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杂志总39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8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7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传承》杂志总36期上册: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浏览 ...
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在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骆驼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驯养,作为役畜以供驮运与骑乘,在沙漠地带更是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骆驼在生活实践中更是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蒙古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创造【详细】

灯游会又名“九曲灯会”“九曲黄河阵”,俗称“转灯灯”,灯游会多在元宵节举办。举办灯游会的方法是:选择约60平方丈大的平坦广场,栽置360根高约1.5米的木杆。木杆纵横有序,形成九个方形灯阵,曰“九曲黄河阵”。每根本杆顶上安一盏彩灯。灯阵中央栽一根10多米高的木杆,顶端置一盏最大最高的明灯,曰“老杆儿”。灯阵设有入口和出口两个大门,九个灯阵的出口处各留一个小门。游“九曲黄河阵”者从入口进入,沿着布满疑点的弯弯曲曲路线走下去,可游遍整个灯游会场。旧时传说:人们游至“老杆儿”时,如拥抱“老灯杆”,可消灾免祸,增福添寿,吉祥如意。游者如果不知“九曲黄河阵”中的奥妙,转来复去,像陷入迷魂阵一般不得出动,故驱使人们好奇而入,迷阵陷身,观者大笑,趣味横生。 此前灯游会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农村广泛【详细】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详细】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蒙古语,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详细】

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种原生态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它是蒙古民族舞蹈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已发展成为蒙古族的集体健身舞。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相传是一种用舞蹈来治病的神秘民间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很早以前,在中国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神志恍惚,举止失常,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详细】


输入页数: 页

首页  下一页  末页