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忽必烈在蒙古宗教和文化史中的历史使命


    
      忽必烈在蒙古宗教和文化史中的历史使命
    J宝力德巴特尔
    
    在蒙古历代大汗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两位大汗。一是圣祖成吉思汗,另一个则是其孙子忽必烈大汗。人尽管有着博大的智慧,然而其思想和行为中总是功过各半,也就是我们总是以比重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功与过,而在睿智和治国谋略方面卓越不凡的两位大汗当然也不在例外。但是,他们不仅在家庭和个人日常生活方面,而且对于当时的世界、人类和生灵的生存抉择,就领导才能和组织智慧,或者按现代说法的大智若愚而言,做出了非常合理的决策和成功的组合。忽必烈大汗继承了其伟大祖父的果敢、威武、智慧以及历练等优秀基因,并且通过其个人的思维、才华、博大和仁慈将祖父的这些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忽必烈大汗在蒙古历史上所完成的历史使命,学界一直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忽必烈将蒙古帝国的首都哈喇和林迁往汉地,遗弃了故土,因此进行指责甚至谩骂。但是:
    (1)细观当时的形势,忽必烈将都城迁往汉地之时,作为汉地文明之外的疆土和古老游牧部落移居至汉地边疆,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统领包括东方在内的庞大帝国。他始终没有忘记汉地与故土的历史渊源。另外,我们应当考虑忽必烈所建立的开平府和后来于1263年所建成的元上都。这里夏季凉爽,水草丰美,是绝佳的游牧之处,同时也是蒙古故土的南疆。正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尽管建立了大都,但是蒙古大汗们在仍然愿意到元上都避暑,且在此治理朝政。亲自感受这片草原清新空气,并因痛失这片草原而有感而发的脱欢帖木儿大汗的忏悔诗说明了元朝对元上都草原的钟爱和眷恋。诗中所描写的:"历代大汗的夏令营,元上都的金莲川,游牧徜徉时凉爽宜人的元上都城。那用珠宝装饰的八角佛塔啊......"诗句中不难看出直到元朝灭亡,蒙古人仍然没有丢掉关于元上都的记忆。
    忽必烈首次在此被推举为大汗,种种事情可以表明,这里事实上已经成为蒙元王朝的第二个首都。这一地带一直充当着蒙古故土,对汉地而言即草原游牧部落与定居民之间的交流桥梁。如院士策?珠格德尔先生所论:"忽必烈为了帝国利益而迁都,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地,而且是出于蒙古帝国大局利益而做出的考虑。他正因为是统领广阔汉地的大汗,才保障了帝国大汗的统治地位。蒙古帝国的政治之心因此而移至汉地,但是元朝诸汗并没有因此而接受汉族影响失去民族特色而汉化,相反一直保留了蒙古汗国礼仪、民俗和风土人情。"对此笔者是认同的。
    另外,让我们提出"如果忽必烈大汗保留帝国首都哈喇和林而统治汉地,其不良结果是什么"的假设来加以探讨。如果真是如此,根据帝国强盛时期中央集权的规律,当时拥有大约1亿人口的汉地居民中至少会有2-3百万人口聚居于以哈喇和林为中心的蒙古草原。而据学者们推测蒙古人口当时不足100万,显然蒙古人将面临同化的境地是毋庸置疑的。
    有些学者认为忽必烈篡夺了大汗之位,从而加以谴责。成吉思汗之所以宣布窝阔台为继承者是为了避免在自己去世后发生汗位之争而做出的远见卓识和公平起见的英明之举,但是后来的继承却与此夙愿背道而驰。因此,黄金家族内部所发生的异常尖锐的汗位争斗是史载可见的。即,1259年蒙哥汗因病去世后托雷的二子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所发生的汗位争斗。
    阿里不哥得到蒙哥汗去世的消息之后,遵照汗兄的旨令,利用自己留守故土和都城的优势,于1260年5-6月间召开忽里勒台,宣布登基。但是忽必烈得知阿里不哥要登基的消息后,从南方火速赶往开平府,于1260年5月6日也召开了"忽里勒台",也宣布自己为大汗。由此,1260年时期,蒙古帝国同时出现两位大汗。他们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流血冲突和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余,最终以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和依据来说明二人孰是孰非或谁才是真正的合法继承者。部分学者认为,阿里不哥留守故土,治理朝政应当即位,并且是合法地召开了忽里勒台而登基的。但是,当时能够参加忽里勒台,决定重大决策的具有影响的那颜、将领们正在随同蒙哥汗参加灭宋之战。他们却积极地推举了忽必烈。因此,很难说在哈喇和林和开平府举行的两个忽里勒台哪一个更具合法性。所以,在汗位争斗风行的中世纪时期,蒙古也不无例外,最终由实力和智慧者脱颖而出,登上了汗位。简而言之,忽必烈根据当时的"游戏规则",战胜了对方。
