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传统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的基本元素
 
  

项目编号:
471044117
项目名称:
传统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的基本元素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传统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的基本元素

西藏民族学院 郭宏伟

[摘要] 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保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如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本文根据作者在西藏多年来从事传统建筑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出发,指出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中的基本元素,大量的民居建筑群一旦消失,即便是保留了凤毛麟角的标志性建筑,区域的特色或者风格便会悄然无存。合理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民居建筑是保护城市特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 区域 特色 保护 基本元素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城市城镇丢弃了原本并不华丽但却很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风貌,被整容成"现代感"的新潮样子,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被相似的楼群覆盖着。当人们发现千城一面的问题时,其实已经为时已晚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让世界瞠目让国人自豪,同时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更让人称奇。曾几何时人们都在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兴奋不已,"变化大"成为一个地方"发展快"的代名词。然而,几年后,十几年后,当人们回过神来发现城城雷同、镇镇相似的危机时,才意识到原来旧城旧貌也有她自身的魅力所在。

多元性是自然的属性,追求多样化是人们的天性。因此,城市城镇特色的消失不是可以视而不见的小事情,破坏城市城镇特色,尤其是毁坏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价值,应该要负历史责任的。

民居建筑因为往往不是文物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许多多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在城市化建设大潮中损失惨重,同时,大规模复制性的所谓现代建筑物比比皆是,这是导致城市城镇特色消失的根本原因。

二、西藏的城市城镇特色保护一度危机重重

西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海拔高,空气稀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气候恶劣,生活艰苦"成为很多没有去过西藏的内地人的定式记忆,往往简单地认为这里的城乡风格会十分独特,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会一直延续至今。其实不然!西藏的城市城镇特色一度曾危机重重。

西藏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和两个里程碑"的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西部大开发、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历史机遇中,西藏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如虎添翼,社会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被形象地概括为"跨越式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西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明显上升。然而经济大发展就意味着城市城镇大建设,西藏也没有偏离我国东部地区的这个覆辙。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昌都、那曲、阿里分别都有对口支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份,对口支援省份在西藏许多城市城镇的投资建设很快就显见成效,太多的旧建筑很快被拆除,新建筑很快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个"焕然一新",当然就使得原本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浓郁的建筑文化令人遗憾地消失了。不同城市城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其中,林芝城的传统建筑特色的损失最甚,被大家说成是"小广东"。

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又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建筑保护上当然会受到特别的重视。然而即便是这样,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因为"土气"还是没有逃掉"被消失"的命运。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于是从2004年开始,在拉萨出现了"给现代建筑穿藏装"的壮举,不管怎么说,这起码反映了对地域特色保护的意识在逐步提高。

三、传统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的基本元素

民居建筑是相对于官式建筑而言的概念,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比如贵族府邸、农奴主庄园可能在一些建筑类著作中往往会将其与民居并列起来论述。其实,广义地讲,私人住宅都应该归属于民居的范畴。

为什么说传统民居建筑是区域特色的基本元素呢?

首先,传统民居建筑最能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与当地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因为百姓的房子最朴实,最讲功能,也最讲经济,因而也就最恰当地反映着本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气候特点。牧区的帐篷最适应牧民逐水草而居的需要,林区的木屋建筑是因为取材方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建筑多用平屋顶,而多雨地区则用坡屋顶。西藏传统的雕房墙体厚实,南向开窗明显比北向开窗尺度大出数倍,但整体上说开窗面积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西藏高寒具有日温差大的特点,既要考虑采光又要考虑保温,而窗体通常正是保温的薄弱地方。西藏雕房都采用收分墙体,梯台样式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固粗犷的感受,同时与周围连绵不断的山体十分协调。笔者分析,因西藏属于多地震地区,西藏有着从大海成长为世界屋脊的漫长的成长历程,小地震一定比较频繁,雕房的这种梯台式结构对于抗拒小震应该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通过对西藏江孜县古街区的研究,我们发现城区住宅往往集中在山脚下,而把可耕地尽可能地利用在农田上,既说明了藏族先民们对农田的珍稀,也反映出建筑群落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传统民居建筑深刻反映着当地的传统文化,是区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见证。西藏是藏传佛教盛行的地方,藏族民众对佛教的虔诚是无可比拟的,在拉萨,信徒们磕长头

