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3年第二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2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三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四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五期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1年第六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一期
《传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二期
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传承》电子版 >> 《传承》杂志文字版2012年第一期 >> 蒙古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项目编号:
7415344816
项目名称:
蒙古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蒙古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肉为食兮酪为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服饰与牲畜(皮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穿着方便实用

    蒙古高原地处亚洲腹地,属大陆性气候。这块辽阔富饶而美丽的草原,因海拔高,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端,寒暑温差较大,给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自古以来,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蒙古族人民所以能够纵横驰骋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畜牧迁徙,其服饰是他们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先天就带着方便实用的禀性。

    在寒冷的风雪天,牧人跃马扬鞭,奔驰在茫茫的草原上,顶风冒雪,无所畏惧,是有赖于其结构严密、配套合理的服饰。他们在野外穿戴着风雪帽、肥大的皮袍、宽厚的腰带、套有毡袜子的长筒靴子,能风雪无阻、行走自如。而他们在蒙古包里欢庆时,则要身穿吊面羊皮袍,头戴圆顶立檐帽,脚着布靴子。这是为了适应屋里的温度和抵挡在外面暂时停留时的寒冷。他们所束的宽厚的腰带,无论骑马、步行,既稳当又防寒,且能保护内脏不受颠簸。在夏季,牧人骑马放牧时往往用长长的头巾裹住头部,这既能防止日晒又能保护头部。他们穿的长筒靴子是为了骑马方便、走路安全。他们骑马出门时往往佩带弓箭和火镰餐刀。它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自卫武器。有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些习俗。

    蒙古族服装主体的袍子,处处都体现了实用性。

    蒙古人的皮袍,宽大又严实,封闭性很强,高领以抵挡风寒,保护脖颈,少灌沙子,大襟很长,又带里襟,扣子错开钉,撩起干活方便,放下暖肚防寒。

    袖子裉肥,骑马不冻手,套马驯马腋下不憋。下摆修长宽松,骑马不冻膝盖,又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腰暖一根带,扎上那宽大腰带能抵挡风寒,不得腰腿疾病,还能保护内脏。正如一本书里讲的:“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

科尔沁肥大的不开叉长袍,袖长,袖宽,便于持缰。领高,腰带宽厚,适宜抵御高寒、多风气候。冬季骑马放牧时护膝、防风,夏季防蚊虫、遮暴晒。白天穿着为衣,夜间脱下为被。

    夹袍用里外两层布料或绸缎缝制,适合春秋季穿用。单袍用单层布料或绸缎缝制,轻巧凉爽,最适合夏季穿着。

    腰带的主要作用,一是为使马上奔驰而保护五脏的稳固,便于人们在马上活动。二是在保暖的同时,使人显得潇洒利落,还可以使胸部宽松,双臂活动自如。三是可以在腰带上别挂一些日常用具或武器。

    腰带还是一种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前提,束得很短,使胸部宽松,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要体现腰带这种多功能,腰带的系法就大有讲究。先把腰带置于身体的正前方,把腰带的一端留出少许放在腰的左侧,然后从前向后沿顺时针方向缠绕,最后把腰带另一端挽于腰的右侧,腰带的两端挽成穗状垂下。

    你看,腰带右边掖蒙古刀、火镰,在野外打住猎物,打着火镰就可以烧肉。掏出刀子就能扒皮,甚至碗筷都带在身上,到了谁家,用自己的碗和刀子,品尝主人家的手把肉。

    最具代表性的“辫线袄”那腰间密密的细褶,用红紫锦捻成的腰线,在装饰的同时,也展现了更多的实用性:可以使下身更加宽松。长袍在实战中碍事,于是就有了被称为比甲的对襟短衣。对襟无领,在后摆处有开衩的答忽,弓箭手在马上穿着自由敏捷。

    草原上强劲的风和扬沙,以及强烈的太阳光和寒气,袭扰人类的头部,精明的牧人将各种“巾”裹在头上以防风沙,避寒免晒,帽子便应运而生。随着历史的变迁,蒙古人帽子的功能超出了使用价值,上升为审美以及标志社会身份。