    忽必烈战胜兄弟阿里不哥之后,于1265年宣布是蒙古大汗,同时也是中原皇帝的合法继承者。
    忽必烈努力掌握了当时的知识和修养,运用知识文化治理朝政,革新了法律道德,从而以"彻辰汗"而闻名于史。忽必烈在位共34年,就其对江山社稷所进行的诸多种类,不乏史乘书载。关于元朝皇帝的威武形象,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进行了详细地记载。他在描述忽必烈大汗的形象时说:"他的个子适中,身材匀称,是位饱满健康的男子。红光满面犹如玫瑰,双眼智慧且乌黑发亮,鼻梁高而挺直",并就大汗的宫殿、汗国礼仪以及富贵派场进行了明确地记载。日本著名学者爱宕松男(OtagiMatsuo)认为:""应天命"为治理百姓而登上皇帝之位的中原帝王,不仅仅是百姓,甚至连自然也得一并统治"。能够统治自然的皇帝,其世代也应属于他个人。忽必烈汗即位后,立即将年号改为"中统"。这表明忽必烈汗已经拥有了"皇权至高"的中原独有思想。使用"中统"年号5年之后,改元"至元"。"这是阿里不哥之乱被镇压之后,表明汗国境内新秩序的确立",大汗的权力与自然和时代联系在一起进行了解释。由此可见,忽必烈大汗当时握有元朝内外至高无上的权力。
    关于忽必烈大汗的政治观点《十善白福史(以下简称《白史》)》中有明确记载。因为《白史》是忽必烈汗时期关于政教合一而制定的多个法令的汇编。忽必烈汗效仿印度和吐蕃大汗,以"政教平行"为宗旨,毅然决定将佛教定为蒙古帝国的国教。忽必烈汗在其《珍珠令》一书中表明了有关佛教方面的政策。所谓"政教合一"是指在宗教与政治之间确定和谐之道,进行双管齐下的管理。关于此《白史》中说:"无经之政,生灵涂炭;无君之政,社稷散乱"。也就是说,当时宣传"经书之政就是佛经和佛说。而凡人之政就是安康幸福的皇帝之政。人只有遵照佛的旨意和皇帝的朝政才能摆脱苦难得到幸福"的思想。为了进行合二为一的执政,忽必烈汗开始在元朝建立宗教和政治两种制度。两种制度在治理朝政时发挥了原则性的重要作用。为此,忽必烈汗开始宣传"治理人间朝政的四大基本政治首先由古印度马哈萨马地创立,此后由释迦革新,最后由成吉思汗在蒙古地区确立。只有将这四种政治全体平行,方能得到佛祖释迦和圣祖成吉思汗所创政教的真果"的言论。由此,广泛宣传佛教教义,深入影响民众思想的成为忽必烈执政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佛教在元朝得到了与政治同样的组织形式,享受特权,开始完成特殊的使命。最高宗教领袖为教义执行者、佛经真主国师,其地位达到了与皇帝相媲美的地步。这样佛教学说新的表现形式成为元朝社会、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何向人们宣扬佛教教义,从而达到身体力行的事情,成为元朝宗教的主要任务。佛教教义认为;"人生来只有控制怒、愚和色等三恶,方能脱离凡间苦海。人们远离红尘,进行修炼和禅坐,就会有抛弃十恶而修得十善之道的机会。此生的苦难与幸福皆与前世所早造之孽有关,来世的苦难与幸福,皆因此生的福孽。所以造福则享福,造孽则蒙难。只有按照佛经教义行善,方能脱离苦海"。统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忽必烈王朝正需要这种统一的意识形态。
    忽必烈认为,治理天下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康和幸福之道。他认为蒙古大汗就是苍天之命的,文武双全的可汗,所以应当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这是《白史》一书的主要思想。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千秋万代,忽必烈大汗曾下令宣布:"至高国教佛经真主国师、汗国及人间可汗皇帝、真经之政如同牢如盘结,大汗之政固若金汤"。研究忽必烈大汗政治观点的策?珠格德尔先生,记载了"忽必烈汗执政时期制定了执政者行为、纪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并且认为"国家应根据君主的三大作为,四大之本,六大典范,七大智慧,九大礼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其每一个内容显然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准的主要标准。忽必烈大汗国家二元、二合一的政治观点,不仅对蒙古,甚至对世界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被誉为"忽必烈彻辰汗",而这种美誉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对蒙古的宗教和文化史中所完成的历史使命。其中:
