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一代礼乐之兴,肇于此矣——蒙古1252年日月山祭天考
 
  

项目编号:
21313311416
项目名称:
一代礼乐之兴,肇于此矣——蒙古1252年日月山祭天考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一代礼乐之兴,肇于此矣——蒙古1252年日月山祭天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马晓林

 

传统汉族王朝将祭天作为国家祭祀之首,而蒙古人也将天作为最高信仰。历来史志记载蒙元帝国祭祀制度,无不将1252年(宪宗二年,壬子)日月山祭天作为蒙元帝国郊祀之渊薮,甚至将其视为蒙元一代礼乐制度之肇始。

蒙古本有祭天之礼,随着汉化程度渐深,蒙元帝国开始逐步实行汉地之郊祀,而真正意义上的郊祀直到元成宗朝才姗姗来迟,上距1252年已半个世纪。见诸史料的1252年日月山祭天,看似明晰,实则疑点重重。最关键的问题,祭天主持者究竟是蒙哥汗还是皇太弟忽必烈,这决定了的这次祭天的性质与规格,而诸史料竟互相龃龉。本论之目的即在于考证此问题,进而探明1252年日月山祭天的真实状况。

  史料分类与辨析

关于1252年日月山祭天的史料,可分为三类。

(一)《元史·祭祀志》、《经世大典·礼典》、王《日月山祀天颂》

《元史·祭祀志》是学者研究蒙元祭祀最易得之史料,其“郊祀上”条历数累朝沿革,起首云(下划线表示与下引《经世大典》相同者):[]

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宪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于日月山。其十二日,又用孔氏子孙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乐,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

《元史·祭祀志》的主要史源是元文宗时官修之《太常集礼》、《经世大典·礼典》。[]《太常集礼》已佚,《经世大典·礼典总序》尚存,其“郊祀序”云(下划线表示与上引《元史·祭祀志》相同者,着重号表示与下引《日月山祀天颂》相同者):[]

惟天子得祭天,古之制也。我国家建大号以临天下自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品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率其世职,非此族也,不得与焉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制者也。有司简牍可知者,宪宗皇帝始拜天于日月山,既而又用孔子孙元措言,祭昊天后土,始大合乐。世祖皇帝至于今,制度弥文,而国家之旧礼初不废也。

元人对于宪宗祭天的直接记载,有顺帝时王袆所撰之《日月山祀天颂》:[④]

臣闻惟天子得祭天而祭天必于高邱古之制也。圣元龙兴,肇基朔汉,遂建大号,以临天下。然国俗本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牲品尚纯,帝后[案,此处疑脱一“亲”字]之,宗戚助祭,非此族也,不得与焉。报本反始之意,可谓出于至诚者矣。

当太祖天造之始,东征西伐,礼文之事,固未暇遑。

太宗戡金之五年,岁在戊戌,时中原甫定,即命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取曲阜太常雅乐,辇其歌工舞节与乐器俎豆祭服,至于日月山。

及宪宗二年壬子之岁,秋八月,始即日月山以祀天,推太宗、睿宗配焉。既又用元措言,并祭昊天后土,始大合乐。一代礼乐之兴,肇于此矣。当其时,群臣奏对之际,上问礼乐何始,左右以尧舜为对。则其所以立神基肇人极者,圣谟睿略,何其宏远也。按日月山,国语云哈剌温山,在和林之北,实祖宗兴王之地。古者王者祭天,则日月从祀。日居东,月居西。今天子祀天兹山,而山适以日月名,此其嘉符瑞应,开万世无疆之基者,尤可征不诬也。

厥后,世祖定鼎于燕,首建庙室。

成宗于国南郊肇立圆丘。

武宗躬行享。

英宗复置卤簿。

至于文宗,爰祀郊丘。

肆今天子践位以来,郊丘祀天,礼凡荐举,前作后述,岁辑月增,容物典章,焕然毕备,弥文之盛,无复有加。原其所自,则日月山之祀固其权舆哉。[下略]

袆,字子充,义乌人,明初与宋濂并为《元史》总裁,然而他在元代始终未能踏上仕途,远离政治中心。元顺帝至正七年至十年(1247-1250),王袆到大都谋求入仕。[⑤]这篇《日月山祀天颂》应该是与王袆文集同卷所收的《兴隆笙颂》一样,写于他居留大都期间,目的是以文学获知于朝。当然,这些努力徒劳无功,王袆最终失望南归。

通过文本比较,可以认为,《经世大典·礼典》大概就是王《日月山祀天颂》的史源。王袆文中写道,“当其时,群臣奏对之际,上问礼乐何始,左右以尧舜为对。”类似的记述亦见于《元史·礼乐志二》(见下文所引)。《元史·礼乐志》亦源于《太常集礼》与《经世大典·礼典》。王袆撰文时应该直接参考甚至抄袭了二者之一。

