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在线 > 《传承》杂志

吴云龙马背上的行吟诗人撰文/王玉涛吴云龙的家住在桃源居小区,他在通辽职业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完成了《四胡教程》这部书,使他从四胡演奏大师转型为音乐教育家。《四胡教程》是国内第一部四胡教学专著,对四胡演奏的指法、弓法、泛音等进行了规范,成为国内各院校四胡教学唯一范本。吴云龙打开门,站在那里迎接我。脸上一如既往地没有多少笑容,没有客套话,简单地握了握手,让坐,吸烟。吴云龙很瘦,是皮包骨头那种瘦。苍黑的脸上横七竖八地布满皱纹,好像不大规范的五线谱。表面上看上去,他没有一点“大师”范儿,如果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人忽略。站在一群牧民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蒙古老头。他说,刚刚从外地回来,是去录制音像资料。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和他联系,他都不在家。要么北京,要么吉林或呼市,不是讲学就是研讨会。77岁的吴云龙仍然很忙。他【详细】

都市说书人撰文/靳文说书的麻子  寻访依丹扎布很有些曲折,在搜集“乌力格尔”艺人资料时,发现了伊丹扎布的一张CD。我们按图索骥,里面介绍说这是科尔沁四胡名家,技艺高超。当电话联系到科尔沁群艺馆时,对方却说这人就在呼和浩特。这对大家来说简直就属于意外之惊喜,省却了若干车马劳顿。我们再次辗转找到了伊丹扎布的电话号码,说明来意。老人说他就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三号楼住着,随时欢迎我们光临。作为首次造访的来客,我们素未谋面,学校好像正在施工,看上去既热火朝天又烟雾弥漫。我们在门口保安室询问:三号楼怎么走?我们找依老师。保安一脸疑惑,我们再次补充:全名叫伊丹扎布。保安继续保持刚才的表情,旁边有人问:是正式的还是外聘的?这时轮到我们表情愕然,我实在无法厘清一个拉四胡老人的编制问题,对方倒很是热情,找来了主管后勤的工【详细】

传播媒介与胡仁乌力格尔的兴衰撰文/额尔很白乙拉由于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有关信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媒介来传播信息至关重要。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就是信息”,他认为,媒介本身就在“塑造和控制着人的组合和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若将此观点引入胡仁乌力格尔的发展脉络中,亦可想见,胡仁乌力格尔的兴衰在某种意义上与内蒙古地区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从乌力格尔的兴衰与民众娱乐生活的主流媒介(口头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之间的关系着手展开讨论。21世纪以前(一)口头媒介传播1.胡尔奇方面:在胡仁乌力格尔主要借助口头媒介传播的时期,作为职业说书艺人的胡尔齐,为了谋生在草原上四处漂泊,这些说书艺人对胡仁【详细】

轮台到库车的诗歌地理撰文/嘎玛丹增背着一条河流,我走进了新疆。那是维族音乐家克里木将军血管中的河流。这条河,通过歌声在中国流淌。我的整个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在《塔里木河》的嘴边度过。之前,我对西域的构想和认识,全部依赖于它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唱词。因为歌声源自河流的内部,无论何时歌唱或倾听,都像被人呼唤旧年的乳名一样清心润肺。不管走到哪里,身居何方,也不管物质科技如何盛气凌人,《塔里木河》都会让我远离油盐,神清气爽。我对歌曲的出生地,始终充满了热切而诗意地向往。我曾经有过无数的梦,很多是关于塔里木河和胡杨的。一条河流,母亲般住在我心底,满是温暖和信任,从未离开我的诗歌地理。我以为,在所有的城市,正在变成一个城市,全部的乡村开始变成一个乡村,大多数河流被城镇下水道,化学和农药淤塞以后,应该有一条河流在远【详细】

在沉默中为大地歌唱撰文/舒泥摄影/李伟2010年年底,我准备去克什克腾旗看望我所关心的骆驼、铁蹄马和尽心竭力保育它们的牧民。那里的冬天很冷,在有风雪的天气,气温会降到零下40度,许多之前喊着要和我同行的人一个个地打退堂鼓了,这时我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他叫李伟,想和我一起去那边拍片。对于一个靠写文字周游世界的人,有一个摄影师同行当然是一种幸运,我将来发稿的时候可以找他约图片,不过也有一点麻烦,就是常碰到摄影师一方面对图像苛刻,一方面对被摄对象漠不关心就,让人搓火,所以我不确定能不能和他处好。李伟说他生在呼和浩特,这一点都不能增加我对他的信心——我见过从小长在锡林浩特的人,从来没有见过羊顶角,坚定地跟我争辩说羊是最温顺的动物不会打架。我见过呼和浩特的出租车司机,听到同行的蒙古族教授用蒙古语通电话,就【详细】


输入页数: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