    喀尔喀人的帽子不仅用来御寒和装饰,也表达一种特有礼仪——对客人的尊敬。瓦帽的四块瓦保护着两耳,最容易受冻的后脖前额,带子一系下巴也保护了。

    乌珠穆沁女子有3米长绸子的头巾,包扎时将头巾一头夹在右侧鬓角上,并略露下垂,外出时,只露眼睛,以防日晒、风吹。雁尾式帽,又称风雪帽,它的圆顶阻风力小,帽檐小,但能遮阳远视。

    扎赉特草原帽为尖顶、卷檐,展开可以遮住耳、腮、脖子,以避风寒。用绵羊二茬皮或掉毛的黄羊、驼羔、牛犊皮鞣革缝制的套裤,防寒防潮,保护膝盖。

    蒙古人用牛皮制成的靴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靴尖上卷,适宜在沙漠行走;靴尖半卷,便于干旱草原疾步;靴尖平底不卷,则方便在湿润的草原上活动。靴子套上毡袜,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能挺住,稍微着点儿水也湿不透。

    船形月牙立筒靴,靴子的尖头,乘马认镫十分方便,在草原上徒步行走拨草性强,据说还能减少阻力,立筒靴能防寒防风,还能保护脚后跟和小腿,不被镫盘链绳磕着勒着。

    科尔沁长靴,便于乘马,易甩镫,能防止落马拖伤。

    布里亚特式厚毡底高蒙古靴,穿着便捷,走路舒适。由于居住环境寒冷潮湿,靴子一般做厚底、翘尖、带笼套式样,冬天保暖小腿和踝骨,夏天防止蚊虫叮咬,在草丛中步行时还能避免被蛇咬伤。

地域风格多样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几百年来,蒙古人以聚居和散居的形式,生存于草原、雪域、森林、沙漠、山川、河流、农田等多种自然环境中。蒙古族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实用功能等,都会因自然环境的多样,产生地域差异;因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性,产生文化差异。

    今天,世界各地存有近70多种蒙古族地域服饰,在蒙古族服饰发展史上最为丰富和辉煌。

   “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反复无常的气候,对户外放牧的牧民的衣着变化提出了挑战,远处放牧,就需要根据天气变化的可能性选择长短厚薄适中的衣服,以应付野外放牧时一整天的气候变化。宽大的蒙古袍则成为最理想的选择。在炎热或气候骤变时,蒙古袍与身体之间能形成一个小气候,形成人体与外界之间的过渡带。

    察哈尔蒙古族服装肥大、厚重,注重保暖。

    和硕特蒙古族服装简单朴素,内穿一件蓝色或黑色的长袍,外套对襟的坎肩,以青色为美。

    锡林郭勒牧区的蒙古族,男服宽领大袖,腰带上右边配镶银的蒙古刀、火镰,左边带内装鼻烟壶的褡裢;女装多为红绿色彩艳丽的长袍,姑娘以丝绸束腰,头扎彩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青年男子着西装比较多,女子仍较多着民族服装。

    巴尔虎蒙古族服装宽而肥大,立领、右衽、马蹄袖,是蒙古族中保持最原始的服装。

    科尔沁蒙古族服装为满蒙组合式,内穿一件长袍,无马蹄袖,以边缘为饰,外套一件齐肩长褂,即敖吉。

    鄂尔多斯蒙古族则以守护“八白室”而引以自豪,在他们的服饰中多了一些礼数和虔诚。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在祭奠成吉思汗陵园时都要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这种装扮通常出现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者是祭拜的典礼场合。

色彩纯净鲜艳

    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元史·太祖本纪》云:“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其中的“白纛”就是白旗。《蒙鞑备录》云:“成吉思汗之仪卫建大纯白旗以为认识,此外并无他旗。”《蒙古秘史》云:“成吉思汗对兀孙老人说:你可做别乞(别乞为一族中之长者)骑白马,着白衣,坐在众人上面。”其他,如陵园以八白室为享殿,祭祀必杀白马,臣民进贡以九白为上品等。可见,古代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的万物之母,象征心地纯朴忠良、洁白无私。