    1、蒙古的宗教中兴时期与忽必烈息息相关。大汗为了控制孔子学说的强大影响,从吐蕃引进佛教,开始奉行佛教为国教的政策。
    忽必烈于1260年即位旋即奉八思巴为国师。八思巴端坐于大汗龙椅边,扮演着帝师和汗国丞相的重要角色。从那时起,皇帝、皇后、那颜以及文武大臣们开始从八思巴国师处顶礼,纷纷皈依其门下。忽必烈汗时期,大约有十几名人被汗国赐予国师级重要职位。
    忽必烈大汗于1264年开设专管政教关系的部门,由八思巴国师管理。
    忽必烈汗于1264年在巡行上都之时所颁发的《珍珠令》中明确提出:"皈依佛民,宣扬教义的喇嘛们除了服务于蒙古大汗之外,不担负任何驿站和诸多苛捐杂税。严禁使者下榻佛教寺院,严禁使用和占用寺院领地内的水源和财产"。
    八思巴从小就在皇宫长大,所以熟知蒙古习俗和礼节。因此,他最懂得如何保障蒙古大汗的各项权益,投其所好。他从佛教教义的立场,尽量将元朝国家政权正确化,视成吉思汗以及其继承者们与印度和吐蕃大汗一般高尚,甚至将他们尊崇为"金刚大王"和"法轮大王"。为了忽必烈"政教合一"政策的实施,八思巴可谓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由此,忽必烈完成了佛教在蒙古地区中兴时期的策略和实施的主要使命。
    2、忽必烈在宗教方面,秉承其祖父成吉思汗的政策,允许占领区的民众宗教信仰自由,表示对其信仰的尊重。而且,忽必烈汗还给罗马教廷的教皇致信,希望东正教的数百名传教士来到东土。东正教的传教士们应邀来到元朝,与天文学家们一起建立天文观测台,参加和完成了日历的编写工作。
    据文献载,1291年时元朝境内各种宗教寺院达到42318座,各种传教人士达到213148人,而哈喇和林城也有宗教寺院12座。可见元朝是多宗教、多思想融洽相处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忽必烈更加认识到统一天下民众之心的重要性,他曾在某一旨令中说:"你等若先后欲收民众者,与其先收其身,不如收其心。收其心者,其身何往?",足可见其端倪。
    3、忽必烈大汗非常注重文字修养。大汗封国师为"三界法王八思巴呼图克图喇嘛",令其制造新字。
    八思巴受命后,至元六年,即1269年根据藏文、梵文和蒙古文音韵,创造了方形字,共42个字母,与蒙古文一样由上而下书写。这种文字后来被成为八思巴字。忽必烈为了在帝国领域及元朝境内推广八思巴字,曾下令说:"朕以为,字者记语,语者记事,此乃亘古之通理。我等汗国建于北方,文词有限。所用文字,皆引汉字楷体或回鹘文而表我文字。查辽国、金朝及他国,均有文字。如今文字多有拓展,然仍有诸多或缺,今特命国师八思巴创造蒙古新字。文字者均用以记语,记事。此后,凡下达公文之时必用八思巴文,并附相关国家文字"。
    八思巴喇嘛根据大汗的旨意创造新字时,很显然征求了诸多蒙古先生的中肯意见。从上述令文来看,忽必烈曾力图统一元朝境内多民族的文字,从而将八思巴文字确定为统领东方的庞大帝国的官方文字。因此,忽必烈下令在都城、省和城市中建立八思巴文学校,开始用八思巴文统一寺院施舍朝拜文书、国家机关门牌以及部分书籍,并且还下达怯薛丹和文官在100天之必须内掌握八思巴文的命令。尽管统治者利用行政手段推广八思巴字,但是被占地域民众并不是很愿意接受新的文字,蒙古人仍习惯使用成吉思汗以来的回鹘体蒙古文。不过,这却是忽必烈大汗力图世代统治东方帝国的另一智慧的体现。
    4、据《元史》载,忽必烈汗开设国子学,组织开展道教以及所有祭祀活动,并且任命具体负责人员,同时建立了集贤院。于1264年由隋恒任大学士,担任国子学教官,负责教习黄金家族、贵族子弟以及四大怯薛子弟。集贤院主要负责国子学和穆斯林教徒子弟学等事宜。
    如上,蒙古人创建了在当时东方最大的学校。根据忽必烈汗的命令,于1287年创立的这所"国子学",被德国学者海西希命名为"智慧的海洋"、"君主的社科院"。
    5、元朝时期,在忽必烈大汗的关心和领导之下,天文学以蒙古人星相学为基础,引进阿拉伯、中国、印度等地区的先进技术,其研究水平在当时位居世界前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元朝继承并重新修建了金朝玉石研究台和天文研究台。当时所使用的天文观测仪主要有:浑天仪、浑天星相测量仪、春分秋分日影观测台、夏至冬至日影观测台、昼夜时辰仪、玉石望远镜、天仪、黄道仪、日影仪、时辰观测仪等。
    直到1598年,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勃赫才开始使用类似13世纪元朝简仪类的仪器。元朝在北纬15°-65°之间以10°为单位所进行的测量数据,其精确度极高,尤其是授时历中关于太阳年的测算数据,于格里高列历中小点以后的三位数字相当吻合,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元朝天文学家们运用分数、几何和代数方法所进行的测量手段表明了东方星相学不仅仅局限于xx的事实。
