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传承.保护.发展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网站设计 繁體中文  

Loading...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项目列表
世博会.内蒙古专题
《成吉思汗》电视连续剧
《传承》电子版
百家论坛
中国首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二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三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八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九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一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四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中国第十六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北方游牧民族》专栏
仕奇文化园
大型草原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金色胡杨)》
蒙古马文化
呼伦贝尔旅游文化
游牧居住
民族服饰
盘点矗立在世界各地的成吉思汗雕像
呼和浩特市旅游及周边
内蒙古各地名含义
阿尔山摄影作品展
草原牧猎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尔山旅游景点
电影《海林都》
草原书屋—《传承》杂志
     项目搜索
 
 
 
     项 目 展 示  
 您现在的位置 >> 所有项目 >> 百家论坛 >> 中国第七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 >> 论 文 >>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项目编号:
471044012
项目名称: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项目备注:
 
    项 目 说 明

概述蒙古族建筑文化

包昌德

关键词: 蒙古族建筑文化 概念 形成 发展趋势 意义

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北方八省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州县刮起了强劲的建筑与装饰的蒙古风,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蒙古族文化风格的建筑物、街道和景区,蒙古族建筑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但因对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的概念漠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或厚此薄彼,或以偏概全,使得这一文化不能全面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纵观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和自己近二十年的实践体会提出了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这一概念,试图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并对相关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望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指正。

一、蒙古族建筑文化

什么叫蒙古族建筑?

具有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建筑称之谓蒙古族建筑。

那么,什么叫蒙古族建筑文化呢?

在建筑领域内以穹庐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具备了广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基本要素,并自成体系,形成游牧民族特有的建筑文化形态,就叫做蒙古族建筑文化。

大家知道"建筑"的定义是:"结合物质技术与施工手段,设计与建造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建筑物",在我们这里"建筑"是共性,文化是"个性","建筑"这一共性上附着于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这一建筑便有了这一文化趋向,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内涵、审美和功能需求建造的建筑,就有了这一文化趋向。其中建筑是用立体的视觉语言展现的,文化特征也必须是立体的视觉语言、建筑形态有机的与建筑融为一体,才能称其为这一建筑。

对"蒙古族建筑"的定义,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两个层次理解。"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征"中首先包含着狭义的蒙古包式穹庐结

构为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包含着广义的其它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的其它造型形态,也就是说不管造型采用了什么样的形状,只要注入了鲜明蒙古族文化特征,如:建筑群体规划、建筑物的形体构成,平面布局,立面形成、结构方式、内外空间利用以及装修色彩等诸多方面的表现,只要是注入和体现了蒙古文化元素,那就是蒙古族建筑。

这样定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它涵盖了蒙古包式穹庐特征的传统建筑。

其次,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水平和审美点上,蒙古族建筑文化也毫不例外,我们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另外,蒙古族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很强的生命力,它能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和接纳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完全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个人的喜好、审美的区别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出蒙古族建筑文化五彩缤纷的建筑世界。

我们给"蒙古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下定义,是因为这一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与其它国内外公认的如:欧式、中式、日式等建筑文化一样,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等普遍意义,有必要明确提出"蒙古式建筑"、"蒙古族建筑文化"这一概念,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还其建筑史上的应有地位,共同深入研究,弘扬和发展下去,为振兴中华传统建筑文明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广泛性是指:游牧文明,是人类生成发展的重要文明之一,它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内涵广泛。代表性是指蒙古族集游牧文化之大成,曾建立过世界最大的蒙古帝国,影响了世界,发展了自己。所以说,蒙古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缩影与代表。另外,由于游牧文明形成的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的认识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审美情趣等都与其它文明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它的建筑形态、理念同样具有不同的独特性。

