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敖包和蒙古包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发展
 
  

项目编号:
471044014
项目名称:
敖包和蒙古包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发展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敖包和蒙古包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发展

满都麦

距今四千年左右,栖息于蒙古高原上的原始初民,开始养殖某些野生动物驯服为家畜,由原始狩猎经济转化为畜牧业经济。与此同时,以蒙古源流匈奴为首的部族,率先跃上了马背,使人类智慧与骏马的速度和力量实现了默契配合,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这一历史性的飞跃发展,使北方民族开始彼此拉近了空间,拓展了胸怀草原的视野。

这时,草原上出现了最初的两种建筑物,既固定性的宗教活动场所--祭坛敖包,以及随着游牧搬迁的移动性住宅--蒙古包。在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这种建筑文化循序渐进、源远流长。由于文化寓意和宗教理念的一致性,这两种建筑物的造型款式,自诞生那天开始就像孪生姐妹,拥有极其相似的共同特征。随之漫长的历史变迁,草原上仅有的这两种建筑物的造型结构与文化内涵,不断地得以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共性特点。敖包与蒙古包从当初的圆柱体结构造型状态,直至发展成为穹庐式造型结构,同样都是极力模拟大自然形态的产物。而且令现代人惊叹不已的是,从古至今,这种由草原游牧文明孕育而生的建筑文化理念,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建筑文化领域。那么,这种文化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为了阐明这一文化现象,需要从敖包和蒙古包建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以及马背游牧民族持之以恒崇尚自然的宗教文化说起。

北方民族从原始狩猎时代开始,转变为规模化的游牧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更迭。使畜牧业经济文化的优势,促使北方民族不断兴旺发达,并在历史舞台上能够频繁崛起,成雄霸世的主要原因有两大因素。其一是,以牧为生的北方马背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艰苦的生存环境下,充分认识和全面掌握了所处高原地域的自然属性:气候寒冷、降雨量少、覆盖地表的有机土层非常瘠薄,自然形成一公分厚的有机土壤,需要长达百十多年的光合过程。所以,原生态生物链异常敏感而又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自我修复能力极差,裸露的沙层随之风蚀,必将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沦为荒漠沙化。

于是他们很早就充分意识到,在这种脆弱而微妙的生态环境中,要想使得畜牧业经济永续发展,唯有采取频繁倒场游牧的措施,来合理利用广袤的天然草场,不仅能够保持植被避免过分践踏,使牧人才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富庶美好的生存空间。正是这种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局限性,使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古就产生了强烈的生态意识。为了呵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水草而游牧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而且祖祖辈辈一年四季顶风冒雪、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一如既往地坚持游牧生存。正是这种经济模式和与生俱来心理范式,使马背民族具有远见卓识、胸襟开阔、气质豁达,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面对大自然的审美道德观。

其次,是那由来已久的崇尚自然、敬畏生灵、顺应自然、善待自然的宗教(起源为萨满教,后来演变为蒙古博教)信仰,自始至终引领着整个游牧社会走向生态道德文明,铸就了博大精深、灿烂于世的草原文化。在人类步入早期文明时期,世界各地著多部族没什么区别,普遍信奉敬畏自然的原始萨满教。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相继出现了基督、耶稣、天主、佛教、回教、儒教等宗旨教义各异的几大教派。实际上,祖先教派都是从原始萨满教大本营中脱颖而出,除了不同程度保留了"母体基因"某些元素之外,与母本萨满教相比,他们各个都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唯独蒙古高原上以蒙古利亚种族为主流的诸多游牧部族,始终没有背弃传承已久的萨满教信仰。由他们恪守的原始古老的宗教信仰,并非是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其宗教信奉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直至升华成为宗旨独特、仪轨别致、体系完整、极具草原民族文化特色的蒙古博教。

由原始萨满教演变形成的蒙古博教属于泛神论者,他们认为:世上万物都是使命各异的生灵,使具有智慧的万物生灵各司其职、有机配合、齐心协力实现长生天旨意,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如此这般立体式概念的宇宙生态观,是蒙古博教唯有的核心宗旨,便诚惶诚恐地崇尚大自然--信奉长生天。

蒙古博教把无始无终、浩瀚无际的长生天划分为使命不一、神能各异的99重天,是由有名有传的55重父天(也称之为白天)和44重母天(也称为黑天)组合而成。其中还有神能出众,具有左右众天习性的13 阿塔腾格里(妒忌之天)。而且99重长生天是以上、中、下三维天体(通常称之为,天父、地母、生灵三界)空间存在。如此,由众天尊组合而成的长生天固有"威猛无穷之神力",她不仅拥有护佑万物生灵繁衍生息、绚丽多姿的恩惠;而且也具备惩罚人类、毁灭世界的本能。如此这般神奇奥妙的长生天学说包罗万象,尤其是对宇宙万物与人类生存的生态关系,有独到精辟的解读。其教义之经典:世上的万物(包括所有静态和动态物种)都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其灵魂永世不灭,并以相互敬畏、相互依赖、默契配合生存的形式,来维系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