    6、蒙古大汗深谙历史是今天的事实明天之鉴的道理,所以非常注重国史的编修,以留后代。因此,于1261年建立国史院、1264年建立经书院、1271年建立蒙古文书院。国史院内的蒙古文人共453人,其中蒙古必帖士108人,蒙古文抄录员34人,文史翻译员204人。
    1276年根据忽必烈的命令开始编修元朝史。各项工作由契丹丞相耶律楚材负责。编修人员开始利用《蒙古秘史》等历史、文学著述编修史书。
    7、忽必烈汗大力发展蒙古民族艺术、舞蹈、音乐、表演艺术,是位极大地丰富了东方艺术宝库的大汗。例如,当时的文人们记载了舞蹈艺术--祭祀礼仪、汗国大忽里勒台舞、皇宫礼仪舞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时在皇宫内经常举行"文韬武略"、"攘外安内"、"尚文"、"论功"等诸多舞蹈。宫廷舞则主要以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妇女俊俏和温柔形象的表演为主。当时具有独特韵律和宏大气氛的音乐彰显了东方帝国的威武和繁荣景象。这体现了当时蒙古人积极向上,蒙古帝国如日中天的良好氛围。忽必烈汗于1260年在中央省下设立由324人组成的交响乐团,令其他署司掌管乐工和乐器,并由王勇具体负责,创作"大一统乐章"。同时,移动剧院也已形成,开始上演各种剧目,歌剧,舞剧以及舞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宫廷飞天舞和潮尔歌曲作为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就忽必烈彻辰汗在历史上所完成的使命而言,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与革新明交替的今天,其深远意义开始得到积极的肯定。例如,在当时写成的史书文献中将忽必烈描述为"彻辰汗(聪慧)"、"转金轮卓越金轮大汗"、"蒙古的xx即,脱离苦海的大汗"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写道:"就忽必烈的部众、疆土、珠宝财富而言,自亚当以来人间最为富有或者最有可能成为最富有者的大汗。"研究忽必烈汗历史使命的沙?纳楚克道尔吉院士认为:"忽必烈汗将所占疆域纳入了版图,就其部众和当时多国中所占的地位和权力影响而言,还没有哪一位皇帝能够与忽必烈大汗媲美";"忽必烈大汗调整游牧和定居、平衡两者,以力求保留蒙古固有文明,防止了蒙古文明的消融和同化"。沙?毕喇院士认为:"忽必烈大汗作为诸汗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大汗,为了将蒙古帝国打造成国际大国而采取了诸多措施。他的直系后裔有10人即位,一直延续了其祖父以后78年间的帝国伟业。其中忽必烈大汗在位35年,其后裔在108年间在某一方面一直统领着元朝。此外,元朝灭亡后的头20年时间里,忽必烈后裔至少有2名大汗一直掌管着蒙古故地。直至蒙古汗王之间内讧开始的1388年为止,包括忽必烈在内,其后裔至少有13人即位的史实从某一方面说明了忽必烈大汗在蒙古政治史中的应有地位。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黄金家族中至少有35人登基即位,其中20余名均为忽必烈后裔,其余为其他人的后裔。总之,忽必烈大汗与祖父成吉思汗一道不仅在蒙古史,甚至在世界史中值得赞扬的伟大皇帝"。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若沙毕说:"我们无法否定忽必烈大汗的历史功绩。其有生之年的功绩足可为他带来无尚的荣耀和名誉。...忽必烈汗是真正的蒙古人,从来没有丢弃固有的个性和精神"。
    综上所述,忽必烈大汗是:
    ----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地掌握时代机遇,按照竞争机制,成功驾驭大国社稷的英明君主;
    --治国安邦之道中成功引入政教合一体制的伟大思想家;
    --佛教传播在蒙古地区梅开二度的积极推进者;
    --始终坚持"成熟民族、沉稳体系"的原则,创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学府,大力全面开展史学、文学、宗教,并积极推进文字改革和普及的文韬武略的大汗;
    --将蒙古人智慧、力量和耐力发挥到了极致,继祖父成吉思汗之后将蒙古一词又一次响彻宙宇的另一位伟人。
    今天我们试图全面详细地阐述忽必烈大汗在蒙古历史和文化史中完成的使命的尝试,只能是杯水车薪,沧海一粟而已。
    