太宗命孔元措收太常礼乐生,宪宗时召乐工至日月山,实为二事,王袆将其混为一谈,极不严谨。也反映出他虽然在大都居留三年,但毕竟无一官半职,对典章制度的接触始终有限。

总之,可以认为以上三史料系出同源,源头为《太常集礼》、《经世大典·礼典》。

(二)《元史·舆服志》、《元史·礼乐志》

这些关于冕服、音乐的记载可算是对蒙哥祭天的旁证。

《舆服志一·冕服》:[⑥]

初,宪宗壬子年秋八月,祭天于日月山,用冕服自此始。

《礼乐志一》:[]

若其为乐,则自太祖征用旧乐于西夏,太宗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及宪宗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

《礼乐志二》:[]

宪宗二年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仪物肄习。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礼乐人赴日月山。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以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余人,见于行宫。帝问制作礼乐之始,世隆对曰:“尧、舜之世,礼乐兴焉。”时明昌等各执钟、磬、笛、箫、篪、埙、巢笙,于帝前奏之。曲终,复合奏之,凡三终。十一日,始用登歌乐祀昊天上帝于日月山。祭毕,命驿送乐工还东平。

《舆服志》、《礼乐志》的主要史源也是《太常集礼》、《经世大典·礼典》。[⑨]以上来自二志的三条史料,皆支持1252年蒙哥祭天。

(三)传记史料

《元史·姚枢传》:[⑩]

(中统)二年,(姚枢)拜太子太师。枢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师?”以所受制还中书,事见许衡传。改大司农。枢奏曰:“在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且陛下闵圣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镛炼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

这是中统年间姚枢奏文中提及了召乐工至日月山一事。此事与前述《礼乐志》相符,是蒙哥祭天之旁证。然而查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枢)神道碑》,文字却有不同:[⑪]

(中统)二年(姚枢)拜太子太师公曰:“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师?”还制中书。改大司农。公奏:“在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争求嗣,为讼及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才,我则官之。’又闻曲阜有太常雅乐,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豆祭服,至日月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臣宣抚东平,尝闵先圣大贤之后诸书不通,义理不究,与凡庶等。版洛士杨庸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授之经而学夫礼。盍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才待聘风动四方之美。又,详议王镛亦善士,炼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庶其岁久不致崩坏。”皆从之。

神道碑无疑是《元史》本传之最初史源。据陈高华先生研究,由神道碑到《元史》本传有三种可能。一,明初史官直接利用了神道碑。二,苏天爵编撰《元朝名臣事略》时利用了神道碑,后来明初史官直接利用《元朝名臣事略》。三,元文宗朝修《经世大典·臣事》时利用了神道碑,明初史官直接利用《经世大典·臣事》。[⑫]神道碑中,召东平乐工至日月山之“帝”,明指潜藩时期的忽必烈。而本传中加入“宪宗”二字,使后文出现之“帝”意义完全改变,召乐工至日月山、亲临观乐、命孔颜孟三族子孙学礼、令王镛提举礼乐的,皆由忽必烈变为蒙哥。

关于召东平乐工一事,尚有其它史料可以参考。《元名臣事略》卷一二《太常徐公》:[⑬]

大元受天命,肇造区夏,列圣相承,未遑文治。上在潜邸,独喜儒士,凡天下鸿才硕学,往往延聘,以备顾问。壬子岁,自漠北遣使来征公,见于日月山之帐殿。上方治兵征云南,问此行如何。公对曰:“昔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又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之西南夷乎!”上曰:“诚如威卿言,吾事济矣。” (《墓碑》)

东平自武惠公(严实)时得亡金太常登歌乐,有旨取观。公典领以行。既见,上欲留公,公以母老辞。(《墓志》)

(中统)三年,宣抚司罢,公还东平。总管严公奏:“太常登歌乐,向圣主观于日月山。既而发还。今十余年矣。乞增宫悬大乐、文武二舞,令旧工教习,以备大祀。”上可其请,就除公太常卿以主之,兼提举本路学校事。(《墓志》)

徐世隆是忽必烈潜邸旧臣,前金儒士,熟知礼乐,与此次召乐工关系密切。其墓碑、墓志中的“上”、“有旨”、“圣主”皆指忽必烈。《元史·徐世隆传》亦沿袭了这个说法:[]

壬子,世祖在潜邸,召见于日月山,时方图征云南,以问世隆,对曰:“孟子有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之西南夷乎!”世祖曰:“诚如卿言,吾事济矣。”(严)实时得金太常登歌乐,世祖遣使取之观,世隆典领以行,既见,世祖欲留之,世隆以母老辞。……(中统)三年,宣抚司罢,世隆还东平,请增宫县大乐、文武二舞,令旧工教习,以备大祀,制可。除世隆太常卿以掌之,兼提举本路学校事。