蒙古博教传承与弘扬这种崇尚自然、敬畏生灵、亲近自然的宗教文化载体,便是那些遍布于草原每个角落,历经千古沧桑的敖包群落。各地的萨满大师发动草原民众,通过每年一度(或年内数次)隆重祭祀敖包的方式,来实践对大自然忠贞不渝的敬畏和坚定不疑的信仰,来凝聚人心,发扬光大顺应自然生存的法则。

在藏传佛教取代草原本土博教之前,草原上的敖包祭祀活动,一直由敖包文化创始者--神明通灵的博教大师来完成。身着教服的大师出场后,一边古腔古调地吟诵感化天地的经咒,一边鸣鼓跳跃施展震撼各方神灵的法术,首先予以驱散弥漫于人间的邪恶晦气,召唤惠泽草原大地的阳光雨露。然后进入高潮,上苍神灵附体之时,施展法术的大师陷入迷惘狂妄状态,开始与长生天诸尊进行对话,禀报人间疾苦、奏请众生所望、祈求万物生灵逍遥自在。

由来已久的如此借助敖包"神灵"之神性,来奏请苍天的祭祀情景神乎其神,往往是当下就会雷鸣闪电、倾盆大雨,或者是敖包上空光环闪烁、祥运笼罩,使所有在场的牧民大众如梦如幻,对于神通广大的大师敬佩不已。此时此刻,前来参拜敖包的所有信徒通过虔诚膜拜,与天地万物神灵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之际,更加由衷仰慕大自然、敬畏生命世界,使人人都把游牧生存的经济模式看做是呵护绿色植被、和谐生态环境、能够让子孙万代天长地久,而义不容辞的天职。

如此这般承负深邃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的敖包,是万物生灵的守护神,是草原富饶美丽、绚丽多姿之魂魄,在草原上最早出现的固定性建筑物--敖包,是游牧民族崇拜的图腾。在上古时期,由于游牧经济的独特性和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局限性,草原上根本就不需要其它任何固定性建筑物。只有这般承载游牧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的敖包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游牧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的不断发展,使草原上的敖包与蒙古包建筑的造型结构,也在循序渐进得以不断的改进、充实和完善。且根据马背游牧民族日趋丰富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赋予敖包图腾的文化使命和寄情寓意,也渐趋缤纷多姿。

由于,蒙古民族赖以自然空间游牧生存,加之根深蒂固的宇宙生态观理念之约束,认为苍天与大地都是圆形结构,其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以及创意意识,始终围绕着穹庐形态和圆形模式,加以生态道德来统筹思考。当历史发展到了蒙元时期,判若孪生同胞的敖包与蒙古包建筑,业已升华到了极致。步入这一历史时期,敖包的造型结构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使命寓意,全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远古时期陆续形成的那些圆锥体造型的敖包,曾经限于敬畏生灵、祭拜祖先、祈求安泰,使命比较单纯。从此开始形成的敖包建筑,不仅是从造型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所承负的崇尚自然、敬畏生灵、和谐世界的宇宙生态观文化使命也更加深广多元。

自远古以来,草原上的敖包建筑为什么普遍都是圆锥体造型?这与其宗教理念密不可分。博教之先驱萨满教从远古时代开始认为:无始无终的长生天是以穹庐式结构存在的,栖居于广袤圆形大地上的万物生灵,是由四面八方三维空间的诸尊来护佑。于是,为了避免偏向某一方天尊而面面俱到,所修建的每座敖包同样都是圆锥体造型,这种宗教文化理念由来已久。然而,随着蒙古博教文化不断的发展与升华,对古老的敖包建筑予以了前所未有的翻新。从蒙元时期开始,为了更加淋漓尽致地充分体现崇尚自然的宇宙生态观,规范化的正宗敖包建筑普遍为"三阶式"螺旋形造型。并且为了凸现对99重天体中神通广大的13阿塔腾里的敬畏,这类正宗规范的敖包建筑,普遍由13(1大12小)座敖包为一体结构。在草原各地这种13座为一体的正宗敖包的形态布局结构各异。有崇拜太阳神"⊙"造型,1大敖包剧中,其余12小敖包围绕在光环线上;有1大敖包剧中,12小对称分布于"十"字架上;也有一条龙造型,"一"字排列的13敖包。

与此同时,马背民族逐水草游牧而居住的移动性蒙古包的造型结构,也和固定性敖包建筑同步与时俱进,随着游牧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的发展,古老的蒙古包也被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得以升华。由远古时期森林中圆锥体结构的窝棚,逐步演变成为穹窿式结构毡帐,直至升华成人类世界独一无二的移动性住宅--蒙古包。