    在乌珠穆沁牧民看来,白色纯净而美好,是幸福吉祥的标志。于是,他们把一年一度的首月(农历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译就是“白月”之意。在炎热的夏天,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白色长袍,妇女都愿意戴白色头巾,表示喜庆,并用以防暑和保持清洁卫生。妇女的首饰也多用白银制作。他们还喜欢用“查干”一词来命名山水、地名和人名。可见,他们对白色的喜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草原、蓝天、白云、绿草、多彩的鲜花,在蒙古人感知系统的屏幕上反复闪现,使得蒙古族对颜色有着强烈的敏感性,纯净鲜艳的色彩不但丰富了他们的视觉世界,也把色彩运用到生产和生活现实世界,即通过色彩鲜艳的装束让人从很远的地方识别对方的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穿鲜艳色彩的服饰是远距离联系最通行和最方便的方式。在暴风雪中,身穿红色的蒙古袍无异于现在的SOS,这时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搜救信息。在时代的跨越中,服饰的色彩逐渐成为服饰的装饰元素。

    蒙古族服饰的色彩同样含有社会象征意义。大多数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红、浅黄和浅灰等颜色。白色是乳汁的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和美好,标志吉祥、幸福和富庶等;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永恒,代表着长生天。长生天是蒙古人最尊崇的神灵,也标志辽阔、雄俊、诚实和智慧等;棕色是土壤的颜色,象征着大地母亲;绿色是青草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繁衍不息,标志繁荣和昌盛等;黄色和浅黄色是太阳和月亮的颜色,蒙古人古时候崇拜日月星辰,标志着光芒、灿烂和崇高等;红色是朝阳的颜色,标志亲热、温暖、高贵和蒸蒸日上等。同样,大多数蒙古人忌黑色,因为黑色标志黑暗、邪恶和不幸等。就摔跤服的蓝、黄、红色绸缎组成的彩裙而言,依次为天、地、日的象征。

    在广阔的草原上,人们之间的行动距离非常远,有必要在很远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因此,袍子的颜色多以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颜色是袍子的第一个章节,它给人最大的感觉是鲜艳。当你走进莽莽草原,男女老少的盛装艳服,如万花般争奇斗艳。亮丽的色彩在草原上、在各种服饰上激情奔放。台湾画家、作家席慕蓉女士认为,这是用鲜艳夺目的色彩来宣告生命的存在。不过,你只要把心静静地放在草原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就会发现这未经开发的大自然原本就是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服装的艳丽正是对她的一种流泻。

    蒙古袍的颜色选择与穿着者的生活环境、职业特点和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服饰随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老年服饰颜色比较深沉,以古铜色、暗色表现庄重。年轻人的服饰却非常艳丽多彩、朝气蓬勃。喇嘛则以黄、红、紫传达宗教气氛。

    今天,随着蒙古人与外界交往的增多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蒙古袍的颜色也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彩了。

    蒙古族头饰上采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其中珊瑚、绿松石、珍珠、玛瑙多用红、绿、白色,以红为主,间配蓝、绿色。这种色彩搭配,使头饰既富丽堂皇,又生动活泼。

装饰美化实用

    碧透的蓝天,悠远的白云,莽苍的群山,波涌的林海,静默的湖泊,不息的河流,无垠的大漠,远去的驼铃,离离的绿草,淡淡的花香,牛羊的恬静,雄鹰的翱翔,狼狐的奔脱,百鸟的轻歌,激起草原儿女爱美的天性,燃出马背民族智慧的火光。瞧,他(她)把御寒遮体的服饰,变成了美化生活的装饰,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并赋予其思想和精神象征的灵光。

    蒙古族服饰闪烁着装饰中实用的光芒,在整体的实用中体现装饰效果,在局部的装饰中发挥出实用的功能。巧妙地将护体与美化集于一身,华丽与功用并存,令人为之惊叹。

    蒙古族服饰以宽袍阔带著称,其色彩明亮浓郁,其中显示了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早先的袍子并没有马蹄袖,袖口一般接一节貂皮、狐皮或松鼠皮。平时毛朝外固定在袖口处,当做一种装饰,天冷或手握缰绳时放下来,起到手套的作用。
蒙古族分为喀尔喀、布里亚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巴尔虎、乌珠穆沁、巴雅特、达里甘嘎、乌梁海、和硕特、巴林、明安特、扎哈沁、大日哈特、厄鲁特等诸多。这些部落服饰的颜色、面料、款式、做工的形式,其主要和细微的区别就在于使用了不同的装饰物。

    蒙古族传统服饰上的装饰图案,如花草、犄纹、云纹、回纹和动物图案等,每种图案都有一种特定的寓意,都是蒙古人古老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迹。其中使用的主要纹饰图案,大都有“结”、“回纹”、“卍”、“法轮”、“寿”、“莲花”等,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寓意组合和变形而成。