不难看出,《元史·徐世隆传》的史源问题与《姚枢传》类似,也对碑传资料进行了删略修改,但幸而没有像《姚枢传》那样歪曲事实。

又,《元史·张孔孙传》记召乐工之事言简意明:[⑮]

世祖居潜邸,尝召乐师至日月山观之。

姚枢、徐世隆、张孔孙皆是元初礼乐建设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传记资料证明,召东平乐工至日月山的是潜藩时期的忽必烈,而不是宪宗蒙哥。这与第二类史料《舆服志》、《礼乐志》的记载相矛盾。

另外,《祭祀志》共叙述了宪宗蒙哥的三次祭天,除了1252年以外,还有“岁甲寅(宪宗四年,1254),会诸王于颗颗脑儿之西,丁巳(宪宗七年,1257)秋,驻跸于军脑儿,皆祭天于其地。”[⑯]后二者在《宪宗本纪》中皆有对应的记载。而1252年日月山祭天作为发凡起例之创举,地位极其重要,在《宪宗本纪》中竟然只字未提。这是令人费解的。

事实究竟如何,下面从日月山地望、忽必烈行迹、祭祀所用礼乐等线索进行探查。

  日月山地望

先考日月山地望。

历史上以日月为名之山不止一处。最著名者当属唐文成公主进藏之日月山,属祁连山脉,在青海湖东南,有人将此日月山附会为1252年蒙古祭天之日月山,学者已纠其谬。[]《金史·地理志》有日月山,在西京路昌州宝山县北五百余里,大定二十年更曰抹白山。[]钱大昕指此“别为一山,名同而地异”,[, ]诚是。

蒙元时代关于日月山地望的史料有二则。

(一)王袆《日月山祀天颂》载:“日月山,国语云哈剌温山,在和林之北,实祖宗兴王之地。”

哈剌温山,最易让人联想起《元朝秘史》中的合剌温礩都、合剌温只敦(Qara’un Jidun)。蒙古语Qara’un译言黑暗的,古蒙古语Jidun译言山脊。哈剌温只敦通常指大兴安岭,这当然不符合王袆“在和林之北”的描述

波斯语史料《史集》之《忽必烈合罕纪》提到哈剌温只敦凡二次。第一次是1256年,蒙哥合罕伐南家思时,有令,因忽必烈既患风疾,且前已出征,平定敌国,可令留家。忽必烈遂依诏,在自己的斡耳朵里,即蒙古斯坦的哈剌温只敦地方休息。[⑳]

第二次是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交战。忽必烈击溃阿里不哥麾下阿蓝答儿军之后,“他到达哈剌和林境内时,遇到了阿里不哥的全部四个斡耳朵和曲律们的斡耳朵,便把这些斡耳朵都送了回去,并在汪吉—沐涟附近过了冬。”阿里不哥派遣急使前来求和。忽必烈同意和兵。“他遣回了急使,自己也就在哈剌温只敦地方他的帐殿里停驻下来。”[21]

《史集》中这两次提到的哈剌温只敦,显然非大兴安岭。其地有忽必烈的斡耳朵,邵循正、陈得芝皆认为在金莲川,[22]最近魏曙光博士撰《合剌温山地望新考》,认为哈剌温只敦原指大兴安岭,自1211年木华黎麾下诸部移驻漠南以后,张家口边墙以北的山岭也被称为哈剌温只敦。[23]这几位学者虽然在细节的考订上不尽一致,但皆认为哈剌温山在忽必烈漠南领地金莲川附近。

业师李治安先生在《忽必烈草原领地考》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此前,不少学者主张,忽必烈即位前的草原领地是在漠南开平金莲川。李师则指出,在贵由汗时期忽必烈在哈剌和林附近已经拥有了漠北领地,其夏营地在和林川向西六站路程、杭爱山北侧的察罕鄂伦河西岸,冬营地在忽兰赤斤以东或偏南的陀山腹地三四百里处。蒙哥即位以后,命忽必烈总领漠南军国庶事,金莲川才成为了忽必烈新的领地。李师认为《史集》中忽必烈所停驻的哈剌温只敦大体位于汪吉河上游,在忽必烈漠北原冬营地范围内或附近。[24]

总之,无论哈剌温只敦是位于金莲川还是汪吉河上游,[25]都与王袆所说的“和林之北”不符。

然而王袆所说的是“哈剌温山”,而没有直接说哈剌温只敦。翻检汉文史籍,“黑山”屡见于元人咏上都之诗句,[26]常与白海、青海、滦水对仗,应为上都附近名胜,亦非王袆之哈剌温山。1247年张德辉应忽必烈之召赴漠北,途经驴驹河(蒙古语Kelüren,音译又连、怯绿连,即今克鲁伦河),见到:[27]

河之北有大山曰窟速吾,汉言黑山也。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视之,皆苍石也。盖常有阴霭之气覆其上焉。