如此升华为极致的蒙古包建筑,可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顶端的陶脑(天窗)便使活灵活现模拟了太阳造型。圆形陶脑的"十"字形主体框架,分别标志着东西南北方位。剧蒙古包中央上方的陶脑,不仅是采光通风的天窗,也是时刻保持与长生天沟通心灵的通道;以伞状结构支撑天窗的乌尼(椽杆儿),便是模拟太阳光芒四射的光线,征兆全家老少每时每刻都被阳光沐浴;圆形结构的哈纳(墙壁)预示着茂密森林,其菱形网络结构的哈纳孔,构成了精美的吉祥图案,使居住者永远被安详环绕;而且哈纳外壁拥有间距匀称的三道围拢白色毡壁的黑色鬃毛缆绳,犹如"三阶式"敖包那般,昭示穹窿式天体以三维空间形成,使室内牧户永远被四面八方诸天尊光顾恩惠。

富有深刻游牧文化内涵的蒙古包建筑,实属人与大自然完美和谐的精辟缩影,它不仅是随意移动的理想住宅,更是展示草原游牧文明优秀文化的载体。牧人待在屋里根据天窗的"十"字形框架,不仅能够准确地辨别方位,并且以天窗照射进来的阳光的移动部位,得知具体的时辰。这种结构巧妙、用材极少、居住舒适、雍容典雅、符合环保、搭建容易、拆卸方便、搬运轻便,适合随同游牧迁移的蒙古包,是极致科学性的建筑。其煮饭与取暖始终用牛羊粪为染料,是极其环保低碳消耗。而且蒙古包住宅具有受风阻力最小、抗震功能无与伦比、安全系数极高的优越性,是古今中外任何高档豪宅,都无法与此相提并论。正如源远流长的蒙古族长调、呼麦和马头琴,以其天籁般奇妙的韵律震撼人类世界那样,草原上的敖包和蒙古包建筑,同样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经典,是由游牧文明孕育而生的瑰宝。

其实,古老的祭祀平台--敖包文化,在欧亚大陆各个角落都有遗存的痕迹,说明它是属于人类步入初级文明时期共同拥有的文化现象。后来,随着世界性几大教派的相继形成,将这一原始文化以其它形式所替代,或者是完全遗弃而已。然而,当人类历史发展到十三世纪时,成吉思汗却仰仗蒙古博教"威猛无穷之神力",以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实现了欧亚大陆的空前大统一,拉近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距离。使得崇尚自然、赋予神力的精神载体--敖包文化,以及随行移动的毡帐(蒙古包)文化,以其神秘莫测的现象走进了世人的视野。之后,随着四大汗国的形成,将博大精深的游牧文明贯穿于欧亚大陆每个角落,使东西方文化实现了空前的大交流与大融合。

故此,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自然而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因素。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在欧罗巴和亚细亚地区到普遍存在,而且在美洲和大洋洲也到处可见。世界性普遍流行的那些穹庐顶式古典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敖包与蒙古包的文化元素。据内蒙古文物处王大方说:在土耳其考察文物时,土耳其著名建筑学家,伊斯坦布尔大学建筑学院的萨尼教授介绍:"由于古代蒙古伊尔汗国在伊朗建都,其文化对土耳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土耳其清真寺的穹庐式建筑中,可以看到蒙古人对植物和动物的描绘。这种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只在古代蒙古时期出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本土文化象征了。"很显然,林立于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建筑,与蒙古民族崇尚自然的敖包造型如出一辙。

然而,远隔重洋的美利坚合众国首府白宫的造型极为典型,它既是完美体现了崇尚三维天体的蒙古包造型,也充分显现了"三阶式"结构的敖包形态,这绝不是什么巧合。另外,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是蒙窝儿汗国(1631)时期的建筑,其室内造型完全模拟了蒙古包结构,中央圆顶(陶脑)离地面62米高,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除此,在世界各地现存众多古塔或塔式建筑,大部分都是体现三维天体或者凸现十三阿塔腾格里理念的产物;甚至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罗马的露天剧院......等诸多建筑物,当初其设计理念,显然是源于草原萨满教(或后续的博教)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景仰自然的宇宙生态观文化。世界各国的天文台建筑,特别是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和美国的几大天文台建筑风格,无法否认与蒙古包和敖包文化无关。尤其是在我国大江南北,似乎完全出自蒙古博教理念的古代建筑物比比皆是。比如: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场所--北京天坦,完全属于蒙古博教文化产物,是按照蒙元时期规范化的敖包造型精致化的建筑;以及在古都西安、洛阳、沈阳......诸多城市遗存的古建筑;近年来,在我国境内陆续发现的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穹庐式空间造型,以及陵墓上端的享堂建筑形态,毫无疑问,是来源于草原蒙古博教或早期萨满教理念的文化现象。

正如西方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领域,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科技、战争、商业、建筑、文化以及宗教,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影响"。这种权威性的论断说明,凡是优秀文化均属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恰恰印证了草原游牧文明之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无穷魅力,经久不衰,在全面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1


  • 上一个项目: 额尔古纳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及城市雕塑规划方案立项研究报告

  • 下一个项目: 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理念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9564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