    喀尔喀人传统帽子的款式主要有尖顶的和圆顶的两种,在帽顶的中央大多有一个红色的算盘结。这是因为尖尖的帽顶象征着蒸蒸日上和兴旺发达,顶尖上的绗缝象征着阳光,帽顶上的算盘结象征着坚固和团结。吉祥结是喀尔喀人传统服饰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图案。吉祥结表达了喀尔喀人渴望平安祥和的心理。

    蒙古族各种服饰的镶边工艺,既是服饰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风格特点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一件做工精美的长袍,不仅取决于它的样式,也取决于与其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相协调的镶边。

    有种佩挂在妇女袍子右上襟扣子上叫荷包的饰物,小巧玲珑,精致华美,是蒙古族服饰装饰与多功能实用的集中代表。

    荷包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上下抽动绳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向外移动。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也把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边,还可随时散放馨香。有些妇女则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进仙丹。由此可见,荷包既是装饰品,又是针线包,还可作香囊等。

    朋友接到你送的荷包,说明你和他(她)有着情同手足般的友谊;恋人接到你送的荷包,说明你对他(她)十分钟情。如果姑娘的荷包绣制得精美,说明这个姑娘聪明、勤奋、手巧,会成为众多小伙追逐的对象。这时的荷包,又成为传递友谊和爱情的使者。

工艺独具特色

    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蒙古人则穿戴雍容华贵的服饰,其中男子的金银佩带、妇女的金银珠宝头饰以及他们所穿的华美的帽子、靴子、长袍马褂、坎肩、敖吉最引人注目。这些豪华的装饰、美丽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为世人赞叹不已。而这些服饰的结构严密、配套合理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其中的镶边工艺、图案工艺、刺绣工艺和扣袢工艺,体现了浓郁的民族工艺特点。展现给世人一幅幅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卷。

    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蒙古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皮靴、马海靴、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这些图案也常常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如杏花、牡丹、荷花、桃花、鱼、马、鹿、蝴蝶和鸟类以及“卍”字形图案等等。这些图案装饰大都是通过刺绣来表现的。

蒙古族民间刺绣有着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在刺绣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如大与小,多与少,方与圆,曲与直,疏与密,虚与实,粗与细等等,花与花对比突出其主花,叶与叶之间突出其主叶。如绣双驼或牛羊时,对其主要部分(头和脊)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进行夸张,而对其四肢用省略的方法进行处理,再用卷草纹美化装饰,使骆驼和牛羊的形象活灵活现。这种通过对比来夸张,寓夸张于对比之中的手法,使得主题更加突出,色彩更加强烈,并产生更强的审美张力。

    二是用概括和意象的手法来加强其装饰效果。在设计刺绣品时,通过对大自然各种花草、风景、鸟兽等的特征进行简练的概括,在透彻地理解其造型特征的基础上,按着美的感受提炼升华,使之形成创造性的样式。用简练的绣线来表现大自然的丰富繁杂,如常见的花中套花,叶中套花,在荷包内用各种花卉美化,如用几种图案或盘长的变形图案把美丽多姿的蝴蝶的外形予以表现,如男靴鞋多吉祥如意结或犄形等纹样,女靴鞋多绣凤鸾花草纹样,既美观又耐穿。科尔沁马海靴有靴尖正方的“哈玛靴”、有圆形翘尖的“喀尔喀靴”和“满洲靴”。男女所着靴的颜色各异,男子多用黑色大绒,女子则喜欢墨绿或天蓝色。

    当现代蒙古族的服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那新颖别致,与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相协调的镶边装饰分外抢眼。它是表现蒙古族服饰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区风格的独特的装饰工艺之一。

    从现代蒙古族服饰来看,衣、帽、靴和其他装饰品都有镶边装饰。其中长袍和坎肩的镶边装饰最为鲜艳,也是最具代表性。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之缘有镶边装饰的长袍较为普遍。乌珠穆沁地区较多穿领边、领座、大襟、袖口、垂襟和摆衩之缘有镶边装饰的长袍。布里亚特女子穿领边、领座、大襟、袖口、袖筒和腰围有镶边装饰的长袍。其他地区的镶边部位各有不同。