窟速吾”,四库本径改作“哈剌敖拉”,不知何据。姚从吾先生云窟速吾当是窟剌吾拉之缺讹,蒙古语窟剌qara,意为黑,吾拉即ula(引者案,当为a’ula,意为山。[28]贾敬颜从之。[29]陈得芝先生认为“窟速吾”当为“窟迭吾”,对音Köde’ü,蒙古语意为荒芜不毛,Köde’ü aral(或作Köde’e aral)这一地名见于《秘史》、《元史》,音译作阔迭额阿剌勒、曲雕阿兰、阔帖兀阿阑,aral意为两河汇流之间地,实际位置在克鲁伦河与臣格尔河(《秘史》作桑沽尔河)汇合之间。[30]总之,关于窟速吾(黑山)之地理位置,学者们观点大致相同,认为在驴驹河曲,即克鲁伦河与臣格尔河汇合地附近,当是今肯特山或其一峰。在对音方面,陈得芝先生之说较前说略胜一筹,其缺点是Köde’ü之意义与“黑山”不能直接对译。或许此山有二名,qara之名乃远观其色,köde’ü之名乃近观其貌,若果真如此,张德辉“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视之,皆苍石也”的表述正与之暗合。[31]

前文已证,王袆所说的哈剌温山与哈剌温只敦无法勘同。而与张德辉之黑山勘同则有可能,下一条史料又可提供证据。

(二)《元史·宪宗本纪》载:“是岁(宪宗四年甲寅,1254),会诸王于颗颗脑儿之西,乃祭天于日月山。”[32]根据这条史料,日月山距离颗颗脑儿不会太远。

《宪宗本纪》又载:“(宪宗七年丁巳)秋,驻跸于军脑儿,酾马乳祭天。”[33]颗颗脑儿(《秘史》作阔阔纳浯儿),蒙古语Köke na’ur,意为青色的湖。军脑儿,蒙古语Gün na’ur意为深湖。箭内亘认为军脑儿与颗颗脑儿为异名同湖,并考订其位置在萨里川(Sa’ari Ke’er今克鲁伦河上游西)。[34]帖木真年轻时一家人曾居于此地,首次称汗亦在此地。[35]窝阔台汗、蒙哥汗秋季驻跸于此。[36]英国学者波伊勒译《史集》时将窝阔台驻秋之地Kösä na’ur改作Kökö na’ur[37]Kösä na’ur应即《元史》中“曲先脑儿”之对音。王颋明确认为“古薛纳兀儿”、“曲先脑儿”、“颗颗脑儿”、“军脑儿”、“君脑儿”、“孙脑儿”诸名为同一地,在今阿尔拜赫雷市北哈吉尔特西。[38]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岭北行省图”则比较审慎地将颗颗脑儿、军脑儿画作二湖。[39]

曲先脑儿、颗颗脑儿、军脑儿即使不是同一湖,位置也相近,其东为克鲁伦河,北为不儿罕山(今肯特山)。《蒙古秘史》载,帖木真为蔑儿乞部人所袭,逃入不儿罕山得免,脱险后帖木真说:“对不儿罕—合勒敦山,每晨必祭,每天必祷告,教我的子子孙孙,铭记不间断!”他解带挂在颈上,摘帽挂在手上,向日跪拜九次,洒奠马奶子。[40]不儿罕山从此成为蒙古人崇拜之神山。后来,蒙哥汗在不儿罕山祭天,是乎合情理的。故日月山应是不儿罕山中的一座。[41]这与前文所述张德辉之黑山地理位置若合符契。颗颗脑儿、克鲁伦河上游、曲雕阿兰一带,是成吉思汗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域,这又与王袆说“实祖宗兴王之地”相合。

总之,日月山,即王袆之哈剌温山、张德辉之窟速吾(黑山),是不儿罕山之一峰,其南为宪宗蒙哥秋季驻地曲先脑儿。王袆称此山在和林之北,不确切,应是在和林之东偏北方向。

  蒙哥、忽必烈行迹

次考1252年蒙哥、忽必烈之行迹。

《元史·世祖本纪》载:“岁壬子(1252),帝驻桓、抚间。……夏六月,入觐宪宗于曲先恼儿之地,奉命帅师征云南。秋七月丙午(二十四日),禡牙西行。”[42]

曲先恼儿,即前文提到的曲先脑儿,乃蒙哥汗驻秋之地。可见1252年六月,蒙哥、忽必烈皆在其地。七月丙午即七月二十四日,忽必烈禡牙西行。而《祭祀志》云,日月山祭天在八月八日。其十二日,又用孔氏子孫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樂,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则祭天者不可能是已经出征的忽必烈。

程钜夫《平云南碑》记录忽必烈出征云南之行程颇详,其中明言:“宪庙践阼之二年,歳在壬子,我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亲王之重,授钺专征。秋九月,出师。”[43]出师时间,《世祖本纪》与《平云南碑》必有一误。笔者认为后者九月出师更合理。理由有二。

