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草原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初探
 
  

项目编号:
471044114
项目名称:
草原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初探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草原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初探

王致明,中外园林北京设计分公司,项目负责规划师

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当前发展的主题,随着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的提出,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悠久的人类文明及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民族、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出了迥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中共同的认知是人类、城市和自然三者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这里有着辽阔的草原、绵延的森林、一望无垠的戈壁;孕育了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诸多古代北方民族发展历史交融形成的草原文明;也有星罗棋布镶嵌在草原上如一颗颗闪耀明珠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依托草原文化中"自由勇敢、英雄主义、诚信包容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生态永续、以人为本的理念",初步探索草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规划发展思路,希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研究提供借鉴。

草原城市的历史演变

自古以来,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一顶大蒙古包为中心,周围环状展开扎满了蒙古包,这是草原游牧民族最早的群居形式--古列延,这也是草原城市的早期形态。古列延是解释为"圈子"或"营",即环形之意,它是在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产生驻营方式,也是重要的是游牧方式。古列延的出现更是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从而使草原游牧民族的城市发展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而日渐丰富。

经过千百年的时间,随着草原民族自身与社会的发展,受中原文化以及军事战争影响,使原始古列延的性质逐步发生了变化。十三世纪中叶,在距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东约20公里的金莲川草原上兴起一座国际大都会--元上都。元上都是蒙古民族第一座有计划营建的草原都城,"从现存遗址上看,它继承了唐、辽、宋、金的传统布置和建筑风格。有些殿阁的整个模样,则完全仿照元代以前的手法。像作为宫城内主要建筑的大安阁,就是搬迁了宋代汴京的熙春阁。上都也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点,如上都古城的宫殿与衙署没有严格的区分,各类建筑物的布置没有一定的规律,把大面积苑囿用城墙围起来,并做为都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从元代开始的创举。在宫城之前布置广场,更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少见的。"可以说元上都既具备中原汉制城市的基本传统风貌,又有着明显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列延到元上都、元大都,草原城市建设模式发生了巨变,从此草原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到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促进城镇化,各族人民更是用心建设自己的城市,草原上崛起了包头、乌海、赤峰、通辽......全区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42.2%提高到现在的53.4%。

当代草原城市建设特征

内蒙受地域的辽阔,气候的差异,资源禀赋的不同的影响,省内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也各有千秋,这使得各个城市建设也呈现了多种模式,本文对当前草原城市的一些共同特征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特征一:城市用地土地资源丰富

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草原和原野。城市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选址适宜的规划坡度为25%以内,而草原的地势起伏变化较小,因此,草原城市城镇建设发展方向受地形地势条件制约较小,建设用地资源丰富。

特征二:城市用地建设强度较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城市建设受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建设用地一般根据当时需求进行使用,缺乏长远的规划引导,导致用地建设强度相对较低,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特征三:城市产业发展层级较低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产业链还不完善健全,多数城市主要还是低级产业为发展支柱,例如仅在2010年上半年产煤就达1.59亿吨的以能源及矿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鄂尔多斯,如果仍延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自然资源转换战略,而不尽早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严重、过早耗竭,最终陷入"资源贫困型"的陷阱。

特征四: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不强

占国土面积12%的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的人口却不到3000万,地广人稀、狭长带形的格局,使得城市的分布相对分散,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之间时空距离相对较长,相对来说,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都较差,更难形成类似南方以及沿海城镇集群的规模效应。

草原城市规划思路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生态永续、以人为本,与当今的城市规划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何将二者更加有机的与草原城市建设相结合,协调好传承草原特色文化与塑造现代城镇的关系,建设别具特色的草原城市,也是城市规划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草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栽几株树、增加几片绿、建造几个小区,而是要整体提升城市乃至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综合竞争力。

版块驱动,多极互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形态上又是狭长的带型,将全区作为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存在一定困难,可将其化整为零,形成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思路。按照区内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地理地貌等条件划分若干"版块",科学确定各版块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合理布局城镇体系,注重区域特色塑造,逐步在自治区范围内形成多个发展极,最终达到多极互动,和谐发展,共同带动自治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心控制,末端加强

草原城市与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相比较,城市规模小,城市管辖地理范围面积较大,仅仅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地区的生活需求。当然,这也有其优势的一面:城市生态环境更容易建设和保护,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等小城市的优点。因此,未来草原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时,除了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外,更应该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合理的控制中心城市的规模,避免盲目扩大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次级、三级城镇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基础配套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城市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这也就是所说的中心控制、末端加强理念,创建富于草原特色的城镇发展体系,增强整个区域的城市辐射能力和范围,,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共享资源的目标。

科教引领,信息支撑

在保持草原城市生态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有力支持。构建立体、完善、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可以大大缩短草原城市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实现远程教育教学、远程医疗......让草原人民共享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使得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草原深处、湖畔旁边、森林、沙漠之中的各民族人民,都可以与中国乃至世界紧密相联,共同发展。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蒙古族人民从古至今都有保护自然崇尚自然的习惯,比如蒙古包以及生活工具都是就地取材,易拆易装,没有建筑垃圾;游牧的生活方式是朴素的生态和持续发展理念。草原城市的建设更应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为前提,使自然生态和城市建设更加紧密结合:草原城市的绿地不仅仅数量上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城市,绿地的规模也要结合城市功能需求进行系统研究,使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城市自我净化的功能;城市建设材料尽量选择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等......真正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草原城市。

内部深挖,塑造特色

在合理控制草原城市规模的前提下,协调整理城市内部现有的建设用地,根据未来发展要求,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并加以利用,集约使用现有资源,提高单位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的融入规划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立体体现现代草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展示每个草原城市自身的唯一性,走一条深挖自身内部资源、避免盲目扩大的特色草原城市建设之路。

结语

当前,内蒙古社会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草原城市的建设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学会运用草原文化智慧,依托独特的区域特征和草原文化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草原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解决好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不断增强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建造具有草原人文特色、悠久历史文化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草原之城。

作者 王致明,中外园林北京设计分公司,项目负责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


  • 上一个项目: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及变迁

  • 下一个项目: 蒙 元 建 筑 四 大 风 格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8769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