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及变迁
 
  

项目编号:
471044015
项目名称: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及变迁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及变迁

王卓男 内蒙古工业大学 副教授

摘要: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从明代中后期蒙古地区板升的出现到俺答汗兴建的半农半牧的归化城,从清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的军事商业重镇,再到民国时期归化、绥远、火车站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归化绥远"两城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呼和浩特市,系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塞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可追溯到明朝隆庆年(1572年)阿拉坦汗所建立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归化城便是呼和浩特最早的城池,后因军事的需要,在归化城东北2。5公里处建立绥远城(呼和浩特市新城)。解放前呼和浩特市被称为"归绥市",它是归化城与绥远城的合称,1954年蒙绥合并,撤消了原绥远省建制归绥市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青色的城市"的意思。

一、呼和浩特城市形成

秦始皇13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36郡,今呼和浩特(含土、托、郊)归云中郡,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衬。唐宝历元年(825-826年) 因元和七年东受降城被水淹,故迁城于烽南(今托克托县城关镇北)[1]。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阿拉坦汗鉴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决定兴建一所新的城市。经过各族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该城基本建成。应阿拉坦汗之邀,明朝赐名为"归化",蒙古语称之为呼和浩特,明朝译写为"库库和屯"[1]。

归化城的城池建设,主体仿照元大都的建城模式,可称之为典型的府城。归化城城西百米为扎达盖河,城池的规模不大,呈正方形,每边长约为300米,城周2里许,城墙高两丈四尺,八座楼亭,其中包括四个角楼,东西望楼及南北城门楼,但无瓮城。(如图1-1)

随着归化城地区耕种政策的放宽,与明朝政府互市贸易的展开,该地区的经济、人口数量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康熙三十年(1691-1692年)清廷命重修归化城,扩其东、南、西3面。四周各有城门,城中央有鼓楼,城门外,城之有瓮城,城之南门外为闹市,城之北门外为牧场。清乾隆四年(1739-1740年)六月,新城竣工,城周长9里13步,城墙高2丈9尺5寸,顶阔2丈5尺,底阔4丈。有东、西、南、北四门。其上各建一城楼,四门外各筑翁城,城四角均有箭楼一座,城外环以护城河。乾隆帝赐名"绥远"(绥靖远人),俗称"新城"。(归化城俗称"旧城"。)并赐东门"承恩"、南门"归化"、西门"柔远"、北门"建武"[1]。绥远城背依青山,面临黑河,周边水草丰美,与归化城成犄角之势,素有"北国锁钥"之称。(如图1-2)

1924年(民国13年)归绥县旧城归化城城墙被拆除,同时拆除了东、西南3个城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拆除兴建新城,现仅存将军衙署及东北部城墙。残墙长671米,高6。4米,顶宽8。3米,底宽11米余,巍然如故。

二、绥远城的兴建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成的影响

归化城早在清康熙二十七年以前就已经发展得相当繁华,这在清张鹏翮的《奉使俄罗斯行程录》及钱良择的《出塞纪略》中均有叙述[2]。康熙中期随清廷对漠西卫拉特准噶尔蒙古部战争兴盛起来的"旅蒙贸易",带动了归化城进一步发展,在清廷鼓励、保护的政策下归化城很快成为"旅蒙贸易"的货物囤积地。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定《恰克图条约》后,"旅蒙贸易"的商品范围、贸易额进一步扩大,使得位于商路上的归化城逐步发展成西北商业重镇[3]。归化城经济的繁荣及清庭"崇教固边"策略的实施,除了让围绕召庙的城南地区兴旺起来,城北、城西以及城东也得以迅速发展。在清乾隆二年(1737)年绥远城建城之前,城区是以归化城为单一核心向周围扩展。绥远城的兴建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中两城并置空间上各自独立发展的城市格局。

从呼和浩特市区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区内的南北干道(例如昭乌达路与哲里木路)的朝向非正南正北,而是正南偏东。在《军机处录副奏折》正红旗满洲副都统瞻岱奏报绥远城城址选定一事的奏折。奏折中提到的"壬山丙向",即绥远城坐壬方位,朝向丙方位,在风水中的"壬山丙向"即指正南偏东。绥远城建城时所取的正南偏东对呼和浩特城市干道朝向影响很大,后期呼和浩特规划的主要南北道路都延续了这一方位,城市东西向主干道由于与南北向干道垂直也同样受此影响[4]。