一,蒙古人最敬畏天,祭天作为蒙古本俗,不仅仅是一次宗教性活动,更是大汗的权力受上天护佑的象征,也具有团结家族成员的作用。据《宪宗本纪》,1254年“会诸王于颗颗脑儿之西,乃祭天于日月山”,诸王大会与祭天是前后关联的。[44]1252年也不例外,程钜夫《信都常忠懿王神道碑》载,“宪宗二年夏,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45]1252年六月忽必烈入觐蒙哥汗,即参加此次大会,出征云南大概也是在会上决定的。八月八日诸王共同参与祭天,若忽必烈不参加而在七月二十四日就出师则有悖情理;况且出师云南并不急于一时,忽必烈出师后行军不快,十二月才渡过黄河,次年四月驻六盘山,直到八月才发兵南征。1252年忽必烈参加祭天,祈求长生天保佑,之后再出师,才合于情理。[46]

二,冕服、合祭、音乐、神主牌位等汉式礼仪与忽必烈关系密切。1252年在蒙哥汗以及所有的蒙古诸王中,总领漠南事务的忽必烈无疑是对汉文化了解最多的。很难想象在忽必烈缺席的情况下能够举行汉式礼仪。

  日月山神主

关于1252年召东平乐工一事,通过前文对传记史料的研读可知,召乐工、观乐于日月山并问礼乐之始的是忽必烈

另一条重要线索是《祭祀志·宗庙》提到的日月山神主、日月山版位。《祭祀志·宗庙》载:[47]

(至元十二年)十月己未,迁金牌位于八室内。太祝兼奉礼郎申屠致远言:“窃见木主既成,又有金牌位,其日月山神主及中统初中书设祭神主,安奉无所。”博士议曰:“合存祏室栗主,旧置神主牌位,俱可随时埋瘗,不致神有二归。”

(至元)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告迁于太庙。癸巳,承旨和礼霍孙,太常卿太出、秃忽思等,以祏室内栗主八位并日月山版位、圣安寺木主俱迁。

此段涉及太庙神主,兹略述神主制度沿革。元朝太庙祭祀,始于中统元年(1260),设神主于中书省。这批神主,后一度曾安放于圣安寺,至元元年(1264)奉安入新建成的燕京太庙。至元三年(1266)太庙由七室改为八室,命刘秉忠考古制为栗木神主八位。至元六年(1269)国师做佛事,又造木质金表牌位十六位。[48]

引文中,至元十二年(1275)太祝兼奉礼郎申屠致远所提到的“木主”指至元三年刘秉忠所造栗木神主,“金牌位”指至元六年所造木质金表牌位,此二者是当时太庙中使用的神主牌位;而“日月山神主”与“中统初中书设祭神主”当时已经废弃不用,无处安奉,太常博士建议将它们埋瘗。从后文看,埋瘗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至元十七年(1281),大都太庙建成,诸神主由燕京太庙迁入大都太庙。引文中提到的“祏室内栗主八位”即至元三年刘秉忠所造栗木神主,“圣安寺木主”即中统初中书省神主,而“日月山版位”即申屠致远所说的“日月山神主”。

日月山神主显然是1252年祭天时所用的。据《太常集礼》记载,“壬子歲(1252年)日月山祀昊天上帝,神位一;太祖皇帝、睿宗皇帝配,配有二位。”[49]从神位看,只有昊天而没有后土,故《祭祀志》、《经世大典》等史料中“合祭昊天后土”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这三个牌位上所写的名称值得留意。既然这来自东平,是汉地传统的礼制,那么牌位上不太可能书写蒙古文,而应该是汉文。以汉文书写“昊天上帝”自然没有问题,而此时蒙古尚未采用汉式的谥号庙号,成吉思汗、拖雷的神主上写的是应该是与当时汉文文书里的相同,即直译自他们蒙古语称号的“成吉思皇帝”、“也可那颜”;[50]或者直接采用亲属称谓“皇祖考”、“皇考”,如同忽必烈即位后初创太庙时那样。

1252年祭天用冕服、音乐、神主、以祖宗配,皆是汉地礼仪,由东平进献。祭天结束之后,东平乐工被遣返,神主大概也被带回汉地。蒙哥汗祭天再未使用汉地的冕服、音乐、配祖宗神主之礼仪,甚至忽必烈在位期间亦几乎未使用。可见这些汉地礼仪与蒙古本俗祭天似有不相容之处,故蒙古人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如果日月山神主留在蒙哥汗廷,1259年蒙哥汗死于攻宋前线之后,神主必然落入驻守汗廷的阿里不哥手中。相反,日月山神主出现在了忽必烈所建的太庙中。

总之,我们可以认识到,忽必烈与日月山祭天中所用的汉式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论

串联起来,诸史料的龃龉盖可得解。下面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1252年祭天的前前后后。

1252年春,忽必烈驻跸桓、抚间。(《世祖本纪》)

