的都比我大两三岁。"文化大革命"前,我就没谈过,也没想谈。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后来很顺理成章地就结婚了。那时,很简单,什么都简单。

    宝:作为蒙古族妇女这个身份,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体会深吗?

    萨:我觉得很自然。因为我上的学校,是蒙古族学校,同学们都是蒙古族,又在呼和浩特上的学。考大学时,我是班里的第二名,那时我的记忆力特别好。

    宝:您毕业后,分到什么单位工作了?

    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教研室工作。参加《教育通讯》杂志的创刊,承担编辑、翻译工作。那时,还多次参加盟党代会、妇代会、教育会议等会议文件的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

    宝:是什么时候来翻译局工作的?

    萨:1976年7月调到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来的。

    宝:在这里,您主要做什么工作呢?

    萨:主要是参加了《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等多部重要文献的翻译、审稿、定稿工作。从1993年起,我还参加了70多期《民族画报》的翻译、审稿和定稿工作,所以,我是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我的传略在《察哈尔正蓝旗》一书中都有呢。

    宝:您是哪一年退休的?

    萨:我是2000年退休的。

    宝:退休后,您做了什么事?

    萨:退休后,我和老伴写完了《纳·赛音朝克图年谱》。还有孩子爷爷的一本书《斯钦毕力格文集》,是我和老伴帮着整理,我录入的。老伴的专著《大千世界与蒙古文化——色·乌力吉巴图文选》是我帮着录入的。我们俩还做了两本法律书稿的翻译、录入工作。

    宝:真不错。那现在,您的身体怎么样?

    萨:现在,我的身体挺好的,一直坚持锻炼。
 
    关于我的孩子们

    宝:大爷去世时,您的孩子多大?

    萨:我女儿查娜那时还在吃奶呢,我就抱着去呼市了。当时,纳钦(她的儿子)在爷爷奶奶那儿呢,他大一点了,他们在巴林右旗。小时候,他就在那里了。我很想他,但是没有办法。爷爷奶奶特别爱他。我们那时年轻,工作也忙,房子也都是借的,他就在那儿待着,后来越待越不想回来了。1976年,我们调到这儿(北京)来,(把)他的户口转过来了,人没能带来,在那边上学了。1979年,我们想他老在那里不行,就把爷爷奶奶一起接回来了。他在北京上了半年学,跟不上,他上了比他妹妹还低的班,就是跟不上,汉话也不会说,在家里跟爷爷奶奶全说蒙古话。没办法,又把他接回去巴林右旗上蒙古语学校,爷爷专门陪着他,一直到高中毕业,全是爷爷培养的。奶奶在村里,爷爷和他在旗里。就放假时他回北京,和爷爷奶奶一起来这儿。直到高中毕业上大学,回北京了。他现在成了蒙古文学研究工作者。

    宝:您和他的交流多吗?

    萨:还行吧。他经常来,放假就来,上大学就在这儿。上大学也很费事。他上的是蒙语授课的高中,想考内蒙古大学,那里的蒙语专业更好。但他户口在北京,内蒙古可以借考,但不能录取。在京蒙古族也有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呀,我们把这个问题上报国家民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民委给北京市一名招生指标,决定在内蒙古借考打分,由北京市高招办录取。他考得很好,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来北京上大学,他还是住校,礼拜日回来。

    宝:当时带小孩,什么心情,还记得吗?

    萨:差不多都忘了。反正挺辛苦的,我觉得。那时,我们的工资也不高。这边一个,那边一个,养两个孩子。尽管爷爷也有工资,但我们也寄生活费。精力上也不行。我的两个孩子都很争气,他们走的路不一样,但都很省心。

    宝:您的儿子找对象时,您有没有民族要求?

    萨:有呵。我说过,你得找个蒙古族。再说,他也不会找汉族,他的那个环境几乎都和蒙古族接触。反正,是蒙古族就行。我的儿媳妇特别好,我们俩处得很好。有时,我儿子都嫉妒,说,我妈对金花(儿媳妇)比对我都好。我和儿子交流不多,因为他不爱说话,但我和金花就好,我俩在一起就聊天,什么都说。这个孩子特别好,从农村出来的,能吃苦,尊敬老人,会操持家,工作也不错。我的姑娘查娜初高中都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后来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学习上不操心。她现在(2001年)在英国,读市场营销硕士学位。原来,她在国内的可口可乐公司工作来着。她的丈夫在法国读MBA,要毕业了。我姑娘工作这几年,自己赚钱,攒钱,自费留学。女婿也是北京的,父母都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他也是自费留学。他们家也是特别好

    知识分子家庭,女婿也挺好。

    宝:现在,您的儿子家又有了孙子,是不是特别高兴啊?