    镶边工艺的手法可分为滚边儿、沿边儿和饰绦三个部分。其中滚边儿主要起加固作用,沿边儿和饰绦主要起装饰作用。镶边工艺的格式有单沿边儿、加一道流水的宽沿边儿、加两道流水的宽沿边儿、组合宽沿边儿四种。3道沿儿、4道沿儿、加两道流水的宽沿边儿和组合宽沿边儿,在生活中比较流行。镶边的材料有布、帛、皮、绒、库锦、绦子、化纤布等。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库锦、绦子、化纤布镶边。镶边的色彩构成,男女老少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妇女服饰的镶边最华丽,老年服饰的镶边最朴素。

    在蒙古族服饰上有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附件叫扣袢儿,它既是长袍、坎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又是长袍、坎肩的装饰品。

    最早的扣袢儿是用皮条、骨节、木头制作的,主要是为了把衣服相互固定,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到蒙古汗国和元代,以金、银、珍珠和金锦、布、帛制作的华美的扣袢儿,才在实用的基础上有了装饰的作用。

    一旦承担了审美的责任,扣袢儿的发展便如百花争艳,从制作材料来说,可分为珠宝类、金银类、铜铁类、皮革类、布帛类、库锦类、化纤类,或将其中几类组合成的综合类。从形状来看,纽袢儿的质料和色彩,要与镶边装饰相统一。

    扣坨多为圆球形、丁字形。金银珠宝等高档扣坨一般都有雕琢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并有托盘装饰,其上镶有珊瑚、绿松石等。金银珠宝类扣坨与扣袢儿用活环连结,不穿时,可以把扣坨解下来另外保存。

    扣袢儿多为长而直、盘结。钉扣袢儿时一般要手工缝制,而且要保证纽袢儿的直、立、扁等形状,牵缝的针脚和针距要均匀一致。一件长袍或坎肩缝制得精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扣袢儿的缝制工艺。巴尔虎、苏尼特长袍之所以秀气端庄,其中笔挺标致的扣袢儿装饰,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

    蒙古族服饰之所以具有功能多用的装饰特点和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是由它与众不同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思想决定的。

帽子风姿卓越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高原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使帽子成为了蒙古人不能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和样式更加丰富,凝结为一种蕴含深邃的文化载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帽子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上升为审美以及标志社会身份。

    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史、军戎、僧侣等不同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在不同服饰中帽子的象征意义最重要,所以蒙古族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帽子的内容丰富的风俗文化。

    蒙古人看重脑袋——头颅,所以与头颅有关的一切,诸如五官、头发、眉毛、胡须等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自然,脑袋上戴的帽子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作为人的一切及其尊严。如果别人无意中碰到自己的帽子,就被认为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故意让人碰到帽子则意味着受到侮辱,有尊严的人当场就会做出反击。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客人时不论男女都要戴好帽子出来见面。这有双层意思,一方面证明自己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现代之后,蒙古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再穷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置办好出嫁姑娘的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

    蒙古人虽然特别看重帽子,但忌讳捡别人丢下的帽子,他们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或者把自己的人气遮住;同样的道理,丢帽子的人也不会专门去寻找帽子的。蒙古人必须把帽子戴正,特别小心不让帽子掉地下。如果无意中掉在地上,就用右手轻轻地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别人踩踏或跨过帽子的话,用火“净化”后才能戴。摘帽子放下时,必须搁置高处或者折叠好的衣服之上。男人的帽子不可以放在女人衣服之下。

    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帽子,所以遇到特别忙乱或事情紧要关头,总会听到“没时间捡起帽子”(没有机会跟你说话)等说法。对蒙古人来说,帽子代表着他们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从宋人所绘的《射猎图》中,我们看到有戴皮帽,着貂袖的北方骑士。也就是说,在元代已经出现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当时,其帽檐甚窄,帽子的顶部覆以朱缨,帽子前面缀有银佛,用毡子或是皮子制成。可见,蒙古族戴帽的习俗古已有之。

    从外形和作用上看,蒙古族牧人的帽子主要有:圆顶立檐帽、尖顶立檐帽、风雪帽、陶尔其克帽、三耳帽、四耳帽和圆帽几种。

    圆顶立檐帽  帽檐有的高低前后,有的则前后一样高。顶部有的有算盘结,为红色。有的垂有两条飘带,有的则没有飘带,以黑毡为之。《呼伦贝尔志略》中记载说:“帽之形平扁,以毡为之,缘反折而上,亦有绸面尖形者,附以皮耳,顶缀红缨一撮,而圆形缎面饰以金边之便帽,尤喜冠之。”据考古资料发现,牧人所戴的圆顶立檐帽与元代所戴的基本一致。

