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当前文章:诗歌:精神世界的敖包


    
      诗歌:
      精神世界的敖包
      文/黑梅
      靳文
      云燕
      蒙古高原是充满诗意的土地,大漠的神奇苍凉、山峦的刚性线条、林海的汹涌涛声,乃至蓝得可以滴露的天空,白得不忍抚摸的云朵,还有素朴的青草,灵动剔透的露珠……莫不是诗歌的隐喻。
      蒙古民族是充满诗意的民族,骑马放牧,放飞心灵的长调;诗酒唱和,抒发比月光还清亮的情长……这份诗意弥散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根植在每一个蒙古人的心灵里,并外化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境界。
      “他们互相见面说的话都是一套一套的诗,他们尽管不识字,但很多寓言和民间故事都是以诗歌形式出现”(阿尔泰)。源于此,古老的民族诞生了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传》,并代代承传;源于此,一代代的诗人层出不穷,群星灿烂。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歌谣祝赞等,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对后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族诗歌也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产生了很多流传后世的佳作精品。她以独特而优美的姿态向人们昭示:在草原文化氛围中诞生和成长的蒙古族诗歌,不仅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且还延续至今,并获得新的发展。
      诗评家叶橹老先生在谈到诗歌写作时曾说:“一首好诗歌,得让它回味无穷、发人深省,最重要的是它在现实中有其精神价值,值得传承。”写诗不只是一种写作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创造。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学进入了全新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辉煌时期。老一代诗人在坚持已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借鉴了一些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不断奉献着新的作品。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涌现出来,在更高的艺术层次上和更广的领域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完成着蒙古族诗歌的重大突破和转轨,阿尔泰、特·官布扎布、宝音贺希格、特·思沁等就是蒙古语新诗歌的探索者。哈斯乌拉、蒙根高勒、阿古拉泰、白涛等蒙古族诗人很早就开始汉语诗歌创作,他们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这些马背民族的后裔,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音质和音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经历了空前的繁荣,内蒙古诗坛更是诗人辈出,精品不断,许多汉族诗人也以根生的草原情怀抒写着对生命的思索、对自然的赞美,他们在不同的地域组成了诗歌社团,并一直坚守着诗歌精神。
      诗人阿尔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蒙古族诗歌整体共性的特点:一、蒙古族诗人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爱能产生诗,这种爱在每一位诗人的诗歌里都能体现出来;二、蒙古族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前途、命运、生态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大自然的反思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很重,很少从个人角度出发写晦涩的作品,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追求真理的层面上,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为抢救民族文化而努力;三、蒙古族诗人把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比较迫切也比较执著地创作出符合本民族审美的诗歌,来表现自己民族的生存方式;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蒙古族诗歌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自由体诗歌,更加注重乐感,在传统单调的乐感基础上,韵律的起伏更大了,蒙古族诗人开始注意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新诗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蒙古族诗歌繁荣发展的需要。
      诗人满全在《蒙古语诗歌三十年:选择与超越》中谈到,新时期蒙古语诗歌是开放性的诗歌,其产生、发展、繁荣不仅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也需要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养分。当代蒙古族诗人始终围绕着祖国、民族、人民和草原,继承和发扬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浪漫主义情怀抒发民族的心声,同时用饱含生活气息的笔触,拥抱着新的时代。这些具有丰沛激情和优美艺术表现力、洋溢着饱满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歌,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当代蒙古族诗人热爱并使用着民族语言,用文学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