    萨:我们不在乎是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女孩都一样。他们做B超从来不看是男孩女孩,也不和我们说。我们特喜欢,隔代,就是不一样。我特别喜欢,老是想看他,就是太远。这和自己生孩子不一样。我自己生孩子时,不知道那么想,没有那么想,而隔代更亲。要不我婆婆就把我儿子接过去扶养,我现在能理解他们了。但我不会把孙子抱来养,像婆婆似的,还是应该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那种感情交流不一样。因为我儿子他们也特别喜欢这个孩子,他们生孩子年龄也大了,金花29岁了,更知道爱孩子。

    宝:你家的孩子,儿子正好研究蒙古族文化,他又正好娶了蒙古族媳妇,这当然和他小时候的教育及生活环境有关系。就说您的女儿,在婚姻问题上,她嫁给了汉族人,也是顺理成章的。好好想一想,在她小时候,是您把她带到北京,使她生活在一个汉文化环境中的。

    萨:对。我们要是没来北京的话,她也许就是另外的样子,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我们一调到北京,她就没有念蒙文的机会了,只能念汉文。而儿子在老家已经上了蒙古族小学,把他接到北京学汉文,对他不好。所以,替他着想,让他回老家上学也是对的。如果在北京的话,就不伦不类了,什么也考不上。在家那边,全仗他爷爷了,爷爷也是文化人,赤峰电台采访过他们家,我们两家都是文化家庭。

    宝:您怎么带女儿的?你们之间平时怎么交流?

    萨:我们早上坐班车上班,一大早就走了,她就自己上学。我们早上走,晚上才回来,中午她就自己回来,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过马路,好在那时车少。回来自己吃饭,然后自己上学。所以,我姑娘自理能力很强,学习好。她从小作文就好,这可能和我们家的基因有关。后来,她就上了北师大附中。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求她学什么。1990年,她要报考北大,专业什么的都是她自己决定的,倒是和我们说过,但决定是她自己做的。她后来的所有决定都是自己做的。上北大的社会学系,她学的是与广告、媒体相关的专业,所以,毕业后就去了可口可乐北京分公司。

    宝:比较一下,她和您的成长之路已经非常不一样了,而这又完全是她自己选择的。

    萨:是呵,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她小时候还喜欢画画呀,弹吉他呀,后来都放弃了,她现在学的是市场营销。

    宝:她的选择受什么影响的呢?

    萨: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家也不限制她,当然有社会的原因。我们家的孩子,都是自己选择。我儿子当年要考博士,就和我们说,他要考试,我们就说,试一试吧,结果就考上了。现在,我放心了,其实,他们结婚以后,我就放心了。

    宝:您孩子的奶奶家什么情况?

    萨:他家也是农村的,奶奶在家里,爷爷在盟公署当翻译,年轻时是教员。我婆婆是牧民,人挺好的。她在家里也是干活,全部家里活都她干,爷爷常年在外工作。家庭模式和我们家差不多。他家,我丈夫是老大,还有三个妹妹。我婆婆在家干好多活。我觉得,两个人一起生活,总要有一个人相对意义上牺牲一点。在我的家里,我做得也挺多的,但我觉得没什么,很自然。两个人结婚以后,如果有了孩子,女人付出的要多,这没办法。很多女人也是很心甘情愿的。

    后记:

    2009年6月,我将两次访谈的口述稿整理好后,用邮件发给萨仁其木格女士。她再次通读了稿子,并把一些不太清楚的地方进行了删改,核对年代、人名、地名等,补充了一些相关内容。电子稿反馈给我后,本人就其中的主要信息进行注释。2009年6月26日,我带着一份新打印稿,又去了她家,请教了个别模糊的问题。萨仁其木格女士已准备好黑白老照片,我们一起分享那些过去的瞬间。当时,朋友哈森亦在场,她帮我翻拍了其中的九张照片,这些图片与口述文字相得益彰。同时,哈森还帮我翻译了《沙原,我的故乡》里的两段日记及《忧忧我心》、《一日之思》中关于祖母的诗句,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内蒙古军政大学,是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创办的干部学院。成立于1947年9月,乌兰夫任校长兼政委。分第一院和第二院。第一院是乌兰浩特内蒙古军政干校,主要培训在职干部;第二院设在齐齐哈尔,主要培养新干部。主办了四期,培训学员一千四百多人。口述人的父亲曾在此学习。
  【2】1958年,察哈尔盟并入锡林郭勒盟。


  • 上一个项目: 走进蒙古国

  • 下一个项目: 蒙古部族史(五)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8849 录入时间:2013/7/15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