    风雪帽   又称栖鹰冠。栖鹰冠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圆顶风雪帽后檐较长,尖顶风雪帽后面有一皮毛穗。其特点是帽檐较小。

    陶尔其克帽   圆顶,瓜皮形,顶有算盘结,帽边宽二指,其中间的地方有装饰,护耳用水獭皮、貂皮、羔羊皮,春秋季戴的缎制的则用缎带。从款式看,陶尔其克帽有护耳和无护耳两种。从面料看,有冬季戴的毡制帽,也有春秋季戴的缎制帽。
三耳帽、四耳帽  均为冬季戴的皮帽,其立檐或前圆,或前圆后方,顶部有红色的算盘结,有飘带。

    圆帽  圆顶,无顶结,帽口以上四指翻毛饰边,边上有吉祥图案。有的帽子中间分绣有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有的帽边左侧钉有天鹅绒制成的花朵,还有的额前佩有镶嵌宝石的金银饰物。这种帽子为蒙古族妇女佩戴,典雅庄重,独具风韵。

    由于地域的不同,人们对帽子式样各有侧重,或各有取舍创新。

    巴尔虎蒙古人和科尔沁蒙古人均有戴圆顶立檐帽的习惯。

    科尔沁巴林男子逢年过节、喜庆节日,头戴貂皮或水獭皮红缨圆顶立檐帽,中老年则头戴棕褐色圆顶立檐帽。

    喀尔喀妇女较为常戴尖顶立檐帽。

    杜尔伯特妇女冬季则戴平顶立檐圆帽,且后边有根飘带。

    乌珠穆沁人在春秋季和夏季也戴前半檐可以上下活动的圆顶立檐帽。在冬季要戴乌珠穆沁式的风雪帽。

    乌拉特的新郎戴钉有水獭皮的圆顶立檐红缨帽,春秋季则多戴钉有平绒的圆顶立檐帽。男子冬季戴风雪帽,帽耳以及帽后边有飘带。

    布里亚特男女在春秋和夏季所戴的尤登帽,其款式类似古代蒙古人戴的栖鹰冠。帽是用呢子做成,所以能随意折叠成各种样式。也就是说,戴者可根据季节、气候和年龄、性别,变换成最合适的样式,既有民族特点又有地区风格,既携带方便又一帽多变,非常有创意。

    土尔扈特已婚女子所戴的陶尔其克帽系尖顶,有火形图案,护耳带较长,甚至垂至腰部,显得飘逸俊美;男子所戴的陶尔其克帽正面有钱形图案,颇有特色。

    鄂尔多斯男女冬季和春秋季均戴有尾帽(风雪帽),也称“胡鲁布其”。还有劳布吉帽,与风雪帽相似,但后边无长尾。他们普遍戴圆帽,但姑娘不戴这种圆帽。冬季圆帽之檐要钉羔皮或貂皮、水獭皮,春秋季则钉大绒或丝绒。妇女戴的圆帽绣有丹凤朝阳或二龙戏珠的图案。

    察哈尔人冬季无论男女老少,均戴风雪帽,其式样类似乌珠穆沁风雪帽。妇女冬季也戴圆帽。

头饰雍容华贵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妇女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有头巾、帽子、顶饰、额网、额箍、腮饰、颈饰、胸饰、纽袢儿、流苏、练椎、垂饰、坠饰、发卡、发钗、发簪、耳环、耳坠等。这些饰品大多用玛瑙、珊瑚、翡翠、珍珠、绿松石、黄金、白银、玉器等珍贵材料制成。额箍用金、银或珊瑚珠子串起来,每隔一定的距离镶一颗宝石,宝石的周围都用小铜珠缀成一定的图案。前面的流苏用小串珠排列成行,或编成图案。另外,用串珠做成的连束中间,有节奏地镶上各种铜环,连束最下面是形状和花纹都有差别的小铜铃。真可谓巧夺天工。

