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额尔登挂:鄂伦春赞达仁最具代表性的传人


    
      额尔登挂:鄂伦春赞达仁最具代表性的传人
    张红杰/文   
    走近额尔登挂老人,纯粹是缘于对鄂伦春民族独特历史文化的钟爱。但是当我和老人谈起民族文化传承这样重大的话题时,她却以她独有的方式让我对这个沉重的话题有了别样的理解。
    2月23日,我见到了在鄂伦春族当中享有很高威望的额尔登挂。这位80岁的老人只要放开歌喉,赞达仁就会一首接一首地唱个不停;只要拿起针线,不消一刻工夫,各种动物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只要乐曲响起,她就能和着节拍,将《熊舞》、《树鸡舞》这样经典的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跳得出神入化,她甚至现在还能把五六岁时母亲讲给她的故事一字不差地讲述出来,还能拿起单面鼓和槌,跳起激昂的萨满舞......我眼前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鄂伦春族猎民
    ,而是一个从小失去双亲,被猎民养大,接受了良好现代教育,并在多个行政单位里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了不起的老人。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不管做什么,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鄂伦春猎民的后代,不管她走到哪里,就把歌舞带到哪里,退休在家还手把手地教起徒弟们刺绣,想把自己一身的"好武艺"传承下去。我分明看到岁月的流逝,坎坷的经历,反而使老人变得更加豁达、更加慈祥,也更加睿智。
    额尔登挂的人生经历很难很苦,可她从来不抱怨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悲欢离合,对于她,对于她的民族--鄂伦春人来说似乎根本就没必要计较。只要发生了,就应该去面对。她充满希望地养育着孩子们,她也乐观地从艰难中走过来。
    一名孤儿的传奇成长经历(小标题)
    1932年她出生在内蒙古喜桂图旗一个贫苦的猎民家庭,在自己七八岁时父母亲就相继去世了。鄂伦春族有一个规矩,不丢掉女人和孩子。不管是谁家的女人和孩子失去了亲人,就由族人和亲属们照管。鄂尔登桂虽然没有了双亲,但是她一样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她回忆说,八岁时她就拿起针线,和其他女孩子们一起被集中起来,集体和长辈们学针线活儿。她说当时如果谁家的姑娘不会做针线,人家会冲着她竖起小拇指吐唾液,那是鄙视看不起的意思。额尔登挂聪慧机敏,十二三岁时就能独立完成一些绣品了,只要长辈们说出大致的样子,她很快就能绣出来。就这样,随着年龄增大,她参与的家务活越来越多。她学会了做饭、烧茶、晾肉干、采集和晾晒野菜、野果等等。她还从长辈们那儿学会了熟皮子、裁剪、搓线,做"考霍落"(手套)、"奇哈密"(靴子)、"苏恩"(皮袍),甚至是男孩子们擅长的骑马射箭,她也不落后。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有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头相传,所以鄂伦春族教育下一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靠民歌、舞蹈、讲故事等这些艺术形式一代一代传承。额尔登挂白天和长辈们学刺绣,晚上就学歌舞,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同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额尔登挂聪明好学,记忆力好得惊人,凭着自己过耳能留、过目不忘的天份和悟性,在日常耳濡目染口耳相传中,学习掌握了鄂伦春赞达仁的基本曲调和演唱规律及风格。她的赞达仁演唱,音色高吭纯正,音质清纯甜润,旋律跌宕起伏,变化自由。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可跟她学习民歌的曲云、白娟、白炎都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她被专家学者们公认为是鄂伦春民族中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赞达仁传人的杰出代表人物。她把传统的民歌归纳为以《萨满调》为代表的宗教歌曲系列;以《鄂呼兰、德呼兰》为代表的即兴类演唱音乐;以《重立格》、《回娘家》为代表的叙事类歌曲和《相亲》、《求婚歌》等为代表的婚庆类歌曲。
    要说现在还能讲故事的人,额尔登挂也是鄂伦春族当中数一数二的。她五岁时,妈妈给她讲过一首诗歌,现在她还能倒背如流。小时候听大人讲一两个小时的故事,听后让她讲,她能讲得一句都不错。如果说她脑子里装的故事,也差不多有一千零一个。2006年,在全国十佳魅力城市评比中,她以75岁的高龄,代表呼伦贝尔市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当她把鄂伦春这个人口较少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亿万观众时,人们折服于眼前这位神奇的老人,那一刻人们惊艳于她因为岁月深情雕刻而焕发出来的神采,鄂伦春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视野,进而使得人们对其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呼伦贝尔这块有着厚重历史美和文化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神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举使得呼伦贝尔获得了全国最具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奖。