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笋、仪物肄习。

五月十三日,召太常礼乐人赴日月山。(《礼乐志》)

六月,忽必烈至曲先脑儿,觐见蒙哥汗。(《世祖本纪》)

八月七日,学士魏祥卿、徐世隆,郎中姚枢等,以乐工李明昌等五十余人,见于行宫。忽必烈问制作礼乐之始,世隆对曰:“尧、舜之世,礼乐兴焉。”时明昌等各执钟、磬、笛、箫、篪、埙、巢笙,于忽必烈前奏之。曲终,复合奏之,凡三终。(《礼乐志》;姚枢、徐世隆碑传)

八月八日,蒙哥汗率诸王祭天于日月山。(《祭祀志》、《经世大典》)

八月十一日(或十二日),合祭昊天后土于日月山,始大合乐,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礼乐志》、《祭祀志》)

祭毕,驿送乐工还东平。(《礼乐志》)

九月,忽必烈出师。(《平云南碑》)

1252年日月山祭天的主持者确是宪宗蒙哥,作为藩王的忽必烈也参与其中。

八月八日是蒙古本俗的祭天,维持了外族不得参与的原则,并没有让汉族礼乐人员参加。

汉族礼乐,则完全是汗弟忽必烈进献给蒙哥汗的。考虑到忽必烈移驻漠南仅一年,对汉文化了解不会太深,礼乐最初应该是东平的儒士、乐工提议进献的。忽必烈将礼乐献给蒙哥汗,具有进贡的性质。八月七日忽必烈观看了乐工的“预演”。八月十一日(或十二日),蒙哥汗观看了汉式祭天礼乐。大概蒙哥汗并不满意,之后就将乐工送回东平,再未召用。

另外提一下,这次的汉族礼仪中,祭昊天上帝,以成吉思汗、拖雷配享,但是并没有祭后土。

这大概就是1252年日月山祭天的真相。

1252年日月山祭天,对宪宗朝的礼仪祭祀制度并没有造成多少直接的影响。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宪宗本纪》失载此事。

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每年在大都、上都之间巡幸,罕往漠北,蒙古式祭天遂改在上都举行,日月山祭天停止。

到文宗朝(1328-1332),文宗热衷汉族传统礼仪,尤其重视郊祀,成为蒙元帝国第一个亲郊的皇帝。为了给自己的郊祀活动寻找历史依据,文宗将1252年日月山祭天抬了出来。文宗对日月山祭天的抬高体现在了文宗朝官修的《经世大典》中,这正是《元史·祭祀志》、《元史·礼乐志》的主要史源。这些史料将宪宗蒙哥认作日月山祭天的主持者,是不误;然而认为是蒙哥召乐工、用冕服、合祭、配祖宗神主,则不准确。

这些不准确的表述,可以理解为《经世大典》编修官对史料的误读。但其中或多或少蕴含着有文宗的政治取向。率意言之,似乎文宗有意夸大日月山祭天作为元朝郊祀乃至礼制之渊薮的地位。毕竟,元朝礼制在世祖朝才开始逐步建立,而在祭祀制度中,郊祀又实行最晚。这与汉地传统尊天郊祀的观念正相反。文宗宣扬文治,推崇汉地传统礼制,他将年代久远的日月山祭天抬出,又将此事中的历史细节掩盖起来,使事件整齐划一,这是制造政治宣传品的常见手段。

元顺帝时王袆撰《日月山祀天颂》旨在歌颂元朝典制之盛,以翰墨谋仕途,故而着重文学辞藻的铺陈,至于累朝史实大抵抄袭《经世大典》,行文并不严谨。当时,作为国家祭祀的日月山祭天已停断近百年,王袆对日月山的了解有限,因此会有“在和林之北”这种含糊不确的说法。至于王袆“一代礼乐之兴,肇于此矣”、“开万世无疆之基”、“原其所自,则日月山之祀固其权舆哉”等溢美之词,大抵是沿袭了《经世大典》的口径而有所发挥。到明初,王袆成为了《元史》总裁,这种评价更是被延续了下来。

总之,1252年日月山祭天的意义,只有在整个元史的时间跨度上才能显现出来。它对元史的重要性不在于当时当下的直接效力,而体现为它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对元中后期的影响。

[作者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为李治安教授。]



[①]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页。

[②]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页1780。王慎荣、叶幼泉、王斌:《元史探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页74-119。

[③] 《经世大典·礼典总序·郊祀》,《元文类》卷四一,四部丛刊本。

[④]袆:《王忠文公集》卷一二《日月山祀天颂(并序)》,金华丛书本,页23a-25b。

[⑤] 陈高华:《〈元史〉纂修考》,原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此据氏著《元史研究新论》,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