    蒙古族妇女头饰虽然造型繁多,其基本样式可分为四大类,即练椎(发套)类、发卡类、发簪类和头戴类。

    练椎类头饰  把头发从头顶编成两股分别装入练椎(发套)中,是因为生活环境干旱缺水、自然环境风沙频繁而采用的一种简洁实用的编发方式。代表部落有布里亚特、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厄鲁特、青海蒙古族、乌梁海、巴雅特、扎哈沁、卡尔梅克、伊斯兰蒙古族等。

    发卡类头饰  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两股,用类似水胶的黏合物粘成像盘羊角状造型,用若干发卡固定头发的编发方式。据说,这种编发方式源于蒙古人对盘羊等有角动物的食物崇拜而形成。代表部落有喀尔喀、巴尔虎、明安特、达里甘嘎等。

    发簪类头饰  把头发编成两股用发簪、发钗完全盘绕固定在脑后,是因为生活环境温暖、生产方式农耕化而采用的一种编发方式。这种编发方式主要受满族人的影响而形成。代表部落有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巴林、喀喇沁、扎鲁特、扎赉特、翁牛特、敖汉等。

    头戴类头饰  使用额箍、额网、腮饰、颈饰、练椎、胸饰、纽袢儿、顶饰、坠饰等饰品,以装饰性为主,实用性为辅的一种编发方式。特点是选用金、银、珊瑚、绿松石、玛瑙、珍珠、宝石、翡翠等珍贵材料串缀而成,显得雍容华贵,璀璨夺目。代表部落有鄂尔多斯、乌珠穆沁、察哈尔、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噶纳尔、土默特、茂明安、乌拉特等。

    蒙古族妇女头饰无论其样式、功用,还是制作工艺和戴饰方法,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地域特征,体现了蒙古族别具特色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部落、年龄、婚姻状况、社会地位之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是其代表,未婚少女穿耳孔戴镶宝石等银耳环,梳独辫式发,已婚女子梳两辫垂于胸前,戴由练椎和头戴两大部分组成的全套头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顶部是用花纹或龙凤图案绣成的帽子,帽子的造型本身就很庄重、富贵。帽子下面连着用串串珍珠缀成的发箍,据说在过去是以串珠数目的多少来衡量主人的富有和地位。发箍的下面是两旁的流穗,穗子有的是一色的,有的是红绿相间,穗子的数目和串珠的数目要左右两边相等。

    传统的鄂尔多斯牧民妇女头饰重达1500~2000克,而王公贵族妇女的头饰重量可达5000克左右。这种全套头饰是已婚的标志,第一次戴头饰要在婚礼上,由两位德高望重的“梳头父母”进行梳戴。象征着男女婚配告成,从此,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巴尔虎部深处草原东部腹地,由于地域的原因,其妇女头饰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本部落的传统特征。

    布里亚特蒙古族妇女头饰型制较简洁、明快,只在额箍上坠红珊瑚珠十数粒,两侧各有一个镂花的圆环银饰,并与胸前圆盒挂饰相连。

    科尔沁蒙古族已婚女子头饰,用来梳盘高髻的一种珊瑚串。制额箍时,用几股棉线串缀珊瑚,排列成四行,中间以翡翠牌等宝石隔成的一种头饰。翡翠牌可以用3~5个,正中间的是四方形或圆形,其余是蝴蝶形。

    茂明安、乌拉特蒙古族妇女头饰,因同为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领,故妇女头饰极为相似。茂明安头饰在发辫装饰上稍有变化,用两个长方形嵌宝银箍束起发辫,再在银箍上插上辫插,起固定和装饰作用。乌拉特头饰的颊侧饰流穗长,达于腰际。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妇女的头饰,是在练椎顶部缀有两颗珊瑚或玛瑙,两边各有一练椎垂至胸前。黑帽子上绣红色珍珠,显得端庄秀丽。这一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风沙大,头饰具有防沙功效。

    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蒙古族妇女头饰大体都是顶部以玛瑙或珊瑚编成发箍,前有流苏。头饰还附带有银子镶嵌的宝石配在胸前,以示吉祥如意。
(文节选自《蒙古族服饰图鉴》 内蒙古腾格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编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供图/孔群)

  
  


  • 上一个项目: 点滴收藏辉映帝国霓裳

  • 下一个项目: 传承和发展蒙古族服装是设计师的光荣使命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0307 录入时间:2013/7/4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