    
    
    
    
    
    
    
    
    
    
    
    
    参考文献
    1.C?达来《蒙古历史(1260-1388)》(第三册),乌兰巴托,1992年。
    2.C?达木丁苏荣编《蒙古文学作品一百篇》,乌兰巴托,1959年,T73。
    3.CH?朱格德尔《蒙古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和哲学理念》,乌兰巴托,1976年。
    A.三大作为:1、以文治国,达到国泰民安;2、以政治国,达到共享幸福;3、注重军事,保家卫国为三大作为。这三作为是蒙古大汗治国安邦的基本指导思想。国家两大朝纲是指实现太平和实现幸福。元朝时期,大汗亲自落实和督导这些作为,曾委派大臣HONJIN具体负责并加以落实。
    B.四大之本:1、为万物生灵,怀仁慈之心,祛病治疾,指点迷津,驱赶黑夜,点亮明灯;2、为劳苦大众施舍宝库,与众菩萨般普度众生;3、为帝王者崇尚太平;4、将文武百官治国安邦之道视为治国之本。四大之本表明,蒙古大汗将佛教教义作为国家意识,突出了政教合一的依据。
    C.六大典范:1、蒙古诸先汗们安邦治国之榜样;2、佛教关于治国之道的说教榜样;3、治国之道德礼仪规范榜样;4、忌讳恣意虐行之榜样;5、治军护国之榜样;6、勤俭积累之榜样等六种。六大典范表明,蒙古大汗们始终明白先人们的前车之鉴在治国安邦之时多么重要的史实。
    D.七大智慧:1、以史为鉴之道理;2、预测未来之先知;3、?4、纵览时局之卓识;5、听取良言劝告之睿智;6、熟悉远征及狩猎规矩之英雄;7、学富五车之大学。七大智慧的提出说明了蒙古大汗们尊重学识的进步思想。蒙古大汗们认为大汗及大臣、百官应具备睿智、博学和能力,也将此项作为考核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4.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乌兰巴托,1987年。
    5.爱宕松男(OtagiMatsuo)《忽必烈汗》,乌兰巴托,1991年。
    6.《十善白福史》,呼和浩特,1981年。
    7.沙?毕喇""忽必烈汗与世界级蒙古帝国"暨"大贵族国"大蒙古帝国,帝国史,文化问题","纪念大蒙古帝国建立8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乌兰巴托,2006年。
    8.《元史》,第十六卷。
    9.J?钢宝力德、T?孟和其其格、D?娜仁、A?朋斯克等《蒙古元朝》,乌兰巴托,2006年。
    10.《蒙古民族通史》,北京,1995年。
    11.《元史》,台北,1980年,87叶。
    12.C?沙格德尔苏荣《蒙古文化史》,乌兰巴托,2003年。
    13.SH?纳楚克道尔吉《忽必烈彻辰》,乌兰巴托,1998年。
    14.沙?毕喇""忽必烈汗与世界级蒙古帝国"暨"大贵族国"大蒙古帝国,帝国史,文化问题","纪念大蒙古帝国建立8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乌兰巴托,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