[⑥] 《元史》卷七八《舆服志一·冕服》,页1935。

[⑦] 《元史》卷六七《礼乐志一》,第1664页。

[⑧] 《元史》卷六八《礼乐志二·制乐始末》,第1691-1692页。

[⑨] 王慎荣、叶幼泉、王斌:《元史探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74-119页。

[⑩] 《元史》卷一五八《姚枢传》,第3713-3714页。

[⑪]《元文类》卷六〇;亦载《牧庵集》卷一五,四部丛刊本。《元名臣事略》卷八《左丞姚文献公》亦录此段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61页。许有壬《圭塘小稿》卷六《雪斋书院记》述姚枢此一事迹,与神道碑大致相同。三怡堂丛书本,第6a页。

[⑫] 温岭(陈高华):《元代政书〈经世大典〉中的人物传记》,《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⑬] 《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太常徐公》,第251页。

[⑭] 《元史》卷一六〇《徐世隆传》,第3769页。

[⑮] 《元史》卷一七四《张孔孙传》,第4067页。

[⑯]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页。

[⑰] 芈一之:《散论章吉驸马及其他——治史杂谈》,《芈一之民族历史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71-172页。

[⑱] 《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第567页。案,金宝山县即今河北沽源九连城附近,其北五百余里是锡林郭勒草原,并无大山,东北方向五百余里则为大兴安岭。

[⑲]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六《元史一》,方诗铭、周殿杰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11页。

[⑳] 周良霄译注《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史集第二卷)》,第285页。余大钧译《史集》第二卷,第288-289页。英译本,第425页。

[21] 余大钧译《史集》第二卷,第298-299页。英译本,第429页。

[22] 邵循正:《剌失德丁〈集史·忽必烈汗纪〉译释(上)》,《清华学报》,第81页;亦见《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285-286页。陈得芝:《八思巴初会忽必烈年代考》,《蒙元史研究丛稿》,第330页。

[23] “元后期政治与社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阜阳,2011年10月8日-10日。

[24] 李治安:《忽必烈草原领地考》,《史学集刊》2005年第7期。

[25] 学者们有两种不同见解,主要因为《史集》对时间、地点的记载比较模糊。据《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十月戊午(二十四日),车驾驻昔光之地。”屠寄指昔光即汪吉之讹,诚是。“十二月乙巳(十二日),帝至自和林,驻跸燕京近郊。”这两则史料是考订哈剌温只敦的重要参照物,学者们皆有引述。笔者在此大胆地提出一种可能性:哈剌温只敦有没有可能在燕京附近呢?理由是,蒙哥即位后忽必烈领地移至漠南,金莲川是夏营地,则冬营地应在更南,燕京是合理的选择。史料中可见,1259年冬忽必烈驻燕京近郊,[25]此后若无特殊情况忽必烈冬季皆驻跸燕京一带,之后燕京改为中都,最终成为大都。燕京地位的逐步升级,追根溯源恐怕就是1259年开始忽必烈将其定为了冬营地。从这个角度看,那个有忽必烈斡耳朵的哈剌温只敦,应该就在燕京附近。王恽《黑山秋霁》诗中有云:“我度居庸关,天峡四十里。巉巉积鐡色,两势苍壁倚。何由铲叠巘,一撮峙燕几。长令幼舆心,喜溢秋壑底。”(《秋涧集》卷五,四部丛刊本,页18b-19a)从内容看,王恽描绘的是居庸关以北的黑谷。自忽必烈开始,元朝皇帝每年在大都、上都之间巡幸,交通路线共有四条,其中黑谷路是皇帝两都巡幸的专用路线,除扈从人员外,禁止普通官员与客商通行。(参尹自先《元代黑谷路探——兼谈张家口地区古道 》,《张家口师专学报》1993年第3默书民《两都之间及以北地区的站道研究》,《元史论丛》第十二辑,第146-145页)。黑谷路对于元朝皇帝似有特殊的意义。黑谷路沿溯数条河流,蜿蜒穿过燕山山脉,不仅风景奇秀,而且“水草茂美,牧畜尤便”(王守诚:《题上京纪行诗后》,胡助《纯白斋类稿》附录卷二,金华丛书本,第5页b)。据王恽,我们可知此地亦称黑山。此黑山或许可与《史集》中忽必烈所停驻的哈剌温只敦勘同,是燕山的一部分,借指忽必烈的冬季驻地,具体当为黑谷路之黑河、白河河谷。对于学者们的前二种见解,笔者不敢妄加否定,此处仅仅是提供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许可备参考。