绥远城位于归化城的东北五里,城区功能性质的差异及空间上的距离形成了两城并置,各自发展的城市格局。这种城市格局一直持续到民国二年(1913)绥远特别行政区设立,同年归化和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5]。为了便于新旧两城联系,时任绥远将军的北洋军人张治曾将原绕道姑子板村的路基南移取直,在新城西门到旧城北门之间开辟一条马路(现今中山路的前身)[6]。这条马路在经民国十八年(1929)及二十六年(1937)日伪时期的逐步完善为新旧两城最终融为一体打下了基础。由于绥远城位于归化城位置的东北方向,导致连接两城的中山路沿东北、西南向倾斜,随着城区依两城各自向内部扩展,城市横向(东西向)轴线(现今新华大街)与这一倾斜道路(中山路)相交产生了夹角,使得城市用地在平面上出现了大的三角地块(内蒙古博物馆旧址处),三角地块在市区中心的出现构成了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重要特征。

作为军事驻防的绥远城,到了清末由盛至衰,几经变革,直到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该城基本城市布局型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解放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绥远城内的道路才开始拓宽,并逐渐向外延展。由绥远城内东西向大街扩建起来的新华大街,东连新华东街及机场高速路,西接新华西街(钢铁大街),构成了呼和浩特市区道路的横向(东西向)轴线[6],对市区内道路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横向轴线为依据,向南分别修建了乌兰察布东街及西街、大学东街及西街、鄂尔多斯大街、南二环路;向北依次是北垣东街及西街、海拉尔大街、爱民街、成吉思汗大街、北二环路。市区的纵向轴线(南北向)虽不以绥远城内的南北大街(昭乌达路与哲里木路)为轴线(是以锡林郭勒南北路为轴),但这条贯穿绥远城的南北向道路在城市确定南北干道间距上仍起到了基本定位作用,以此道路向东分别为兴安南路及北路、东影南路及北路、展览馆东路、丰州路、东二环路;向西为锡林郭勒南路及北路、通道街南北路及大南街大北街、巴彦淖尔南北路、西二环路。

民国八年(1919)八月张绥铁路第二次复工,从丰镇向归绥方向延展[7]。当时就火车站在归化绥远城的建设位置选择有三:一是放在大青山下坝口子附近,这是满清时期沙俄想在我国西北筑路勘测的路线,但因离新旧市区位置都比较远被否定;二是经过新城南门(昭乌达路与乌兰察布西街交汇处)到旧城南茶坊设站,但因"所过之处,农田熟地居多,谷物丰盛,地亩索价昂贵,又有桥梁一座,跨度较大",考虑到按此线路铺轨投资过多因而放弃;最后依据绥远城区位置,选定铁路轨道从绥远城北通过,车站建在绥远城西北方向的小村庄梁家沙梁(现今火车站位置),民国十年(1921)京绥铁路正式通车[8]。随着火车站附近居住区、生活设施、企业及商业网点的陆续出现,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过程中的归化城、绥远城、火车站三足鼎立城市格局形成。

城市的兴建、发展、衰败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从明代中后期蒙古地区板升的出现到俺答汗兴建的半农半牧的归化城,从清归化、绥远两城并置的军事商业重镇,再到民国时期归化、绥远、火车站三足鼎立城市格局,每一时期的城市形态变化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有关"归化绥远"两城历史资料,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力图还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呼和

浩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邢野,王慧琴.呼和浩特千年大事.

[2] 金启子宗,佟靖仁.呼和浩特的兴建和发展[J].呼和浩特史料第一集,1983,215.

[3] 成崇德.清代蒙古开发[J].中华文史网.

[4] 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0984-007,微缩号069-0032) [M].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 呼和浩特地名志编委会[M].呼和浩特地名志.1985.10.

[6] 呼和浩特公路交通史志编委会[M].呼和浩特交通志.人民出版社,1997.98-102.

[7] 谭权.归绥火车站通车前后的情况[A].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1984年.347页

[8] 邢野.内蒙古轶闻旧事通识[M].内蒙古民族出版社,2006.267.

附录:

归绥县区位图(1934年)

现今呼和浩特市地图

作者:王卓男

工作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职称:副教授

职务:副院长

联系地址: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010051

电子信箱:china66@yahoo.com

联系电话:13514711388


  • 上一个项目: 试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 下一个项目: 草原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初探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2499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