二、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形成

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一块,必然与其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只有与诸联系--即客观发展规律相适应,才能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蒙古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在发展继承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大量吸收了亚欧以及中原诸民族文化,把草原文化推向历史的辉煌顶峰,创造了与自然环境和客观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我们所珍视的蒙古文化。作为蒙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建筑文化,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游牧民族先民的居室何时从二三十根树干做支架,先后以桦树皮、兽皮等作为覆盖,用来御寒庶日、避风防雨的圆锥体过度到穹庐式蒙古包,史无记载,无从考证。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草原文明波及亚欧,与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使世界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也使蒙古族建筑文化异彩放光。无论是蒙古帝国,还是日益城市化的元代,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开始出现了穹庐式结构与土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其建筑气势之恢弘、工艺之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当时,蒙古包仍然是蒙古人主要居所。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了大型宫帐"斡耳朵",成吉思汗时期建立了四大斡耳朵,作为大汗和皇妃的居所,窝阔台汗继位后,也在他夏营地的山林里修建了一座可容一两千人的"斡耳朵",并配建了一些宫殿,使之成为一组固定的建筑群,用来举行"珠玛宴"等重大庆典活动。到了忽必烈时代,所修建的元上都、元大都等都城建设都是集北方诸民族之大成,融蒙汉文化为一体,在城市布局中既体现了中原王朝建都之"中轴线"理念,又展示了草原文化开放,自由与流动性的特点;在宫殿等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中,使穹庐结构与中原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蒙古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然而这种以"穹庐结构"为特征的建筑风格所及欧亚大陆,如波斯、伊拉克、印度、钦察草原和俄罗斯等,都留下了至今尚存的蒙古文化特征的宫殿和宗教建筑。从蒙元时代经过明清两朝至今8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穹庐结构"为特征的特色鲜明、包容多元文化的建筑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把北京城作为一个例子,经过元明清所建造的北京城,从宫殿到寺庙诸多建筑物都打上了蒙元时代建筑风格的烙印。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天坛。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国泰民安的场所。笔者认为,天坛这个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是典型穹庐结构和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学说的完美结合,是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典型造型。我们再看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园。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也是穹庐式结构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极具蒙古文化特征的建筑。

三、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这样做个比喻,游牧文化是肥沃的大地,那么,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文化就是一片森林,而森林中一种珍贵的树种便是蒙古族建筑文化,它以游牧文明蒙古族文化为深厚的内在底蕴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呼吸者四面八方霜雪雨的新鲜空气,一路走来。现在它将何去何从?有人说,它将伴随着二十一世纪,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有人说,它已完成了往日的辉煌,不再适应现代的时尚了。对此我不想妄加评说,只是就蒙古族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共同商榷。

首先,我认为作为人类建筑文明瑰宝之一的蒙古族建筑文化不会消失的,反而以其独特魅力,与现代建筑艺术共创未来。

下面简约阐述一下蒙古族建筑文化发展趋势:

第一, 根据传统思维理念传承发展。

蒙古族建筑文化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是抢救、挖掘、传承、弘扬这一文化。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日益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千篇一律、千孔一面、拥挤不堪的城市化趋势令人深感不安,从而更使人们产生了追求原生态接近大自然的强烈需求。再加上蒙古族传统思维理念指导下的建筑文化尤其与自然和谐、追求环保、天人合一等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内涵。所以,根据传统思维的传承深化发展有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并需要高度重视和加以推进。

第二, 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创新发展。

任何事物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蒙古族建筑文化也不能例外,更应随着高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工艺的革新,审美情趣的变化,功能需求的完善,蒙古族建筑也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发展。

第三, 与国内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发展。

第三条,蒙古族建筑文化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于诸多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各地文化彼此都打上了不可分割的烙印,所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

第四, 与世界建筑文化接轨,深化发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植根于草原文化沃土的蒙古族建筑文化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吸纳先进文化,不断晚上自己丰富世界建筑文化产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的、优秀的、就是世界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和认识,望各位学者不吝赐教、共同探讨,推动蒙古族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古民族毡庐文化》主编刘兆和,2008年1月上海出版社

(2)、《论民族文化主权》作者鲍宗豪,上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2002年10月14日

(3)、《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4)、《城市文化建设》注重文脉传承、避免千城一面,作者董恒宇,2008年3月13日,北方新报

(5)、《论草原文化的现代意义》作者陈光林,2005年7月14日光明日报

(6)、《民族文化与民族问题》新华文摘2000年12期

(7)、《走进元上都》、《锡林郭勒草原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8)、文化产业振兴:内蒙古西部城市"亮剑"2009年10月22日内蒙古日报

(9)、辞海(上海版)

(10)、部分图片由【法】勒内 格鲁塞著作《草原帝国》(重庆出版)

(11)、部分图片由联结欧亚大陆的桥梁土耳其(世界知识出版社)

1


  • 上一个项目: 蒙古游牧文明的城市和建筑体系的特质

  • 下一个项目: 现 代 蒙 元 建 筑
  • 返回上级
  • 点击数:11027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关闭
    版权所有 2011-2016  内蒙古仕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www.shiqi.group
    垂询热线:0471-5920594 技术支持:0471-5920480
    公司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水上北街8号 蒙ICP备2000197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