[26] 如,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二《凯乐歌词曲·金莲川》,知服斋丛书本,第6a页:金莲川上水云间,营卫清沈探骑闲。镇西虎旅临青海,追北龙骧过黑山。陈刚中《开平即事》,《皇元风雅》后集卷二,四部丛刊本,第10b页:天开地辟帝王州,河朔风云拱上游。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度黑山秋。龙冈上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莫笑青衫穷太史,御炉曾见衮龙浮。胡助《纯白斋类稿》卷八《滦阳述怀》,金华丛书本,第9b-10a页:翰苑何曾纪圣谟,滦阳万里一身孤。秋风起处黄榆落,夜雨尽时青草枯。雪压黑山屯戍帐,云飞白海猎围图。属车来往常亲见,神武开基自古无。同书卷一四《滦阳杂咏十首》,页9b:朝来雨过黑山云,百眼泉生水草新。长夏蚊蝇俱扫迹,葡萄马湩醉南人。吴师道《吴正传先生文集》卷八《次韵张仲举助教上京即事》,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第171页:翼翼行都岁幸临,名王诸部集如林。毡车满载彤庭帛,宝马髙驮内府金。暮散歌呼滦水上,夜腾光气黑山阴。世皇谟畧真宏逺,共感湛恩到骨深。《至正集》卷一八《和谢敬德学士入关至上都杂诗》,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第111页上:长日官曹似马曹,丝桐时得事吟猱。救时乏策当投绂,遣兴成诗敢夺袍。白海波随秋雨涨,黑山云压晚虹髙。清尊常满朋簪盍,谁道驱驰我独劳。王恽《秋涧集》卷一四《奉送平章赵公赴阙庭之召,少答省檄见招之意云》,第14b页:龙斾南还沸捷音,汉台凝望几登临。洗兵未用挽天汉,入梦应知有传霖。暖日睛消青海雪,春风重扫黑山阴。君王若问来归策,为说虞皇待象心。

[27] 张德辉:《纪行》,王恽:《玉堂嘉话》,杨晓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页。

[28] 姚从吾:《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文史哲学报》第11期,1962年9月,第1-38页。札奇斯钦又补充说,“窟速吾”或许是“哈剌温”之音转。姚从吾:《姚从吾先生全集(七):辽金元史论文(下)》,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第321页。

[29] 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44页。

[30] 陈得芝:《赤那思之地小考》,《元史论丛》第六辑,1997年,第224-226页。

[31] 关于“窟速吾”的对音,目前的观点皆须改一二字方可完成,似乎难称完美。若不改字,查当时的蒙古语地名,可与窟速吾对音者有küse’ür,《秘史》作“古泄兀儿海子”,《圣武亲征录》作“曲薛兀儿泽”,湖名,乃怯烈部王汗驻夏之地,《史集》谓其地近成吉思汗营地。陈得芝先生认为应在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南不远,可能在今曼达勒戈壁北。(陈得芝:《十三世纪以前的克烈王国》,《蒙元史研究丛稿》,页230)然史料记载模糊,难以准确定位。与张德辉所见的黑山应该不远。张德辉不通蒙古语,或许将küse’ür误记为黑山的蒙古语名称。姑书于此,或可备方家采撷。

[32] 《元史》卷三《宪宗纪》,第48页。

[33] 《元史》卷三《宪宗纪》,第50页。

[34] 箭内亘:《蒙古库利尔台(即国会)之研究》,氏著,陈捷、陈清泉译《元朝制度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页73-75。《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第166页。

[35] 《蒙古秘史》,第89节,第122节。

[36] 箭内亘:《元朝斡耳朵考》,氏著,陈捷、陈清泉译《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70页,第72页。

[37]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91页。英译本,第329页。

[38] 王颋:《“大蒙古国”时期的斡耳朵》,《中华文史论丛》第64辑,第233页。

[39]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40] 阿尔达扎布译注《新译集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41] 1925年,符拉基米尔佐夫在肯特山发现元代祭场及祭器遗存。符拉基米尔佐夫:《乌兰巴托和肯特地区的民族学—语言学调查》,《北蒙古史》第二册,列宁格勒,1927年,第1-24页。转引自陈得芝《成吉思汗墓葬所载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第2页。

[42] 《元史》卷四《世祖纪一》,第58页。

[43] 《雪楼集》卷五,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第239页。亦载《元文类》卷二三。

[44] 《元史》卷三《宪宗纪》,第48页。

[45] 《雪楼集》卷七,第321页。

[46] 池内功亦认为忽必烈参加了这次祭天。フビライ祭祀について》,第59页。

[47]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庙上》,第1833页,第1835页。

[48]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庙上》,第1831-1832页。

[49] 《永乐大典》卷五四五三,第2504页下。

[50] 大蒙古国时期汉文文书中的“成吉思皇帝”之用例,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拖雷早卒,其名号迄今未见于汉文文书,然《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皆言拖雷死后人们避讳其名,而用其蒙古语称号“也可那颜”代之。至元十八年(1281)镇江大兴国寺碑记中,追溯太祖时事,仍称拖雷为“太子也可那延”。《至顺镇江志》卷九。


  • 上一个项目: 论元代蒙古统治者的中原文化政策

  • 下一个项目: 敖包和蒙古包文化对世界建筑文化的贡献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064 录入时间:2012/2/13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