的景象一定给很多游客以从来没有过的震撼。西藏民居中所载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十分丰富,随风飘飘的风马旗,别具一格的门饰、窗饰,室内的装饰往往色彩明快,个性张扬。佛龛往往被置于屋中最高最深的地方,显示出佛祖在民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三,与标志性建筑这朵"红花"相比,传统民居建筑是与之相配的"绿叶"。国家和自治区对文物建筑一直十分重视,不惜投资数亿重金进行保护,其中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萨迦寺等知名建筑得到重点保护与维修。西藏一些城市或城镇传统特色的丢失,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当地的"名牌建筑"这些"红花"的消失,而在于民居建筑这些"绿叶"的消失。就因为民居建筑不起眼,没有"尊贵的身份",因而不受重视,说拆也就拆了,当绿叶尽失之后,方才发现红花原本离不开绿叶的。所以,民居建筑作为绿叶,丧失一片叶并无所谓,但是一旦大面积丢失,势必影响景观。

四、对区域特色进行保护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太多太多的城市特色已经被所谓"现代化城市模式"淹没的背景下,说到区域特色保护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我的几位外国建筑师朋友每每向我说起中国人喜欢建新房子时,曾引起我几次深深的思考。别说城镇居民,就是农村人一旦有了钱,拆掉旧房子再建新房子往往也成了定势思维,而且常常因为有能力建了新房子感到自豪。在居住环境上"弃旧喜新"是大多数人的潜在心理,这也就难怪一片又一片的传统建筑被无情的拆除了,因而,首先,对国人来说,将"老房子当宝贝"来保护的意识需要加强培养,让人们都意识到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子是值钱的,因为它有特色,体现了多元性的建筑文化。西藏知名古建筑保护专家木雅·曲吉建才先生对拉萨给现代建筑"穿藏装"的"穿衣戴帽"工程评价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古董已然遭到了破坏,也只能采取这无奈的办法补救了。

传统建筑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立法保护,因为只有相关法律才能最为有效的约束破坏行为的发生。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相对滞后,立法自然就很晚,而且宣传非常不够,普通民众可能都不知道有个什么文物保护法。

第三,城市城镇建设要有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规划的制定应该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些城镇建设谈不上规划之说,有些虽有规划并按其不执行,规划部门的专家自嘲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有些规划没有社会民众基础,纯属个别专家、领导"闭门造车"的产物。

第四,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绝不是简单地被认为象博物馆似的将其保存起来,没有了居住者,建筑很快就成标本,就不是真正的保护了。在现代化生活的背景下,因该改进内部设施,通过积极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有效保护根本途径。

第五,坚决防止借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行为。所谓"旧城改造、旧危房改造"这种仅十几年来司空见惯的提法是有问题的,旧城改造的问题在于把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在推土机下,很多历史街区被推为平地,很多传统街区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很多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年,甚至几代,而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今天却被无情地拆毁"。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设计,认真对待。有些所谓的保护肆意添加新的设计,画蛇添足,对原来建筑区的原真性造成损毁,像这样的保护宁可没有。

西藏在城市城镇建设大潮中失去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感到十分惋惜,这些地方也因之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虽然现在通过一些补救措施也取得了成效,但毕竟把原真性破坏掉了。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先生指出,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使得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希望有识之士对有价值的名城名镇,甚或虽然没有太大名气但确实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能够提高保护意识,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因为它们已经被频临灭绝了。

作者郭宏伟,西藏民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西藏传统建筑保护。

参考文献:

1.2010年08月03日 07:12新京报,(记者张静)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人民网做的"文化遗产:让生活更美好"的演讲

2.藏族传统建筑艺术 --访著名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理论与设计家木雅·曲吉建才先生

西藏大学学报 作者:白日·洛桑扎西 德吉 日期:2009-11-30

3. Tsering, Dawa; Bjonness, Hans Christie and Guo Hongwei (2007)

- "Land Conservation and Urban Farmers Livelihoods. A Critical Pair in an Urban Strategy in Gyants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P.R. of China",Paper 43rd ISoCaRP Congress, Belgium


  • 上一个项目: 日韩学者敖包研究综述

  • 下一个项目: 从成吉思汗陵、内蒙博物馆的建筑创作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037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