    额尔登挂是幸运的,她虽然生在旧社会,但却赶上了新社会的好日子。长大后,她被送进了扎兰屯市师范学院青干班专业(中专)学习,1951年毕业后来到位于乌兰浩特的内蒙古军区卫生干部学校防疫助产专业学习。之后又在中央民族学院预科班学习并兼任图书管理员,1955年,任内蒙古民委办公室干事。1956年11月,任鄂伦春旗文化馆副馆长,之后又任旗妇联副主任、歌舞团副团长、托扎敏公社副乡长、商业局副局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在担任领导职务时,额尔登挂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鄂伦春猎民的后代。她走到哪里,就把赞达仁唱到哪里,同时也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的生产生活技能传到哪里。看到本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很落后,她非常着急,想着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过上好日子。在乡里当副乡长时,她曾像个男人一样赶着牛车往山上给猎民送粮食。她说我是猎民们养大的,能为自己本民族的人们服务,心里不觉得委屈。
    最大的愿望是用余生为本民族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小标题)
    1989年额尔登挂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到家里,她就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愿望了,那就是她要用余生为本民族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额尔登挂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孩子们都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没有时间跟她学习民族传统技艺。她为此曾经非常苦恼,想把自己一身好"武艺"传承下去,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后来她想通了,鄂伦春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笔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的民族传统文化由谁传承并不重要,而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她退休之后,曾有几名汉族妇女主动找上门来向她学习刺绣,她慷慨地将自己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交给她们。从拿针的姿势,到画图、配线,一样一样手把手地教。现在这些汉族徒弟,都成为刺绣的高手了,只要她画出样子,她的徒弟就能绣出让她非常满意的作品。退休以后,她已经做了五六套萨满服了。萨满服的制作非常繁琐,由神帽、神衣(短衣)、神裙、神裤等组成。在萨满神衣的双肩及袖子上面、披肩的下部等处,都坠满了各种象征图腾崇拜意识的饰物,一件萨满服要花费七八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目前,额尔登挂是唯一能做萨满服的人,而且她不但能做出来,还能将每一件饰物的寓意都讲得清清楚楚。她指着萨满服上的饰物对我讲:"圆圈的图案象征着炙热的太阳;三角形的图案象征着雄壮的高山。驯鹿头象征领袖、七色彩虹象征爱情、鹿角鹤爪象征青年才俊......"目前,她做的萨满服分别被北京历史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鄂伦春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收藏,同时她制作的桦树皮工艺品和手工缝制的皮革服装都非常受欢迎,一些收藏爱好者登上门来要收藏她的手工艺品。   
    在采访的过程中,她多次提到自己的孙子阿英英,看得出来,孙子是她最得意的门生。孙子在她的影响下,从小就学会了剪纸、做桦皮盒、压花,现在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工作。
    退休在家以后,额尔登挂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本民族文化传承上。她用独特深邃的思维挖掘探寻鄂伦春狩猎文化的真谛,她以顽强的精神自觉守护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丽。同时开拓视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集学术研究与勇敢实践于一身。在1990年拍摄的鄂伦春自治旗第一部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中,她被聘为民俗顾问,在剧中担任角色。剧中的《祝酒歌》是她亲自传授的。2005年,她的传人曲云、白娟、白焱"三姐妹"音乐演唱会在成吉思汗艺术节上获得成功,誉满呼伦贝尔草原。2007-2008年,她被呼伦贝尔市《少儿五彩合唱团》聘为民歌顾问,讲授鄂伦春赞达仁的演唱。先后赴北京、呼和浩特、天津、深圳等地演出,表演萨满歌舞,出访港、台等地区表演。
    一生当中,额尔登挂获奖无数,为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已年届八旬,额尔登桂跟我讲,她现在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出一本鄂伦春字典,她为此已经奋斗了三年,收集了很多资料,很多古老的鄂伦春语言都被她整理出来了。一个是她与一名叫王倾元的汉族老师共同合作翻译了一部《鄂伦春故事》。这个故事集由她口述,王倾元老师执笔。故事集有十多万字,收集了她所知道的所有鄂伦春故事,这些故事如果不整理出来,就会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出版鄂伦春字典和《鄂伦春故事》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额尔登挂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目前由于资金问题,她的心愿一直都没有实现。
    年届八旬的额尔登挂视力已经非常不好,即便这样,每天坐在家里,她还是愿意拿起针线,绣上一两个小时的刺绣。每当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她会唱起优美动听的赞达仁,悠远的歌声仿佛又把她带回了童年的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